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对天体的崇拜是从对‘旧”的崇拜发展起来的。《礼记·王制》说:“天,谓日也。”《尚书·尧典》中有“宾日”于东、“饯日”于西的拜日风俗的记载;对雨的崇拜也很盛行。河南安阳发现的殷契中,有关求雨、卜雨和祭祀雨神的甲骨文相当多,如乞求“足雨”、“及雨”(及时雨)等。此外,还有对月亮和星辰的崇拜(详见日神、月神、星辰崇拜各条)。天体崇拜较早时期为对天体具体物象或神化了的天体物象的崇拜,后来随着奴隶制王国的逐渐建立,发展到对 “天帝”或有意志的“天”的崇拜。
中国古代对夭帝的称谓为“帝”、“上帝”,即指夭上主宰万物的神。殷墟卜辞中出现了死去的祖先“宾于帝”(客居在上帝那里)的说法。周时,沿用“上帝”旧称,但更多地用“天”、“皇天”、“上天”等称谓,《诗经·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诗经·大明》: “上帝临女(汝)。”《诗经·岂佳》:“燕及皇天,克昌厥石.” 《诗经·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教认为,总执天道最崇高的神为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管辖三界(上、中、下) 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鬼)的一切祸福。唐代开始有玉皇大帝的塑像。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最高天神,如彝族的格滋、拉枯族的厄莎,壮族的布洛陀等。古代汉族祭天,为帝王主持的隆重的祭祀活动。《公羊传·嘻公三十一年》载,东周时“天子祭天,诸侯祭土”。据说唐明皇李隆基把农历正月初九定为“玉皇大帝圣诞”,旧时这一天,福建、台湾等不少地区流行“拜天公”的祭祀风俗,以五果六斋等供奉纸制的玉皇大帝神座。彝族、纳西族等也有祭天的风俗。清道光年间《云南通志》引《大理府志》载,当地罗武 (彝族)“腊月宰猪,登天顶以祭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