种名:苦葛
学名:Puerariapeduncularis(Grah.exBenth.)Benth.
别名:云南葛藤、白苦葛、红苦葛
科:豆科
属:葛属
产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苦葛图册(3)
缠绕草本,各部被疏或密的粗硬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早落;
![]() |
![]() |
![]() |
![]() |
生于荒地、杂木林中。
药材名:苦葛根
拼音名:Kugegen
拉丁名:PuerariaomeiensisWangetTang
别名:峨眉葛藤,苦葛
名称考证:苦葛根(《贵州草药》)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
药用部位:峨眉葛藤的根。本植物的花(苦葛花)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辛苦,平。入肺、胃二经
功效主治:清热,透疹,生津止渴。治麻疹、口疮、消渴。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相关选方:①治麻疹不透:苦葛根、一枝黄花各五钱。煎水服。②治吐血:苦葛根,见血飞、乌泡根、苦参根各五钱至一商。煨水服。③治消渴症:苦葛根二两,胭脂花根一两。煨水服。④治白口疮:鲜苦葛根(烧炭研末)、枯矾粉各五分。混匀搽口腔患处。
原生形态:蛾眉葛藤,又名:苦葛。藤本。根粗大。茎长数米,被稀疏黄色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顶端小叶阔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于阔楔形,两面被伏贴的白色长硬毛;两侧小叶斜阔卵形;托叶盾状,椭圆形,小托叶狭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长7~20厘米,花多数;萼具4齿,萼齿披针形,均密被黄色短硬毛;花蝶形,紫红色。荚果带形,密被黄色长硬毛。花期7~8月。8月初开始结果。生于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