鼢鼠

鼢鼠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鼢鼠鼢鼠  鼢鼠,又名地羊,塞隆。鼢鼠头大而扁,视觉极不发达,背毛银灰色而略带淡赭色。体型粗壮,体长15~27厘米;吻钝,门齿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 ,大于相应的指长,尤以第三趾最长,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几乎隐于毛内,视觉差,故有瞎老鼠之称;耳壳仅是围绕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因地区而异,从灰色、灰褐色到红色。共1属6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

生活习性

  鼢鼠生话习性五大特点:是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二是雌、雄单独生活,但繁殖期时在一起生活。三是喜黑暗、怕阳光,视力差,听觉灵敏,喜安静,怕惊吓。四是吃土豆及草根,一般挖洞采食。五是抗病力较强,不冬眠。

  鼢鼠易捕捉。公鼢鼠掘洞后刨出地表的泥土为直线,母鼢鼠刨出的表土为曲线。捕捉时,按其活动规律,掌握地表土堆即可捉到。捕捉时要把“四关”。

  (1)时间关。地羊活动时间为春季从春分到小满,秋季从秋分到寒露,一般每天上午8~12点活动最频繁,有时下午3~4点也活动,其它时间活动少。

  (2)高峰关。地羊活动高峰期

  为下雨天、刮风天、阴天或天气要变坏的前夕。

  (3)辨雌、雄关。为分清雌、雄,达到有目的捕捉。凡地面土堆形成直线者为雄,曲线者为雌。

  (4)捕捉关。主要有3种捕捉方法。1)刨洞法。用轻便的小板镐,当发现新土堆时,按地羊的掘洞规律,先判断公、母确定鼠洞在土堆的左侧还是右侧,从新土堆往后数第三或第二个土堆上,在事先确定准的鼠洞上面,猛刨镐,立即将镐拔出,一只手伸进洞中抓住地羊。2)脚踩法。可用脚踩,鼠洞即塌陷露出洞口,使可将手伸进洞中捉鼠。3)手抓法。如鼢鼠在梯田、菜园、果园及深沟附近时,可选择适当位置,用镐刨开洞口,将手伸进洞中捕捉。

种类介绍

 鼢鼠鼢鼠(3) 鼢鼠亚科的分类地位一直比较混乱。鼢鼠亚科先后被划入鼠科(Alston,1876;Thomas,1896;Ellerman,1940,1941;Musser等,1993)、瞎鼠科(Tullberg,1899;Miller等,1918)和仓鼠科(Simpson,1945;Chaline等,1977;罗泽珣等,2000)。根据头骨的特性,Lawrence(1991)认为鼢鼠类是相对与鼠科种类而独立发展的一个类群,而且与仓鼠科的其他类型也是独立进化的。最近的分子学研究也指出鼢鼠类应划归仓鼠科(Michaux等,2001),或者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的竹鼠和瞎鼠一同划入瞎鼠科(Jansa等,2004; Norris等,2004)。目前,国外多数学者倾向将鼢鼠类放在瞎鼠科,中国多数学者沿用传统的分类,仍然将其划归仓鼠科。

  主要异名有:

  Myospalacinae Miller &; Gibley,1918;Myospalacidae Kretzoi,1961;Myospalacinae McKenna &; Bell,1997;Siphneinae Gill,1872,Myotalpinae Miller,1896;Prosiphneinae Leroy,1940;Mesosiphneinae Zheng,in Tomida,Li &; Setoguchi,1994,Siphneidae Zheng,Zhang – Cui,2004等。

  鼢鼠亚科共1属,2亚属,即:平颅鼢鼠亚属(Myospalax)和凸颅鼢鼠亚属(Eospalax)。平颅鼢鼠亚属分布于中国、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南部;凸颅鼢鼠亚属仅分布于我国。目前分类学家主要依据G. Allen(1940)、Οгнев(1947)、ELLerman(1951)、Кужнецов(1965)、Corbet(1978)的观点进行分类。但对于属内种与亚种的分类,尚无共同观点。

 中国鼢鼠分类检索表

 鼢鼠鼢鼠(3) 1.头骨后端在人字嵴(顶 — 枕嵴)水平不成截切状,枕骨向后斜伸一段再向下方,后头宽明显大于后头高…………凸颅鼢鼠亚属(Eospalax)

  头骨后端呈截切状,后头宽略大于后头高……平颅鼢鼠亚属(Myospalax)

