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洪的古代史料记载,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史料,不甚详尽。“罗洪”地名的由来,据传是古时候发大水,淹没了罗洪当地的房屋,冲走了农田,是一位罗姓长者,带领当地居民,疏导洪水,重建家园,当地居民为了纪念这位罗姓长者,将当地改名为“罗洪”。这段传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实际上明洪武年间,罗洪洞塘雾露寨发生过山体滑坡,由于罗洪的地形,是一个巨大的U字形,春溪河从中蜿蜒穿流而过,雾露寨山体崩塌下来之后,在罗洪形成了堰塞湖,罗洪邹氏始祖一彦公及以下五人:一彦、子财、汝宣、信伯、和忠,其坟茔均在雾露寨下的蛇形口,刚好处在发生山体滑坡的位置,均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解放后,开垦农田,才找到了三个墓葬。由于无法区分,邹氏族人将其均作“一彦公”处理。当时古人迷信,认为这是“龙王”作怪,在当地至今还留传下来了许多关于“出龙”的美丽传说以及“剥龙洲”的地名。
经省考古所专家鉴定,位于离罗洪15公里左右的小坳遗址,确认为典型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土质取样分析遗址年代距今3800—4200年。表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历史以来,罗洪属于宝庆府(旧称邵陵郡或昭陵郡)新化县的辖地,是梅山文化的一个部分。
据清《宝庆府志》载:三国吴孙皓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今邵阳市、邵阳县、邵东县及新邵、隆回一部)置高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曰南高平。南陈省入邵阳。县治故址在今大桥公社小坳大队古县场,仍有“堂下”、“迎官”、“马落”等地名,系当时县衙举行典礼和行政聚会处所。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11月(公历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建筑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
根据罗洪邹氏庆户家谱记载,其迁罗洪始祖一彦公,号三郎,于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由洋溪抵红涯飞瀑,其如匹练垂空,穷而上,山势豁展,四面陡落为一小平原,即今罗洪之谷也,罗洪日名“春溪涧”,是时榛荆丛生,林密如织,为虎豹所藏,蛇虺所栖也。府君择善地,结茅响水洞侧,自负界耒耜徙居,火其密箐,田其平壤,渐垦渐广,如梯状尔,即世所谓梯田也。这些开垦的梯田,子孙后代们,至今受益,代代相传。
明清时期,置罗洪为永宁一都(包含罗洪村、九龙村、灵真村、长鄄村)。[1]
民国时期,为宝庆府新化县永固镇罗洪村。[1]
1952年划入隆回县,建立第七区(罗洪)和第八区(大桥边)。1956年撤区后建立大桥边办事处,辖5个大乡,5万人。1958年建立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改大桥公社,1984年复设大桥乡,1985年建高平镇,设罗洪乡。
罗洪乡位于隆回县东北角,东南与高坪相连,西与望云山林场、鸭田镇接壤,北与新化县槎溪镇毗邻,辖19个行政村,分别是:中罗洪、官树下、上罗洪、芭蕉山、新回、严胜、幸福、梓木溪、下罗洪、龙洲、江塘、光华、巴油、孟公、白莲、塘湾、采莲、洞塘、石莲19个村委会。188个村民小组,6299户,24037人,总面积63.2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3328.6亩,林地48100亩。
历史以来,罗洪是连接新化、邵阳、隆回的黄金三叉口,在连结地甚至被命名为“黄金坳”,有着非常重要的区位优势,但随着公路交通的全面发展,罗洪的交通一度衰落。随着沪昆高铁的兴建,罗洪正在修建一条至新化南(洋溪)的直通公路,建成后,路程将由38公里缩短至不到20公里,到邵阳北站也只有70公里。将大力地强化罗洪的区位优势,为罗洪的经济增长发力。
罗洪乡以小水电、塑料编织加工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现有工业企业12家,农业企业4家,民营企业共有173家。改革开放以来,罗洪乡工农业有了较快发展。现有乡办工业企业4家,农业企业6家,民营企业373家, 效益都较好。罗洪的农副产品比丰富。生产的“春溪玉液" 糯米酒于1995年获中南六省食品博览会金奖;罗洪的糯米糍粑,细嫩洁白,香甜可口;罗洪的精制“茶叶”,曾获取省优质产品称号;罗洪的“玉兰片”薄如纸,香如桂,被誉为“南参”。还有尾参、白术、半夏、柴胡等中药材,均质优、效佳,产量高。
望云山上的水质、春溪两岸的土质、罗洪田凼的海拔高度,都是糯谷生长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罗洪糯米闻名遐迩,千百年来畅销湘中大地。
供奉在罗洪乡望云山上的卢公仙人是秦始皇派来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据说来罗洪后被好客的罗洪人用水酒款待,醉误归期,害怕被皇帝诛杀,便在望云山隐居下来,此水酒便是后来的“卢公液”。
