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兴隆、中山、木公田、双龙、丰年、仁里、竹山、畲溪、大茅坪、众善、五通、宝丰、永明、兴明、红光、金山、新庄、砂坪、宝山、竹山院、风云亭、禾梨坪、孙家垅、乐丰、玉林、浆溪垅、芙塘、吉山、碰塘、富石庙、石阳桥、金潭、合理、石丰、东山垠、石山湾、白芽山、学堂湾、众乐、杨柳田、黄花41个村(居)委会,4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9877人(2017年)。
司门前俗称隆回,旧时隆回政治文化中心在司门前,故司门前,真隆回也。此言并非矫揉造作之谈,而是有其广为流传的历史渊源.
自有历史记载的唐、虞、夏、商、周代之前,就有一位名叫寿福爷爷的禅师,为了寻找佛地来到了望云山。初来时,认为这里风景优雅,放眼一望,就可见远远的西南武冈云山,即命名为望云山,欲定居于山顶,曰顶山堂。有一次,从马鞍界下山,经大桥边去宝庆,有一条活龙跟在他的后面,半途中,寿福爷爷发现了,就不让它去,立即用手杖猛打一棍,便把活龙打回了头。其龙长大的身躯就横卧在望云山后,龙头伸向了金潭的金板铲龙门,锁住了活龙,并把这块很宽的丘陵地带命名“龙回”。还封赐说:“任凭天下旱,此处一半收,任凭天下乱,此处永无忧。”本来,寿福爷爷打算长期在山顶修道,但粮食都要从十多里以外的山下担上来,比较艰难。于是施法术将屋前高低不平的山地推平,开出水田种粮。一天晚上,忽降暴雨,洪水愈涨愈高,蛟龙出洞,龙乘水势翻腾,有吞灭住房之势,有些和尚害怕被洪水冲走,立即打鼓敲钟,洪水很快消退了,水田就没有开成,只留下了一块大坪,后人取名为“野翁坪”,成为古迹。后来寿福爷爷在山顶一打望,上看下看,前看后看,左看右看,觉得这里不是四面八方,而只有三面六方了,认为不是自己坐禅修身之地,于是卷起行李就走,当地人们留也留不住,于是派一脚夫护送,朝广西金洲方向走去,离开望云山后,寿福爷爷回首恋望山顶,正是四面八方的宝山圣地,但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忘记了自己背面的一方。知道自己没有福缘在此休练真仙,只好“出了五台不入五台”,再度寻找名山。为了回报隆回,送到中途,寿福爷爷就打发脚夫返程,并给了一个纸包包,一再叮嘱其一定要回到龙回地段才打开看,转身时,脚夫夜宿龙潭,他不顾寿福爷爷的嘱咐,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寿福爷爷的厚礼,便打开一看,见是一包粪便,心想无用,就丢在龙潭的田里,顿觉香气扑鼻,远近可闻。脚夫后悔不已,把纸留下,龙潭地方的土地非常肥沃,种田不要下肥料。脚夫回到一都,才把包纸扔在金潭,只见满目金光,后从金山至石桥铺、司门前、金潭一带遍地是黄金。这就是寿福爷爷的大恩大德,造福龙潭龙回。
寿福爷爷到底是哪个朝代,无可考证。
不知过了多少年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当上了皇帝,欲求长生不老,故派人到全国的名山圣地四处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重臣卢生便来到了望云山寻找仙药未获而隐居此山。据说后来卢生采食了仙草(其实是断肠草)而登仙界。地方人们就在山上建起寺庙,号称“卢公真仙”,求晴则晴,求雨则雨,威灵显应,至今香烟不断,朝拜不止.追溯历史,在周朝以前,这里为古荆州之地,春秋战国时为楚地。到了公元前219年以后的秦朝,此地为长沙郡管辖,公元前206年以后的汉朝,为零陵郡昭陵管辖;到公元220年后的三国及至晋朝,为昭陵郡昭陵县所辖,直至公元581年以后历经随、唐、宋、元、明、清等六朝,均为宝庆府邵阳县所辖,其中于明朝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在此建立了“隆回巡检司”,简称“隆回司”,司下设都,都下面设团,如一都中的赵、刘、龙、魏称四团,现羊古坳的中团即沿用古名。所谓“隆回八都”,就此应运而生。由于司衙门立于此地,所以以“司门前”为地名。
有这样几句民谣:一都管根线,二都管把扇,三都管条垅,四都管个片,五都管个围围转……。“八都”的管辖范围是:一都所辖司门前、金潭、石桥铺、孙家龙及小沙江等地;二都辖黄金井、土桥、高洲、胃溪龙等地;三都辖羊古坳、韩家铺、匡家铺、田家垅、蔡家垅、江家垅等地;四都辖鸟树下、水打铺、千古坳、十里山等地;五都苏家洞、大水田、桐木溪、西山、大东山、马坪、桐木桥南部、碧山、曾家坳东南部、澄水、铜盆江等地;六都辖六都寨、丁山、荷田、梅塘、九龙山、长鄄、茅铺北部等地;七都辖岩口、苏塘、马头山、添壁大部、茅铺东部、塘市、滩头、周旺西北部等地;八都雨山北部、长扶、高田北部、双江桥、石门中部和北部、桃花坪中部和北部等地。按经济特点,有这样一段口头禅:“一都咯屋,二都咯谷,三都咯杂粮,四都咯猪,五都咯排树,六都咯布,七都八都坛灌出”。清代道光十二年开始,司门前就有“隆中镇”之称。
