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崇拜

水神崇拜

中文名 水神崇拜
特征一 崇祀水神的多样性
目录导航

萧山地区

天官地官水官

特征一:崇祀水神的多样性

萧山崇祀的水神中,有的属于英雄神,如大禹、伍子胥、关公、晏公、妈祖等。大禹,神话中的治水英雄。《庄子·秋水》云:“禹之时,十年九潦。”传说大禹在今进化镇涂川村一带,开新江,导洪流,保坞湖,用疏导方法治水见效,深受村民尊敬,并娶涂川女为妻。大禹治水的传说在萧山流传甚广,大禹是萧山人心目中的治水之神而倍受崇拜。今涂川村有涂山福主庙,供奉大禹。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越绝书》载,“威陵万物,归神大海。盖子胥水仙也。”西兴(今滨江区)原有宁济庙,祀奉浙江潮神伍子胥。关公,原型为三国蜀国大将关羽,宗教中护法神名,相传其威能震慑江潮。旧时南阳沿江堤塘经常坍塌,百姓饱受江潮袭击之苦。那时流传一首民谣:“南面乌石头(白虎山之乌龟),北面盐官头(海宁盐官),中间龙王推潮头,关帝引潮坐上头,龙王逃走不回头,洪潮奔腾惊不休。”由是民众在江边建造关帝殿,塑关帝镇海治潮。晏公,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元初以人才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越中杂识》载,相传晏公常“灵显江湖,人立庙祀之”。明代被玉封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后因保佑海运,被封为“显应平浪侯”。进化镇鲁家桥麻溪之滨,建有晏公庙,此为萧山惟一的晏公庙,今存。麻溪向来水利地位十分重要,故乡民建庙供奉晏公,以求神佑。妈祖,名林默,福建莆田渔民女儿,她素行济世,常乘舟巡游于岛屿之间,救助海上遇险船只,为人治病,后因海难而不返。传说她羽化升天,福建、台湾、浙江沿海等地人民尊其为海上女神。相传妈祖修过钱塘江堤,萧山百姓立庙供奉她。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天后宫,在城内里横河,一在沙地严亹山,清乾隆三十五年移建亨字号。”今河庄镇民主村建有娘娘庙,供奉天后宫娘娘。

萧山崇祀的水神中有的属于地方神祇,如张夏、汤太守等。《越中杂识》

载:“宋兵部郎中张夏,治海塘有功,封宁江侯。雍正三年,敕封静安公,置祠奉祀。”张夏,北宋萧山人,俗呼“张老相公”。曾治理过萧山和钱塘两县的海塘,功绩卓著。萧山民众将其尊为水神,沿江多立庙祀奉。汤太守,明代会稽太守汤绍恩,任上治理萧绍平原水系,建造三江闸,使方圆数百里免水潦之患,萧山百姓感其恩德。旧时河上白燕圣帝庙祀奉汤太守,其神龛额书“江流砥柱”,联云:“星拱环七道行看影落彩虹利济何须呼野渡,宿应忆三江又见灵昭白燕分光到处沐覃恩。”

萧山崇祀的水神,还有神话中积芦灰止淫水的女娲,旧时云石有女娲殿;佛教中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等,萧山寺庙所供奉的大都是渡海观音,即脚踏鳌鱼、手持杨枝水瓶的观音渡海之像,以取水波不兴之意。总之,萧山崇祀的水神门类齐全,丰富多彩,具有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特征二:崇祀地域的广泛性

无论南片、里畈还是沙地,萧山群众皆崇祀水神,供奉水神的寺庙遍布各地,但从总体上看以沿江和沙地区为多。例如张神庙,主要分布在浦阳江、钱塘江畔,以及沙地区。民国《萧山县志稿》载:“静安绥佑公庙,在县东北十里长山之麓,宋时建,祀漕运官张夏……一在县东十九里新林周……一在螺山,一在临浦萧绍交界处,一在十都桃里……一在石岩堰,一在长兴乡潭头,一在闻堰,一在沙地正字号。”其实张神庙远不止这些,如河上镇下门村张毛庙,进化镇泥桥头村靖江庙,坎山镇东蓍草庵,党山镇梅龙殿,相公殿,益农镇镇龙殿、头段庙,党湾镇镇海殿,靖江镇靖江殿,义蓬镇靖海殿、定海殿,南阳镇镇海殿等,都主供张夏。侧供张夏的寺庙

更多,谚云:“沿江十八庙,庙庙祀张神”。供奉其他水神的寺庙虽不及张神庙多,但其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到处皆有。可见,水神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旧时萧山各地民众都信奉,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特征三:祀神习俗的功利性