2008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14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7元,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近年来,乡内县道高罗公路和罗苗公路、乡道罗孟公路等乡内主干道完成水泥硬化,村道硬化率达70%以上。建设中罗洪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一个,梓木溪等7个村实现宽带上网。
乡党委、政府领导正带领罗洪人民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主的形象工程,改造电站、茶厂、碗厂等乡办企业,大力发展以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种养业,尽快使罗洪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人文资源:
罗洪古迹颇多,人文荟萃,现存者以四景为最。
其一,“天门寺”,位于望云山巅。传说秦始皇派遣寻“不死药”的卢公曾居住于此。
其二,邹汉勋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隆回县罗洪乡官树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邹汉勋之父邹文苏修建。故居座北朝南,总面阔71.85米,进深84.7米,总占地面积6085余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2]
其三,邹门欧阳氏牌坊(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洪乡牛牯亭坳上,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5年),大理石构筑,石柱合抱有余,牌坊宽11.7米、高7米,四柱三门, 重檐楼阁式、龙头翘角、葫芦宝顶,正面和背面有玉龙拱圣,喜雀踏梅等各种浮雕,上额书“赠修职郎县学生邹汉纪之妻欧阳氏坊”,雕刻精湛,造型雄伟壮观。其四,袁吉六先生之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墓碑碑文是毛泽东亲笔写好邮来的,墓两侧的方柱上,刻有章士钊与郭沫若二人合撰的对联--“通古今文史,育天下英才”。
自然资源:
罗洪八景,即沙坪丹枫、红崖飞瀑、犀潭望月、峦寨遗城、仙岩晓日、雾露螺途、云山积雪、塘冲断塔。
罗洪瀑布,系春溪水奔腾谷口,从悬崖直下百余米,形成瀑布。下有深潭,称扮水潭、扮水洞。
望云山,主峰海拔1492米,顶峰有天门寺、石佛寺、石壁铁瓦,颇为壮观。佛教名山望云山,中国历史上一代名相和诗人袁牧盛赞它为“一品衣披紫薇令,半生心在白云乡”的仙人常隐白云深处的人间仙境。
望云山正由罗洪的邹姓企业家邹联运先生斥资5亿元,正在打造一个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望云山风力发电场。正计划建造一个中南地区最大的滑雪场。在隆回县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整合隆回县优质的旅游资源,如小沙江花瑶、魏源故居、鸭田战斗指挥所,正在积极申报,准备将望云山打造成一个实至名归的5A级风景区。[3]
罗洪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湖湘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湖南历代称得上是文化世家的,只有五个:湘潭黎氏、湘乡曾氏、浏阳欧阳氏、道州何氏、新化邹氏。这里的”新化邹氏“,就是指从清朝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75年,一共280多年的罗洪“邹氏舆地世家”,从第一代景山公邹文苏始,至最后一代邹新垓止,经历了“文、孔、世、代、永、兴、新”一共七代人。产生了46位有专著的邹姓学者,200多位参与其中的邹氏族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地理学会“亚新舆地学会”和中国第一家地图出版社“亚新地学社”。[4][5]
书记:贺海飞
乡长:覃志华
罗洪名人
邹汉勋,孔字辈,字三杰,又字叔绩,号绩父,小名克勋,清新化县中罗洪(今隆回县罗洪乡)人,地学第二代传人,生于嘉庆十年(1805)农历十月。父,文苏,岁贡生,喜诗、善文,着《九献考》、《礼器小识》、《景山遗集》;母,吴瑚珊,工诗文,善舆地。邹汉勋小时随母学习,常聚灰画《禹贡》山川图形。16岁协助兄长汉纪等编著《左氏春秋地图说》、《博物随抄》。18岁自己着手编写《六国春秋》。乡谚有言“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道光十一年(1831)后,开始撰写,读书偶识》。十七年补府学弟子员,后肄业于长沙城南书院,学习算学和历法。十九年应邓显鹤之聘,参与校刊《船山遗书》。二十五年与邓显鹤编纂《宝庆府志》和《新化县志》。后应贺长龄之邀支贵州,纂修贵阳、大定、兴义、安顺四府志,被誉为“西南方修志家”。咸丰元年(1851)中举人。次年,应礼部试,不第。归途去江西高邮访魏源,为魏着《书古微》参订《尧典释天》,并为其绘制《唐虞天象》、《璇机内外》、《玉衡三建》诸图。之后,依据以经纬测绘地图的理论和方法,在《宝庆疆里图说》中提出一套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①明分率(比例);②分准望(方位);③定中宫(坐标);④测日星作图则以经纬度划面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以三百六二度和六十方太密,便改为二十四向。