因此,“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北路隆回一都司门前”的称谓沿袭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司门前一直都处于邵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魏家段的顶子〈官帽〉司门前的票子〈经济活跃〉孙家垅的架子,石桥铺的棍子”之谓。
公元1911年民国创建后,县以下设区,司门前先后为“邵阳县第三十一区”和“邵阳县第九区”的行政体制,到民国中后期建立乡保甲体制,隆回司分割为“八乡一镇”,即隆回乡驻地司门前,所辖十三个保,包括小沙江、茅坳、龙坪、麻塘山等四个保;隆中乡驻地土桥,辖十二个保;隆治乡驻地水打铺,辖十二个保;中和乡驻地朝阳铺,辖二十个保;西胜地乡驻地荷香桥,辖十三个保;果胜乡驻地滩头,辖十九个保;礼数乡驻地周旺铺,辖十二个保;保和乡驻地雨山铺,辖十二个保;桃洪镇辖八个保。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隆回八乡一镇组织请愿建县,于1947年1月31日,国民党中央行政院批准设置隆回县。县治设六都寨刘氏宗祠、李萼为第一任县长。从此,隆回乡改为兴隆乡。乡公所仍设在原巡检司衙门内,约驻一个排的兵力。衙门口上连接一条合面街,史称“大街上”,左侧有岳飞庙、警察局、田粮、税务、盐政等单位;右侧有一条合面街,史称“财官田街”,司门前进口处有一条合面街,史称“石子坳街”。三街形成品字,经济活跃,生意兴隆。成为宝庆北路的商贾通衢。
1949年冬,隆回解放后,于1950年在司门前建立了隆回县第三区人民政府,首任区委书记王润民,区长华兰序。辖原一都、二都、三都和小沙江等地。司门前仍然是隆回县北面地区的中心,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运动。
1949年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司门前,人才辈出,新秀崛起,先后有数千人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可谓党政军工学,东西南北中,遍及全国,各显才华。其中副厅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魏先来、魏惠生、龙达实、郑昌文等;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魏松岳、罗承虎、李敦水、邹建湘、邹功美、邹百成、袁育才、刘文成、陈慈英、欧阳拔、欧阳灿、欧阳春曙、欧阳春瑞、欧阳鹏、欧阳诏、欧阳早春、欧阳国庭、欧阳征桥、欧阳胜成、欧阳范水、区阳超美、欧阳日光等;其中备受家乡父老称道的有邵阳市委机关党委书记袁育才,积极争取国家扶贫款修好家乡吉山村的公路;隆回县常务副县长刘文成,争取扶贫资金,修好家乡白芽山的公路。还有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欧阳俊文,曾多次出国讲学。此外,有司门前供销社营业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赤脚医生廖世清,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二十周年观礼,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人民日报》还刊登了《掏尽红心为人民》的长篇通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出了他的先进事迹,一时名噪全国,誉满中华。有欧阳松业,六十年代初参加大庆油田会战,被评为青年突击手,获全国奖章;有欧阳征助,荣获全国师生书画比赛一等奖夺金杯。至于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一类的人才,为数甚多,其中海外学子和定居异国都也为数不少。他们不愧为司门前的皎皎者,为古老的家乡不断增添光彩。
司门前古镇旧貌变新颜,布局合理,规划有序的城区,宽广的街道,整齐的市容,优美的环境。日臻完善的配套工程,是古镇焕发出青春活力。尤其令人可喜的有一条初具规模的旅游线,把名山名水、名人名景、名泉名树串若珍珠:如魏源湖——石山湾围田工程——魏光焘故居——狮子山——魏家段田垅(飞机场遗址)——魏源故居——天马寺——魏源温泉——丫鬓山七仙姑亲生儿子董获隐居地——千年仙桃树——石桥铺千年古杏——五通明代石祠——竹山院仿明代建筑物欧阳宗祠——大茅坪古楠木树——土岭界天险古道——神奇的子圣庙——直通小沙江瑶族避暑山等等。若把金潭龙门七层高塔、石龙庙、藤王阁、金星观和革命英雄纪念碑及烈士事迹陈列馆重新修复,再现古镇风貌,增加景点,把司门前着力打造成为隆回县境内独一无二、名振湘楚的旅游重镇。