旧时萧山崇祀水神,分平时崇祀和急时崇祀两种。平时崇祀一在年节举行,例如正月初一祭天地菩萨、岁终请年菩萨等。俗传萧山所请的年菩萨“黄山西南”,是位“赤卵年菩萨”,他为抢救西江塘,脱掉衣服奋不顾身跳入江中,结果大堤保住了,而他却被无情洪水吞没。所以萧俗请年菩萨女人须回避,深夜祭请,打开大门,用五牲福礼,烧太隆元宝,主祭男子念念有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在神诞之日举行庙会崇祀,例如:二月初七至初九黄山西南庙会,祀宁邦保庆王和保国资化威胜王。二月十九举行香会,祈晴祷雨。三月初六张神会,各地张神庙皆举行庙会。五月初六起瓜沥迎神会,从各庙抬张神、温元帅等神偶,巡行数日。五月十三南阳白虎山关帝庙举行关帝会。六月廿四党山雷公庙会。七月十六河神会,是夜沿江放河灯祭龙。八月十八潮神会,沿江一带迎神、观潮。庙会崇祀最为普遍,会期一至三天不等,届时善男信女到寺庙烧香诵经,庙内演戏,有的还举行迎神赛会,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庙会习俗虽带有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的成分,而且后来逐渐向这方面发展,但无论其初衷还是实际主旨都是崇祀神佑,都是为娱神、酬神、祈神,以保平安,免遭水患。

产生原因

水神崇拜

萧山古属越地,《史记·封禅书》载:“越人俗鬼”,“祠天神上帝百鬼”。明万历《萧山县志》载:“俗尚鬼,多淫祀。”萧山历史上的水神崇拜,除了与社会习俗有关,还有着地域、人文、经济等诸多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

第一,萧山位于杭州湾南翼,襟江带海,历史上多次海进和江河变道,滩涂涨坍无度,境内水旱灾害频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乡人在抗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产生了水神崇拜,这是最主要原因。据史书记载,远古时代萧山一带发生过三次海进,萧山汪洋一片,海岸线直达石牛山、船坞山、云门山附近,洪水肆虐,先民被迫退居深山。于是产生了女娲炼石补天以止淫水的神话,云石女娲殿的来历,就是与海进的自然现象和先人治水的经历有关。至晚更新世后期,海退发生,会稽山以北大片海相沉积层出水成陆,萧绍平原逐渐形成,但是水患形势依然严峻,于是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说:“早期流传于越人之间的神禹治水表达了他们‘神’定胜天的愿望”。越人面对这块当时被洪水所吞噬的故土,幻想和期待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神灵,能够驱走滔滔洪水,让他们回到富庶、美丽的平原上去,这是产生大禹治水神话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浦阳江在临浦以下河道多变,唐末以前浦阳江从临浦散漫向东北方向,流经临浦湖、西城湖、莫家港、龛山等地出钱塘江。五代至宋,浦阳江主流借道西小江从绍兴三江口出海。南宋以降多次开凿碛堰山,直至明成化间麻溪筑坝后,方引浦阳江北出碛堰。钱塘江河口段在明清时期,江道发生“三门演变”,即江道自南大门、中小门,至乾隆中期完全走北大门,南沙逐渐开垦成陆。浦阳江、钱塘江流道多变,必然引起江堤多变。多变的江堤经不住上游山洪、下游涌潮的冲击,堤坍塘溃也就多,因此萧山历史上决堤水患频繁。据志书记载,自南宋绍兴十三年至1949年的800余年间,共发生水灾100多次,其中钱塘江、浦阳江、永兴河、凰桐江等江河堤塘塌决77次,县城被水淹40多次。例如:明崇祯元年(1628)春正月,大风雨,海溢,溺人畜,亡菜伤稼。七月连雨,廿三日飓风大作,拔树倒屋,酉刻海水骤溢,从白洋、瓜沥而入,漂没庐舍田禾,共淹死一万七千二百余口,老稚妇女不在数内。民众面对汹涌的江河,无情的水灾,巨大的损失,在生产力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需要得到一种外来力量的保护,而传说中的水神恰恰能够“靖江”、“护堤”,“绥佑”,因此产生水神崇拜顺理成章。所以浦阳江、 钱塘江临江一线堤塘,堤畔多建寺庙,供奉张夏等各路水神,祈求神佑。

第二,在长期治理江河海塘过程中,涌现不少杰出人物,他们死后往往被立庙祭祀,当作水神供奉,这是乡人产生水神崇拜的原因之一。历史上钱塘江、浦阳江等临江大堤经常溃决坍塌,因而修堤固塘从未间断,其中不乏大规模修筑江塘的成功之作。那些亲主其事的地方官员、作出贡献的乡贤名人,其事迹或载入志书,或口耳相传,特别受到百姓崇敬和爱戴,有的死后还被封为水神。例如,后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镠亲理塘政,征集军民修筑西江塘,并在筑塘技术上发明“篓石塘”之法,即用竹笼内装巨石的“篓石”,层层砌叠而不被江潮吞噬。西江塘的成功修筑,使萧山百姓大得其益。钱王父子在筑塘治水的同时,还在萧山建殿封神,西殿在黄山,供奉钱王所封宁邦保庆王,南殿在孝悌乡(今戴村),供奉保国资化威胜王,意在祈求神护,免遭洪涝之灾。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西殿、南殿合并一处重建,称黄山西南殿,仍供奉二王。重建于清代的戴村上董村七都庙,其前身即南殿,仍供奉保国资化威胜王,庙联云“西南多山东北多水惟王永保七都”,说明与钱镠封神建庙,重视水利建设有关。萧绍一带百姓把黄山西南当作年菩萨祭请,名为祀二王,实有祭祀吴越王之意,钱镠是萧山百姓心目中真正的西江塘守护神。今黄山西南塑有钱镠坐像,以示纪念。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