他还创造地图上和各种标志(图例):如山用“迭人”;水用“双线‘;道路用”迭点“等等。他的制图是晋代地理学家裴秀“制图六体”的继承和发展。在研究舆地学时,注重古为今用,创新和发展,并通过实地调查,以补古之不足。主张“知古期以用于今,知今期以稽于古”。古今地图不同的颇多,但也对历代州郡沿革考核精辟,被誉为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咸丰三年(1853),胞弟汉章随江忠源攻打太平天国,被太平军围困于江西南昌,他与江忠淑率军赴援。围解,叙知县,留军中参赞军务。同年秋,江忠源援安徽巡抚,防守庐州(今合肥市),邹随同至庐州迁直隶州同知。农历十二月(1854年1月),庐州被太平军攻克,被杀于西门,年48岁。曾国藩挽曰“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与岷樵同死,日月生光”[2]。邹著述甚多,除上述外,尚有《五均论》、《六国春秋》、《广韵表》、《贵州沿革表》、《水经移注记》、《南高平物产记》、《颛顼历考》等20余种。[4][6]
邹代钧,代字辈,邹汉勋之长孙,名君甫,字伯陶,号沅帆,清新化县罗洪(今隆回县罗洪乡)人,地学第四代传人,为中国近代地图鼻祖,咸丰四年(1854)三月生。光绪五年(1879)取县学附生。他为继承发展祖传舆地之学,负祖父汉勋的遗稿,赴甘肃酒泉军营求见左宗棠,保县丞。十三年,得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随刘瑞芬出使英法等国,驻节伦敦。公余,仍研究舆地学,常刻中外舆地全图,他参照迈特(米达,即公尺)与华尺比率,制造中国舆地尺,作为绘图准绳。十五年回国后,应湖广总督张之洞邀主绘《湖北全省地图》,并附解说。后在武昌创办中国第一个舆地学会,翻译地名,改订经纬线,用中国舆地尺,道创以铜版印制中外彩色地图,颇为时人所重视。光绪二十年(1894),任译书局分纂。甲午中日战争时,他向清廷陈说集兵京津,施以新法训练,防守辽阳、牛庄一线,以水师断日船接济。次年,陈宝箴为湖南巡抚,锐意改革,邹代钧由武汉返湘,向陈陈言,开办厂务,被聘为湖南矿务总局提调。后任《湘学报》舆地编撰、时务学堂舆地教习及南学会舆地主讲。二十八年赴京,任编书局总纂及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三十一年补用直隶州知州。后回武昌绘编《江苏全省舆图》,甫脱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卒于武昌,年54岁。著述有;《西征纪程》、《光绪湖北地记》、《直隶水道记》、《中国海岸记》、《中国地理讲义》、《会城道理记》、《中俄边界说》、《蒙古地记》、《日本地记》、《朝鲜地记》、《安南缅甸暹罗地志》、,印度阿富汗俾路支地记》、《五洲城镇表》、《五洲疆域汇编》、《西图译略》、《英国大地志》、《西域沿革考》、《文存》、《诗存》等。[4][7]
邹代藩,字价人,清咸丰十一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1861年10月30日)生于新化县罗洪村(今隆回县罗洪乡)。六岁时,父邹世咸令其背诵六十花甲,未能竟,从横楼上将其抛入池塘中,经人救起。此后刻苦攻读,学业大成。光绪十一年(1885)取县学附生。后补廪膳生,捐光禄寺署正。邹善古文,恶科举。一年应试,主考者姓曹,即赋诗讽刺曰:“可恨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不诛曹。奸臣幸运传留种,科甲场中独占鳌”。官府追捕,他裸体对骂,捕者疑其疯,释之。中日甲午战争后,参与戊戌维新运动,创办新化速成学堂与罗洪小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与周震麟编撰宣传品《血泪书》,从一连串外侮事实说起,抨击朝廷懦弱无能,屈膝媚外,以唤起民众革命。书末有“凡炎黄种子,急宜奋图存,誓驱鞑虏于关外,否则瓜分之日立至,亡国之祸不远矣。血泪陈词,宁望速起”等语。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后,与姻亲谭人凤奔走湘、赣、鄂、宁、日本等地。清廷悬赏五十万元购其头颅。他笑曰:“吾之头岂仅五十万元耶?如赏一百万,吾或许可将头赠与人领赏。”宣统三年(1911)长沙起义胜利。十一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邹代藩与谭人凤、刘揆一、廖名缙、欧阳振声等人作为湖南代表赴南京参加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会议。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湖田局局长。时谭延闿任湖南都督,兼任国民党湘支部长、共和党湘南分会代理会长。一身数任,左右逢源。邹恶其为人,以湖田局长对都督行文,不用呈文,而用令文讥之。谭也毫不介意。民国11年(1922)冬病卒,年60岁。著述有《历史精义》、《孝经通义》、《人学堂文存》、《人学堂诗存》、《资江日墨》等。[4]
邹新垓(1915一1975年)湖南省新化(今隆回)罗洪人,中国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地学第七代传人。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 在校受教于张印堂、洪恩齐、冯景兰、袁学礼、孙云铸、杨钟健、李宪之、赵九章诸先生。毕业后, 留校任助理研究员, 后随张印堂在滇缅进行地理考察。回校后, 清华决定派他赴美深造, 因父邹兴钜病故, 受乃祖邹永暄之召, 回新化主持亚新社务。新垓受命危难, 更知守业之艰, 迎难而进。一方面主持编制二百万分之一的东亚和日本航行地图, 一方面继续编制出版一般参考书和教学用地图,