盛世华年,古镇司门前,踵先哲前贤,跃马扬鞭,追赶时代步伐,一往无前,看宏图美景,富贵神仙。
新世纪的司门前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日益加快的小城镇建设、便利的交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和旅客的目光。在全镇人民的热情奋斗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乡镇“荣誉称号,集湖南“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三个省级荣誉称号于一镇,成为隆回名副其实的“明星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文武二魏”的名气越来越大。司门前镇党委、政府紧抓机遇,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适时打出“两魏”品牌,积极实施“旅游活镇、工业兴镇”战略,以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和农村的和谐发展。魏源品牌的旅游业迅速崛起,魏源湖、魏源故居、魏源温泉等旅游景点,集自然、历史文化、休闲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于一体,既可独成魏源故里精品一日游,又可成隆回旅游多日游的重头戏。通过招商引资已投入2200余万元的魏源温泉自开业以来,该镇旅游人数成倍增长,并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淀着厚重历史的司门前古镇,正沐浴着科学发展的春风,在魏源思想的指引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着魏源故乡人敢为人先的奋进之歌!
境内资源丰富,蕴藏着金、铅、锌、磷、锰等多种矿产和温泉资源。盛产稻谷和薏仁。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清代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魏光焘等均诞生于此地,魏源故居、魏光焘故居分别定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朝洪武五年隆回巡检司在司门前设立,“司门前”名即由此而得。
雨量充沛,灌溉方便,土质肥沃,发展农业条件较好。解放前,粮食亩产400斤左右。解放后,进一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0座,蓄水770多万立方米,灌溉高岸旱田。垅田开渠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农业生产遂年发展。198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2876万斤,亩平828斤,比解放前提高1倍多,向国家交售粮食6634万斤。牲猪饲养55185头,交售国家11372头。经济作物以苡米为主,石桥铺、大水田公社年产苡米38万余斤,支援外贸出口。茶叶、柑桔亦发展较快。全区已植茶4650多亩,载柑桔1700多亩,1980年产茶叶1258担,柑桔1897担。
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是县内重要杉木林基地和木材产区。全区31万多亩林地,其中解放后营造的达15.6多亩。石桥铺公社老鸦窝生产队,坚持年年造林达3770多亩,人平18亩以上。该社禾茅凼林场,海拔1100多米,由于科学育林,十来年的杉树已开始采伐。远眺雪峰山,层峦叠翠,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全区木材蓄积量已达11.6万立方米,年采伐1700立方米:楠竹年伐2万余根,间年产土纸5000余担。
全镇共有耕地29886亩,其中水田23870亩,闻名遐迩的一都段就是全县四大田垅之最。农产品以稻谷为主,农付产品有玉米、红薯、小麦、苡米、茶叶、柑桔、板栗、药材及生猪、牛羊、鲜鱼等。林地面积16万亩,多为杉、松、楠竹辅以经济林,木材蓄积量为36万立方,全镇 有禾茅凼、农管、屏风界、捧掌山等四大林场,郁郁葱葱、风景如画。
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主要以营林、采矿、茶叶加工、鞭炮制作、建筑施工为主。特别是采金队挺进大西部,南往缅甸、北往蒙古等邻国淘金。建筑是这里的传统工艺,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很有实力。劳务输出盛行,经济活跃。镇内有司门前、石桥铺、金潭、孙家陇四个集市,商贾如云。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亿元,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突破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
