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江

赵春江

中文名 赵春江
职业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赵春江,男,生于1964年,博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 当选第三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2001年 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奖 ,2001年 获“全国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赵春江1991年博士毕业后,回到了原来攻读硕士所在的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这是一个市属科研单位,单位领导非常重视人才的发展和培养,对赵春江他们寄予了很高期望,特别希望他们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北京市农村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在生活条件上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从工作上也尽量给予倾斜和支持,包括配套的实验设备条件和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赵春江回院后,被分配到作物研究所下由诸先生领导的“小麦栽培研究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小麦是北京最重要的大宗生产作物,在北京农业中拥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个室的地位也十分重要。赵春江开始工作之后,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那就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因为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作为一名科技人员,还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发现。

赵春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具体都做了些什么呢?主要是在田间搞大量的数据调查——田间实际情况的摸底调查,诸如作物在田里生产情况怎么样,水份情况、施肥情况、病虫害情况、田间杂草情况等等,通过调查会发现这些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同时帮助农民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帮助农民实施管理——怎样少施肥多产粮,怎样提高肥料利用率,怎样进行合理灌溉,什么时候喷药最合适,用药剂量多少……赵春江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具体指导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春江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与他今后学术发展紧密相关,那就是――目前我国农业专家较少,而每村每户的农民都需要具体的专家技术指导。赵春江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支持,1993年正式立项,题目就是《北京地区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的研究》。这一项目,开辟了赵春江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课题很快出了成果。主要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当中去,把专家的知识、经验总结出来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像专家一样回答各种问题。农民有了问题,只要到当地的科技站和文化站咨询一下,很快就能得到解答。不用专程请专家去,刮风下雨也不怕,时间更是不受限制,而且相当容易复制。

1996年“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完成之后,在北京郊区设了100多个应用示范点,在生产中表现出良好、稳定的增产效果——农民在肥料投入、灌溉、播种量等关键的措施上得到了合理优化,一亩节约成本20元左右;同时因合理的肥水运筹,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每亩增加收入20—30元。结合起来,一亩地由于成本下降,产量提高,农民可增加效益30—40元——这一数据相当可观!科技部在863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中将“农业专家系统”正式列入,对赵春江的专家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给予支持。到1998时,农业专家系统所覆盖的面就更广了,不仅可以针对小麦,还发展到玉米等其他作物,甚至畜牧业方面——比如养猪的管理,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任免信息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2]

社会兼职

2021年6月,受聘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3]

学术荣誉

国家863计划责任专家

国家863计划数字农业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专家

财政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专家

北京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e-Science)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

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2项

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

《农业工程学报》编委

荣誉称号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中国软件行业杰出青年

中国青年科技奖

首都杰出人才提名奖

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社会兼职

农业部科技委委员

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总体技术组组长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获奖

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学科专业

农业机械化工程

研究方向

农业信息技术

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决策平台、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计委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948、国家973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多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Field Crops Research》、《科学通报》、《高技术通讯》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主编、参编《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精准林业》、《测量学原理》、《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等学术专著10余部。获国家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4项。

主持开发农业智能系统平台(PAID),攻克了大型农业专家系统建造中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26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作为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简称863电脑农业)”重大项目的技术总体组组长,成功的在全国进行了项目的组织实施,全面推动了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全国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大突破,并因此成果于2003年获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e-Science)。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提出了施肥尺度效应理论和地表农学参量定量反演理论方法,研究开发了一批精准农业重大软件和硬件技术产品,初步构建了我国精准农业从理论到技术、到产品、再到系统的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精准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作为863计划数字农业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制定了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次“中国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学术会议”,推进了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