并兼任清华大学地学会主办的《地学集刊》主编, 由亚新出版, 每年四期。还先后在成达高中女校、新化师范、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1943 年, 敌氛蔓延,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印刷原料缺乏, 交通受阻。当时, 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数次函邀亚新迁往重庆与其合作出版地图, 而新垓不愿亚新染上政治色彩, 乃婉言拒绝。时亚新偏于一隅, 地图产品滞销, 新垓雇人肩挑到贵阳、重庆等地零售, 终于使风雨飘摇的亚新渡过了难关。抗日战争胜利后, 亚新迁回武昌原址。
新中国成立后, 邹新垓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 1950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地图编刊委员会, 同年被选为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出版界代表, 并应邀出席了全国第一界出版工作会议。会后, 积极奔走汉沪两地推动私营地图出版社和图书发行单位的联营。 1951年任武昌各私营图书文[8]化单位联合组成的武昌图书文仪公司董事长。同年, 全国各私营地图出版社在沪组成地图联合出版社, 1953 年改组合并为私营上海地图出版社, 邹新垓任社长。1954年公私合营的地图出版社成立, 新垓任副总编辑兼编辑行政室主任, 后地址由上海迁北京, 改成国营地图出版社[5]。至此, 亚新走完了40年风雨历程, 以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告结束。 1960年, 邹新垓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 同年任吴晗主编的《地理小丛书》编委会委员。1940年以后, 新垓先后主编《中国析类分省图解》、《世界列国图集》和《世界地理纲要》等。担任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后, 分工主管地图编制业务, 拟定编制各项地图业务规范, 撰写地图编制设计大纲, 他强调小比例尺地图的主导方向即地理制图, 指出地图的编绘是个创作过程, 要体现出各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 反映地理特征。他提出地理教学图是揭示地理规律,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地理思维的直观工具。他重视地图的艺术化, 强调美工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地理感知。在长期地图编制生产实践 中, 工作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提出地理教学图揭示了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地理思维的直观工具。重视地图的艺术化,强调美工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地理感知。在十年动乱中, 因背负"民族资本家" 这个沉重的十字架而备受折磨, 1975年, 新化邹氏地图学世家最后一位传人悄然地离开了人世。[9]
袁吉六,字仕策,榜名仲谦,清同治七年农历闰四月初十(1868年5月31日)出生于保靖县葫芦寨(其六世祖袁文宗于清初带全家迁此定居)。民国元年(1912),携家眷回归祖籍新化县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今隆回县孟公乡白莲村)年少时由父教读,他天资聪敏,博览强记。清光绪八年(1882),辰沅道台巡视葫芦寨屯务,住宿刘家客寓,耳闻隔壁琅琅读书声,通宵达旦,心甚异。次日天明,命弁兵把夜读者袁吉六传来,见他身穿破旧长衫,五官却很端庄,欲试其才,叫他属对:“小学生蓝衫扫地”,他随口对答:“老大人红顶冲天”,尔后,他承人资助,入馆受教,文章、书法均属优等,经县、府两考,以名列前茅入泮。二十九岁中光绪丁酉科拔贡,后因病未能入京,设馆教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苗族学生石昌松在保靖考秀才初试录取,前往永顺府应试,有人诬告其“冒籍”报考,被监考官除名,袁吉六闻讯后,仗义勇为,据理力争,使准应试。民国2年(1913)春,吉六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国文教员。4年,一师学生掀起反对校长张干的学潮,张为此大怒,决定开除除领头的学生毛泽东等17人。袁等在张干面前据理力争,说:“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张干被迫收回成命。袁吉六在一师授教时,康(有为)、梁(起超)文体风靡一时,学生作文,竞相仿效。他对学生毛泽东说:“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完全摹仿康、梁,实非所宜”。又说:“文章妙来无过熟,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接受教诲,改弦易张,独出一格,袁赞赏毛有孔融之笔。