司门前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国家级森林公园魏源湖,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光焘故居,国家3A景区——魏源温泉度假村,还有天然的候鸟栖息地、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屏风界打鸟坳。司门前镇以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旅游资源,成为隆回乃至邵阳最具旅游价值的古镇之一,也因此被评为湖南省十八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魏源故居位于湖南邵阳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沙洲上,距司门前镇3公里,距隆回县城6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源温泉度假村位于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这里是著名的“新潇湘八景”之一“湘西魏源故居风景区”的中心地区。距离长沙约280公里,距离上瑞高速隆回出口60公里,上昆高铁新化南站35公里。魏源温泉以富含硒等43种矿物质而闻名遐迩。
魏源温泉度假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魏源故居隆回司门前镇月台山上,距隆回县城高速公路出口55公里。,总投资5800余万元。这里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青山翠绿、碧水绕环,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温泉水温42.5℃,水中含有大量的硒、硫、硅酸盐、锌43种对人体有益矿物微量元素,是罕见的特种医疗温泉,魏源温泉度假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魏源故居隆回司门前镇月台山上。
度假村周边人文自然景观丰富而深厚。生态氧吧魏源湖,近代杰出思想家魏源的故居;清代著名爱国名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魏光焘的故居,誉为“百鸟朝凤”奇观的“屏风界”。神秘的花瑶古寨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1]。
镇内交通便捷,每天有数十辆客车通往县城,并有数台至怀化、邵东、新化、广州、深圳、珠海的班车。特别是贯通全镇南北,长39公里的魏源公路的建成,将带动全镇旅游开发和经济的腾飞。电力、通迅和电视广播事业的设施齐全。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逢勃发展,原司门前镇卫生院已晋升为隆回县第二人民医院,成为整个隆回北地区最为知名的医院。城镇建设
司门前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街道星罗棋布。魏源街、中山街、向阳街、温泉路、步行街等主要干道宽敞整洁。魏源故里文化小区的建设,新增城镇面积4公顷,新增城镇居民2000人。而司门前中心市场、一都御园等商品房的建设,又带来了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活力倍增。
司门前号称“文明古镇、礼仪之乡”,在兴办文化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道光十二年即公元1832年金潭魏纲帙创为了第一所书院——隆中书院;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1842年魏源出版了《海国图志》;公元1910年隆中镇第一高小在这里创办(即隆回八中所在地);1918年罗卓云在石桥铺桐树坪自己家里他创办了一所“平民学校”;1923年司门前的欧阳秋曝创办了第一所“隆中义学”。同时,各姓的族校、私塾,灿若繁星,遍及各地。充分说明我们的祖辈及众多的仁人志士尊师重教,斥资兴学,崇尚科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奉献。