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爪隼

黄爪隼

英文俗名 LesserKestrel
动物界
中文学名 黄爪隼
命名年代 1818
隼科
目录导航

形态

  小型猛禽,体长29一32厘米,体重124—225克。雄鸟、雌鸟及幼鸟体色有差异。雄鸟前额、眼先棕黄色,头顶、后颈、颈侧、头侧为 淡蓝灰色,耳羽具棕黄色羽干纹。背、肩砖红色或棕黄色,无斑;颏、喉粉红白色或皮黄色,尾淡蓝灰色,具有一道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雌鸟前额为污白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上有一条白色眉纹;头、颈、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黄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着,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跗和趾淡黄色,爪淡白色。
  

分布

  黄爪隼在国外繁殖于 非洲北部的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欧洲南部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 巴尔干半岛各国以及波兰南部,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冬于非洲其他地区、亚洲西部的伊朗、 阿拉伯半岛、印度和缅甸。在我国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山东、 河南、四川、云南、 甘肃和新疆等地。
  黄爪隼较为罕见,在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等地为 夏候鸟,在云南为 冬候鸟。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离开繁殖地。它也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之一。
  

习性

  黄爪隼栖息于开阔的荒山 旷野、 荒漠、 草地、 林缘、 河谷,以及村庄附近和农田地边的丛林地带,在 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 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性情极为极活跃,大胆而嘈杂,多成对和成小群活动。常在空中飞行,并频繁地进行滑翔。叫声尖锐。主要以 蝗虫、 蚱蜢、 甲虫、蟋蟀、 叩头虫、 金龟子等大型昆虫为食,也吃 啮齿动物、 蜥蜴、蛙、小型鸟类等 脊椎动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虫。有时也在地上捕食叫声:高叫声似 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气声chay-chay-chay。幼鸟尖叫如红隼。
  

繁殖

  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山区河谷悬崖峭壁上的凹陷处、岩石顶端的岩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树洞中营巢的。通常每窝产卵4一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被有砖红色或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偶尔替换雌鸟。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主要由雄鸟觅食饲喂,大约经过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性别识别

  雄鸟、雌鸟及幼鸟体色有差异。雄鸟前额、眼先棕黄色,头顶、后颈、颈侧、头侧为 淡蓝灰色,耳羽具棕黄色羽干纹。背、肩砖红色或棕黄色,无斑;颏、喉粉红白色或皮黄色,尾淡蓝灰色,具有一道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雌鸟前额为污白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上有一条白色眉纹;头、颈、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黄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着,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跗和趾淡黄色,爪淡白色。
   同物异名:FalconaumanniFleischer,1818,Falcocenchrisvar.pekinensisSwinhoe,1870
  

濒危等级

  CITES 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VUA1bce+2bce
  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 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