后来,常对毛进行个别指导,为他详细讲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埃德加·斯诺谈及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起超,认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并说:“予之得窥古文涯涘者,袁胡子之教为多。”民国5年,谭延闿任湖南省长时,要袁任省府机要秘书。他以年迈力衰、难负重任而拒绝,继续从事教育。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省立一中、明德中学、长郡中学。民国16年与胡元倓一起参加湖南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任该校教师,直至民国19年退休。袁在教学之余,竭力著书立说,撰有《文字源流》、《文学史》、《书法必览》、《分类文法要略》、《国文讲义》等。退休回乡后专心致志著作《说文初义草》,终因积劳成疾,未竟而亡,今存部分遗稿。民国21年农历四月初二(1932年5月7日),袁病逝,终年64岁,葬于巴油家凼蛇形山。毛泽东主席对吉六非常敬重。1950年,当袁的老同事王季范写信告知他的遗孀生活困难时,毛主席即去信湖南省主席王首道:“请省府酌予接济”。使袁夫人得以安度晚年。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袁墓碑题字:“袁吉六先生之墓 毛泽东书”。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为袁重修了坟墓。1965年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席间追忆袁师时,章、郭说“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1980年,袁的大儿子袁愈槱组成五字对联“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刻于墓旁石柱上,以志纪念。
邹永成,字器之,清光绪八年农历十月初十(1882年11月21日)出生于新化县罗洪(今隆回县罗洪乡),舆地学家邹汉勋之曾孙。邹永成继承家教,潜心经世致用之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伯父邹代钧召,赴武昌协办舆地学会事宜。在此期间,他暗中翻阅《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籍,思想渐进。次年春回湘参加华兴会,奉黄兴之命,潜赴江西吉安,与黎明望等组织赣江团(又名黄自强公司),暗结附近防营,图谋响应。因华兴会起义事泄,江西机关被迫解散,返回湖南。光绪三十一年秋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东渡日本,留学于明治大学。宣统三年春,宋教仁、居正等同盟会骨干在永成寓所集会,决定回国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长江流域武装起义。为筹集资金,邹永成回国,得知黄兴将在广州黄花岗领导起义,将祖遗祭田一百多亩租的契子抵押与祖伯,得2000元作为经费,于宝庆河街岭设联络机关,召集当地革命党人,伺机策应。黄花岗起义失败,他潜赴武汉与焦达峰、孙武等计议两湖起义事宜,旋偕焦达峰返湘,分头运动新军和会党。九月初四闻焦达峰已在长沙起义成功,他便与谢介僧、葛天保等于宝庆河街岭谋划起义。会后,永成奔五峰铺,劝当地巡防军张某反正。九月初九张某率营开赴府城,宝庆宣告光复。众推谢介僧为大都督,永成为副都督,接着,回新化组织民军,于九月十一日光复新化。省城长沙发生政变,焦达峰等惨遭杀害,邹愤然离湘赴鄂,襄助北面招讨使谭人凤组织军队,准备北伐。不久,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邹见袁逆窃国,同盟会领导大多妥协,深感民主共和将成泡影。民国2年4月20日,留绝命诗一首云:“轰轰革命十余年,驱逐胡虏着祖鞭,不料猿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跳入黄浦江,幸被渔民抢救得生。民国2年(1913)夏,他与詹大悲、宁调元等共商讨袁事宜,被黎元洪发觉,下令通缉,又逃回湖南,以湘豫联军第三军军长名义,偕蒋翎武、程子楷等督师岳州,准备举兵北上。旋谭延闿取消独立,他与程子楷等逃亡日本。同年12月与刘承烈等在日本成立民义社,任副社长,继续组织力量反袁。民国4年夏,回到上海,创办《救亡报》,造反袁舆论,年底回湘。在郴州集散兵2000人,编为湖南第一旅,自任旅长,反袁护国胜利后,谭延闿重新盘踞湖南,军队被迫解散。民国5年,永成前往广东。民国6年(1917),回湖南任督军署中将高等顾问,,次年起任湖南总司令部中将参议。民国10年任广州大元帅府中将高等顾问,并由孙中山圈定为国民党“一大”代表。民国12年调任军政部高等顾问。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中将参议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后因不满蒋介石新的独裁统治,于民国18年回湘参加反蒋倒何(何键)。民国19年任国民党党史委员会撰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著有《邹永成革命回忆录》[10],1955年6月逝世,终年73岁。