特别是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多数可升高中,高考年年喜讯频传的动人场面,使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司门前确是地灵人杰之乡,古人遗迹犹存,天地为证。明朝嘉靖年间,石桥铺神医欧阳文凤诏喧进京,三次入宫,治愈皇太后顽疾,封爵不受,帝赐龙袍、朝珠、珍宝,返乡修建石祠,至今其祠尚存,约有500年左右的古迹;清代金潭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魏源著有《海国图志》,名扬全世界;清代金潭魏光涛(魏午庄)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清末石桥铺国子监大学生刘纲领,密承汉口谭石屏的派令回乡聚众300余人,在管竹庵举起反清大旗,辛亥革命追个人为烈士;金潭魏光涛三子魏肇文与黄兴留学日本,成为至交,后同时投入反清斗争,被孙中山聘为元帅府参议,并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与反表运动;又为晚清著名书法家,解放前夕,又参与程潜的湖南和平解放运动,石桥铺罗卓云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保送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亲聆毛泽东讲课,成为中共邵阳地区的“开山祖”;司门前欧阳秋曝,是大革命时期的宝庆县第一任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石桥铺欧阳钦,是中共宝庆特区委员;欧阳明英,是中共邵阳县第九区委书记;孙家垅孙良工与毛泽东同窗,成为良师益友,后曾留学日本,曾任复旦暨南、华西、四川等大学教授,先后发表著作10余部及撰写进步文章数百篇,解放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编《毛泽东语言辞典》;金潭魏巍曾任川西兵团副司令,1955年由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后任中国军事博物馆馆长;司门前邹鹏奇,曾任国民党台北军区司令授中将衔后为总统府参议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后随蒋介石去台湾,成为隆回县重点统战对象之一;还有司门前欧阳泰刚、魏家段魏云、孙家垅孙泽英等解放前任过县长。
自古以来,司门前还是军事要地,其地理位置正处宝庆城、新化城、溆浦城(均距司门前120华里)等三县城的中心地段,历为兵家争夺之地,此处山势险峻,隘口要塞,可攻可防,可进可退,天布罗网,地布暗防。顺治十四年,明将高启龙率部驻扎于此。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7年,湖南巡抚曾委派一个营的兵力驻司门前镇压石桥铺刘纲领造反。
1935年,12月红二军团约人与红六军团约人在司门前会师,然后,分四路向南转移。每到一地,打富济贫,除暴安良。
公元1944年年春,国民党军军长李天霞驻司门前,桃花坪、六都寨等地,阻止日本侵略军西进。其中118师师长戴瑛屯兵建抗日临时指挥部驻司门前魏家段修筑临时飞机场,与芷江机场连为一体,一个星期完工,起降飞机三次,日寇过境石桥铺在土岭界遭到迎头痛击。抗日战争时期,邵阳县政府曾迁司门前瑞木第办公,邵阳师范曾迁竹山院欧阳宗祠教学。南京三民中学迁石山湾老屋里。1987年10月,中国人民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五一五团三连进驻石桥铺大茅坪.
司门前洵为革命老区,“志气壮山河,敢为天下先”“不为头颅存,不为金钱生”,他们中有:中共邵阳地委早期创始人罗卓云,年第一个到长沙受训加入共产党,年春第一个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毛泽东讲课;宝庆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欧阳秋曝,以及宝庆特区委员欧阳钦、邵阳第九区区委书记欧阳明英等等,都是司门前人。第一个平民学校,每一个共产党基层支部,第一个乡农民协会,第一个区农民协会,第一个中共隆回区委,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都是分别在司门前、石桥铺两地建立的。这些革命先躯,他们无私无畏,他们在邵阳地区的古道上劳碌奔波,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呼起群众,他们不怕砍头,不怕流血牺牲,奋不顾身,带头革命,领导革命,最终一个又一个统统的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壮烈牺牲。只有革命的付出,没有胜利的享受。司门前人们永远怀念,无限敬仰。司门前为他们永垂不朽与青山并立,与日月同存。建议当政建立英烈陈列馆和纪念碑,以昭功德,以励后人。