  2.M1内侧有1深凹角,M3很小,长约为M1的1/2,形状简化为2叶形,门齿孔1/2~3/4被前颌骨包围,后端距离M1前缘基部较远。枕部无白斑,尾和后足背被有白色短毛…………………………………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

  M1内侧有2深凹角,M3上臼齿较长,长超过M1的1/2,门齿孔在前颌骨包围中,后端距离M1前缘基部较远。枕部有1白斑,尾和后足背几乎裸露

  3.亚成体M1内侧有2深凹角,老年体内凹角渐浅…阿尔泰鼢鼠(Myospalax myospalax)

  M1内侧有2深凹角…………………………………………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4.成体左右额顶嵴在中缝处靠近或合并

  成体左右额顶嵴在中缝处不靠近,不合并

鼢鼠鼢鼠(3)  5. 雄成体左右额顶嵴在中缝靠近以致合并成1条矢状嵴;眶上嵴不突起,鼻骨后缘几乎为横直或略呈尖形,门齿孔后半部也为前额骨所包围;尾被以密毛…………………………斯氏鼢鼠(Myospalax smithii)

  雄成体左右额顶嵴在中缝处极靠近,但不合并,额嵴间宽小于顶嵴间宽,鼻骨后缘有缺刻或横直,枕中嵴一般缺或不明显;鼻垫僧帽状,尾及后足背被灰褐色密毛

  6. 成体额嵴间宽小于顶嵴间宽,门齿孔1/2~2/3被前颌骨包围,鼻骨后缘有的缺刻明显,有的平直,后缘超过或平行于颌骨缝……………………………………………………秦岭鼢鼠(Myospalax rufecens)

  成体左右额顶嵴几乎平行,门齿孔1/2~1/3被前颌骨包围,鼻骨后鼢鼠鼢鼠(3)缘无缺刻或缺刻不明显,略超出前颌骨后端……………………………………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

  7. 体型较小,鼻垫僧帽形,爪较纤弱,尾毛密,皮肤不裸露;鼻骨后缘有缺刻,通常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门齿孔部分在前颌骨范围内………………………………罗氏鼢鼠(Myospalax rothschildi)

  体型较大鼻垫椭圆形,尾毛稀,皮肤裸露

  8.额嵴不明显或无,雄性老年个体眶左右额嵴靠近呈“X”形,框上嵴及枕中嵴不甚发达;鼻骨后缘中间缺刻较深;枕骨上半部在人字嵴之后突出宽厚度不大于颅长的10%;颧弧较宽,其最大宽度接近弧后部。额部从鼻垫后缘起通常有一显著闪亮白区,颅顶中间有或无一白色短纹…………………………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额嵴明显发达,雄性老年个体左右额嵴靠近呈“八”形,眶上嵴及枕中嵴发达;鼻骨后缘缺刻较浅;枕骨上半部在人字嵴之后突出较多,突出厚度不小于颅长的14%;颧弧不如中华鼢鼠的宽,其最大距离约在弧的中部。额部通常无闪亮白区,如有则很小,通常额部无白色短纹;体略较中华鼢鼠小…………………………………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西北山地甘肃、陕西  四川北部,青藏高原及川西等地。作者图片有误,鼢鼠为地下生活,没那么大耳朵。

繁殖饲养

 鼢鼠鼢鼠(3) 鼢鼠在野生状态下每年4~6月发情配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年3~10月繁殖,年产2~3胎,每胎4~6只,多者可达8只以上。一般幼鼠生长2个月性成熟,母鼠发情表现为阴部里有粘液,并发出“吱、吱……”的叫声,此时,正是配种的良好时机。地羊妊娠期为30日龄,产仔多在夜间,幼仔在10天内以哺乳为主,以后可饲喂土豆、草根等。20天以后幼仔即能独立生活,此时,应分窝单独饲养。

  一、饲养方法。

  (1)封闭法。砌成长、宽、高1×1×1.2米的池子,池内放土厚度一般以50厘米为宜,以备地羊掘洞。在池内一角放一些稻草或麦草,以备地羊垫草蓄窝,另一角摆放食物和水器。每池养1对,但千万注意盖口要封严,砖不可有缝,以防地羊逃走。

  (2)笼养法。一笼一鼠,做60*40*30厘米的铁丝笼,笼眼要小,不可超过2过厘米,以防漏掉哺乳仔鼠。笼中放入1千克左右的柔软干草,供地羊休息,笼内放宙物和水器。平时用黑布盖严遮光,以保持地羊药理性能不变。