邹适今(1917~1989),原名泽薄,1917年生,罗洪乡中罗洪村人。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入抗大第三期学习。1938~1944年,在湖南、广东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历任《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编辑,人民抗日游击队干训班主任。1944年冬至1947年夏,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编辑。1947~1948年,任中共河北省建屏区委副书记。1948年7月至1950年初,任新华总社编辑、记者。1950年2月,调国家轻工业部工作。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报社社长。1951年起,任副处长、副局长。1956年,调国家水产部任副司长、司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审查,1978年平反昭雪。197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大百科世界经济卷》和《百科年鉴》编辑部主任。
邹洛夷(1936~1994),笔名志洛,1936年生,罗洪乡人。1957年从邵阳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城步太平坳小学任教,1959年5月调城步县文化馆任美术辅导专干。一生辅导学生创作,闲时勤奋耕耘,创作发表版画作品170余幅。1963年创作的《山区行旅》、《荒地翻身》、《保丰收》,被中国对外文化友好交流协会送往东欧国家参加巡回展出。《山区行旅》又于1982年送往法国、日本等国参展,并发表在美国纽约《美洲华侨日报》上,后被收入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华桦教授编著的《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谭权书编著的《木刻新技法》和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黑白木刻选》。1983年创作的《苗乡风情》,当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版画展;《春到苗寨》先后发表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美术》(1983年第三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世界》(1986年第六期)等杂志上,并参加国家级大型美展和版画展,多次获奖。1984年创作的《南山牧场》,参加湖南省建国35周年美术作品展。1987年5月创作的《庄舟化蝶》,被选送西德萨尔州第38届国际博览会展出。《耕作队的休息》参加湖南青年美术作品展后,被收入《湖南省青年美术作品选集》。20世纪60年代初,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版画家之一。1964年被选进国庆15周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装饰办公室版画组,创作《南岳》和《洞庭湖》(与人合作)两幅大型版画。由于工作出色,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风格,受到中外美术界的称道。1986年,日本成立“邹洛夷版画研究会”。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版画艺术研究会理事,曾任湖南省政协委员,邵阳市美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副高级研究员。他的事迹载入《美术辞林》、《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湖南当代文学家传略》。
邹鹏振(1885~1951),名兴辉,字叶侯,1885年生,罗洪乡人。小时随父务农。1905年,考入蔡锷主办的广西桂林随营学堂,19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加过讨袁、护法诸战役,勇猛善战,累立军功,晋升为湖南陆军第三师第六旅少将旅长。1926年,在叶开鑫部参加赵、唐之战,率叶部三个旅攻新化,克宝庆,占衡阳。后加入程潜的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1927年,任六路军第四十四军副军长兼第一师中将师长,西征讨唐时接任军长。后沿京汉铁路北伐,率部击败孙传芳残部,攻克海州。1928年蒋桂战争前夕,桂系惧其附蒋于己不利,乃佯为交好,暗中乘其不备,包围武昌四十四军军部,迫其下野。李宗仁于事后赠以“功成不居,解甲归田,高风亮节,殊堪嘉尚”奖旗,以掩天下人之目。邹百感交集,愤然而归,从此息影田园、寓居家乡。戎马20余年,平时治军严明,以岳家军之精神,策己励人,常谓“军不扰民者得民心,得民助”,严禁部下循私庇错。平时注意平等待人,关心士兵生活,对偶犯军纪者必了解情况,再处之,不动辄假以颜色。有时军饷不继,必与士兵同艰苦。每次临阵,总是身先士卒,不避艰险,深得士兵爱敬。一生极富正义感,不随流俗,维护进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不满国民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血腥政策。当共产党员马子谷在武汉被捕入狱时,他激于公义和乡情,利用其驻军武汉之势,以身家性命担保强行保释。解甲归田后,何健主湘时他仍挂省府委员之名,但乡居不予参政,“九·一八”事变后,却鼓励妻弟魏巍重新入伍参加抗战。后魏巍改名白天,参加革命队伍。思想进步,能处变不惊,遇事不慌。解放前夕,他多方支持地下共产党活动。听到湖南和平解放,深佩程潜之明智。土匪武装攻打罗洪区政府前,匪首暗地到罗洪筹粮筹款,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国民党军队反扑新化县城后,县长刘镇越想带走枪支人马回隆回,他以凛然口气劝告刘不要一错再错,使刘只身离开新化。在他的影响下,新化警察部队近800人向解放军投诚。1951年,因“反革命案”被错杀。1983年平反昭雪,《湖南省志》为之立传。
