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至2003年在兴隆沟发掘的碳化粟(谷子)和黍粒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专家们由此推断,西辽河上游地区是这两种谷物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从而证明敖汉旗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此外,在敖汉旗境内发掘出的“小河西文化(距今8200年以远)”、“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74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200-6400年)”、红山文化(距今约6700-5000年)、“小河沿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遗址地,都发现了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工具,有锄形器、铲形器、刀、磨盘、磨棒、斧形器等,见证了敖汉旗的农业起源和农业发展历程。
2012年8月1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成为我国6个、全球18个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3年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
敖汉旗的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最有名的粟分为黑、白、黄、绿四种颜色。黍的品种也很多,有大粒黄、大支黄、大白黍、小白黍、疙瘩黍、高粱黍和庄河黍等。除了粟和黍,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中还有其它很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和畜禽等。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敖汉旗杂粮生产是其优势产业,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杂豆等绿色杂粮,其中谷子是第一大杂粮作物。该地杂粮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自然条件较好,极少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杂粮生产的天然特性。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粟主产国,产量占世界的80%左右,出口占世界粟贸易量的90%,常年种植面积居世界第2位。粟和黍具有抗旱、早熟、耐瘠、耐盐碱、耐储藏、适应性广等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支柱作物。同时,由于粟和黍的营养平衡、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硒、钙、铜、铁、锌、碘、镁等微量元素,近几年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小粟和黍为代表的杂粮成为理想的健康食物。
在长期的杂粮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并世代传承。正月初八祭星是敖汉旗蒙古人所独有的祭祀风尚,此习俗至今在四家子镇牛汐河屯仍在保留延续。位于敖汉旗境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山遗址,被专家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祭祀中心,还有诸多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均与祭祀有关。流传在敖汉旗境内的庙会、祭星、祈雨、撒灯等民俗以及民间的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等等,也大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庆祝丰收。[2]
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赤峰市敖汉旗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