  二、饲料。地羊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地羊的饲料以草类为主,约占日粮的50%。地羊喜食蒲公英、大葱、苦荬菜、蒿草、芨芨草、地黄根等根茎叶。在其日粮配料中菜类占20%,如白菜、胡萝卜等;精料占30%,主要有玉米、麸皮、土豆、红薯等;添加食盐1~2克。

  三、科学饲喂。应做到“三定”。1)定时。每日喂3次,从早晨7点开始。2)定量。从不同日龄出发,一般成年地羊每天喂200~250克。3)定水。供足清水,让地羊自由饮用。饲养时,要做到有病早治,防止疫病发生,一旦发现地羊有感冒、肺炎、肠胃炎及寄生虫病等要及时治疗。

  四、适时出栏。出售种地羊以30日龄为宜,商品地羊以市场为导向,一般成鼠达400~500克时,即可出售。

主要价值

药用,其骨可代替虎骨入药,亦可全体入药,尤其肝、胆入药价值更高;

动物研究

鼢鼠鼢鼠(3)     G. Allen(1940)将平颅鼢鼠亚属鼢鼠分为2个种,即:M. aspalax和M. m. psiluruls;

     С. И.Οгнев(1947)将其分为3个种,即:M. aspalax、M. psiluruls和M. myospalax;

     B. A. Кужнецов(1965)和G. B. Corbet(1978)同意A. П. Кужякина (1965)和于文涛及李荣光的观点,认为平颅鼢鼠亚属鼢鼠只有1种和3个亚种,即:M. m. aspalax、M. m. psiluruls和M. m. myospalax。

    李华(1995)研究认为本亚属应有2个种,即东北鼢鼠与草原鼢鼠,其鉴别特征是第1上臼齿内侧有1或2个深内凹角,不存在过渡类型。阿尔泰鼢鼠(M. m. myospalax)幼体第1上臼齿内侧的2个内凹角较深,而随着个体的增大逐渐变浅,造成2个内凹角深浅不一。为了避免混淆,可从第3上臼齿与门齿孔两方面鉴别东北鼢鼠与草原鼢鼠。

  G. Alien(1940)、J. R. Ellerman(1951)和G. B. Corbet(1978)以二额顶嵴的合并或分开(平行)为依据,将凸颅鼢鼠亚属鼢鼠分为3个种,即:中华鼢鼠、罗氏鼢鼠和斯氏鼢鼠。

  我国学者曾将我国的鼢鼠分为5种:

  草原鼢鼠(Myospalax apalax)、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罗氏鼢鼠(Myospalax rothschildi)和斯氏鼢鼠(Myospalax smithi)。

  樊乃昌等(1982)对所搜集的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等地凸颅鼢鼠亚属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并查看了国内其它地区的大量标本。对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订正,确认我国凸颅鼢鼠亚属应为5种,即:中华鼢鼠、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罗氏鼢鼠和斯氏鼢鼠。

  李保国和陈服官(1987)对中华鼢鼠(指名亚种、甘肃亚种、四川亚种)和罗氏鼢鼠的染色体组型和血清IDH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未达到种级地位、可仍作为中华鼢鼠的两个亚种:甘肃亚种和四川亚种。

   刘仁华(1995)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从形态学特征、染色体组型和血清IDH同工酶电泳的比较进行了我国鼢鼠的分类。将平颅鼢鼠亚属分为3种,即:东北鼢鼠、草原鼢鼠和阿尔泰鼢鼠;把凸颅鼢鼠亚属订为4种,即:中华鼢鼠(包括指名亚种和甘肃亚种)、高原鼢鼠、罗氏鼢鼠和斯氏鼢鼠。

  李华(1995)将凸颅鼢鼠亚属鼢鼠分为6个种。

  认为本亚属鼢鼠的二额顶嵴在中线处合并(斯氏鼢鼠),二额顶嵴在中线处极靠近(秦岭鼢鼠、高原鼢鼠)、二额顶嵴在中线处不合并(中华鼢鼠、甘肃鼢鼠、罗氏鼢鼠)的分类特征稳定。

  王廷正等人(1997)首次报道了甘肃鼢鼠和秦岭鼢鼠(Myo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带型。发现两种鼢鼠在染色体组型及C带带型上均有一定差异,认为甘肃鼢鼠、秦岭鼢鼠和中华鼢鼠是凸颅鼢鼠亚属的3个独立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