过石门,经荷香桥、上石龙、六都寨、水库、兵官山、七江、羊牯坳,一路风光无限,便到了雪峰山麓腹地的司门前,司门前山脉奇特,锺灵毓秀,此地西北高山耸立,东南丘岗起伏,中间为一平川,间或丘陵点缀其间如同明珠。一条金水河聚泸溪、吉水、虾溪三条小河遍布沙金,贯穿司门前贯穿南北直入资江。这里风景旖旎,如诗如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便是神仙所封福地,道是:“任从天下乱,此地无忧;任从天下旱,此地也有一半收。”
其间,一条一通云南、贵州,下连宝庆、长沙的石板石道,让这里的石子坳、才官田、黄花、石桥铺四条老街热闹非凡,脚夫、骡马等络绎不绝。酒楼遍布,商贾汇聚,贤人云集,名人轶事层出不穷。这条古道赐予了山镇古代的文明,活跃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大量的古建筑沿途而建,从罗红街的绸缎到东山市的土纸,从观音阁的戏院到兴隆街的烟馆,从石桥铺的印染业到土岭界的茶亭……都留下了历史胜迹。
雪峰山脉主峰苏宝顶北延至桐木溪隆起为白马山,再北延至肖家垅、牛家店为红岩山,又分两支:东南一支经禾梨界、白毛界至屏峰界、庞家山、由庞家一支往东北延伸到白芽山、棒掌山延至谭家寨及至金潭水口,往东一支至土岭界经落家洞延至丫吉山,东麓伸向珀塘、李子坳,连接突起的望云山,再由西南一小支经杉树坳延至东山印至金潭水口,两支山脉在此隔河相接,司门前就处在两支山脉环抱之中,沅江支流巫水、溆水、夷望溪,资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两侧。
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当上了皇帝,欲求长生不老,故派人到全国的名山圣地四处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重臣卢生便来到了司门前望云山寻找仙药未获而隐居此山。据说后来卢生采食了仙草(其实是断肠草)而登仙界。地方上的人们就在山上建起寺庙,号称“卢公真仙”,求晴则晴,求雨则雨,威灵显应,至今香烟不断,朝拜不止.追溯历史。
登望云山极目四望,可见满目金光,从金山至石桥铺、司门前、金潭一带遍地是黄金。在望云山顶环目,不是四面八方,而只有三面六方,而下的山来回首恋望山顶,却又正是四面八方。此真宝山圣地也!
明洪武五年,隆回巡检司就设于此处,清朝沿设,辖隆回八都,司门前为一都。巡检司衙门的地方,称为司门前。由于司衙门立于此地,所以以“司门前”为地名。有这样几句民谣:一都管根线,二都管把扇,三都管条垅,四都管个片,五都管个围围转。。。。。
从石桥铺以下的河道及两岸农田,遍地是黄金。司门前地区海拔最千米,最低为数百米,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林茂粮丰。特产宝庆猪血丸子、司门前豆腐丸子、司门前柴火腊肉,美味无穷。而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香飘千里。。。。。
古镇如一幅古色古香的画,让人向往,逗人留连……那条遍布沙金贯穿司门前南北的金水河,却像银龙飞舞,金藤结瓜,哺育了不知多少名臣显宦,文武英杰。
此地民风纯朴,金水河绿水长流,流来了富饶,流来了美丽,流来了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流来了历史和现代的丰富多彩,它让民风淳朴的司门前,让梅山文化和隆中山歌的发祥地,变成了一处难寻的旅游胜地。不仅如此,在这各有特色,相互连接的司门前旅游线上,还有金潭二十四景,兴隆八景点缀其间;还有万鸟齐集的神奇“打鸟坳”名震天下;还有如诗如画的魏源湖风光赏心悦目;还有集休闲、疗养等于一体的魏源温泉令人留连忘返……
此地有魏源湖——石山湾围田工程——魏光焘故居——狮子山——魏家段田垅(飞机场遗址)——魏源故居——天马寺——魏源温泉——丫鬓山七仙姑亲生儿子董获隐居地——千年仙桃树——石桥铺千年古杏——五通明代石祠——竹山院仿明代建筑物欧阳宗祠——大茅坪古楠木树——土岭界天险古道——神奇的子圣庙——直通小沙江瑶族避暑山等等名胜。而司门前的金潭,这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竟有二十四景。它们的名字是:石壁山、金滩、笔架山、田螺山、文昌阁、东山印、象嘴山、龙溪冲、艮槽、金枧、荷叶塘、桃都观、樟树店、花坞冲、沙洲上、韩家寨、潭湾里、石龙庙、麻绩桥、道士冲、观音阁、朱泥坝、青叶树、碧峰。
魏源房嗣魏澧南,乃前清硕儒,撰有《金潭风光》诗七律四首,当地家喻户晓。四首诗竟将二十四景,一一描入笔端,巧嵌诗中,通篇洁丽逼真,清新无比,且神韵潇洒,浑然天成,江山胜迹,锦绣诗文,可谓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了!