邹捷中(1947年10月~今)民盟盟员,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任湖南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起任中国数学学会第八届、九届理事会理事,2002年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概率统计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七届、八届、九届湖南省政协常委。2001年11月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邹捷中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经下过乡,当过工人。1979年经长沙市数学学会考核推荐,被长沙大学由工人破格录用为数学教师;1980年,被录取为长沙铁道学院概率论与数量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并于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任长沙铁道学院教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长沙铁道学院科研所应用数学研究室主任,概率统计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常务副所长等职。其间,198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1月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中南大学后,2003年任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 1993 年起任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应用概率和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及数理金融的研究。在《中国科学》、《伦敦数学杂志》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 合著专著 4 本。曾获1987年国际Davidson奖、1998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湖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及湖南省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 1987 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2 年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从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应邀赴英国作高级访问学者,并在剑桥大学、格林威治大学讲学。
邹昌林(1948年~今):1981年他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读硕士,从师尹达先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室副主任
1985年留本院教务处工作,任副处长、讲师。1987年秋,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读博士,从师余敦康先生。1991毕业留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现为副研究员、儒教室副主任。著有《中国礼文化》、《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等著作。[11][12]
邹祖锡(1938年~今),名济群,又名甫骏。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62年分配到机械工业部郑州第六设计研究院工作。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标准设备设计,磨料磨具工艺和其他项目的工艺设计。先后参加和主持过磨料自动包装机等多项大量标准设备的设计、安装,汽车发动机缸体(套)珩磨加工工艺、金钢石高精度珩磨油石和珩磨头的研制,以及珩磨机的改造、磨料磨具行业中的工艺设计等工作。在主持第二砂轮厂涂附磨具制造分厂的工艺设计中,去德国考察并与德方进行设计协调。曾多次荣获院优秀设计奖和优秀项目奖,河南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