金潭风景不止于此。二十四景之间,曾有各式祠堂十一座,忠臣庙一座,观音阁一座,七层宝塔一座,贞节牌坊三座,化字炉两个,石桅子两对,石牌头两处。遥想当年,方圆数里之内,灵山秀水之间,竟点缀着这许多极富民族色彩的建筑,那风光千里难寻!金水河,自北而南,逶迤而来,贯串全境,一年四季,绿水长流,浇灌着阡陌田畴,河上风景极致处,建有麻绩桥等7座石桥,是为“金水七桥”,它们构思精巧,造型各异,把一方灵山秀水点缀得愈见绝妙。
“打鸟坳”,更见神奇。它位于境内之凤形山屏风界。这里地处海拔千米的湘西雪峰山东麓,两山对峙,峡谷修长。相传几十万年之前,乃是一片大海,原是海鸟的家乡。地壳运动之后,鸟类思乡之情,于今不改,一年四季来此地朝凤,犹以谷雨节前后为盛,天南海北的候鸟,不远万里,仍然飘洋过海,飞返故里,这些鸟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只,品种不下数百种,均翔集于此,低空盘旋,或吱吱细语,或放声歌唱,向故地问好,向凤形山致意,持续一周左右,方才离去。年年如此,蔚为奇观。
向西望去,便是那著名的雪峰山,此山位于沅江与资水之间,资水下游在此成直角转折切过雪峰山,形成新化至烟溪间的峡谷,位于默阳与涧口之间的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山间岭壑交替起伏,为著名的速生、优质、高产杉木重要杉木林区,另有华南栲、紫楠、银木荷等植物生长。三尖杉、泡花楠、香果树、银木荷、红豆杉、金叶白兰、鹅掌楸、亮叶水青冈、五针松、长苞铁杉、银杏、云山钟萼木、云山椴、云山白兰、银杉等若干特有种和古稀珍贵树种。林麝、毛冠鹿、水鹿、华南虎、金钱豹及红腹锦鸡、黄腹角雉、金鸡、相思鸟等珍禽异兽常栖息其间。
经临此处,直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如诗如歌,让人如梦如痴如醉。
司门前在古代是宝庆西路,上通云、贵、川,下通两湖两广和南北二京的通衢要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山钟水秀,人杰地灵。自清代以来,镇内出现了一批批优秀人物,这里着重介绍文武“二魏”和其他几个著名历史人物。
魏源小传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清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司门前镇)人。清乾隆五十九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嘉庆二十五年(1820),携母亲、妻子迁居江苏宝山父亲魏邦鲁任所。道光十五年(1835)在扬州新城抄关门内仓巷购宅基建絜园定居。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学史,苦读至深夜,母熄灯令卧,他伺母熟寐,复以被遮光默读。嘉庆七年(1802)应县童子试。县令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出对;“杯中含太极”;魏源摸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
十二年,赴县城参加县学入学考试,名列前三名,与何上咸、石昌化世称三神童。十八年秋,中癸酉科湖南拔贡89名之一。次年春与好友邓显鹤上京城求学。到京后,一面教授幼童。以舌耕自力;一面刻苦自学,孜孜以求,切磋琢磨。其间,为探讨《大学》古本,他足不出户五十余天。汤相国金钊疑其生病,前往看望,魏源垢面出迎,鬓发如篷。相国慨然叹曰:“吾子勤学罕见,乃深造至此。”二十二年离京回长沙教书。二十三年应友姚兴洁邀,赴辰州参与编纂《屯防志》和《凤凰厅志》,并撰《湖南按察使赠巡抚傅鼎传》。道光二年(1822),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五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后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道光六年(1826),入京会试,刘逢禄分阅试卷,力荐龚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两生行〉哀之。其中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经神,尤精选理砾鲍谢,暗中剑气腾龙鳞”。对魏源才学非常赏识,预言“且看明日走马填城闉”。
九年,再次会试,又不中,捐内阁中书舍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两江总督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并在前线审俘虏。后见清廷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潜心著述。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时,他完成《圣武记》一书。后又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几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982)成书100卷。该书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等经国大事,有深入探索。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以长技以制夷”等论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选兵、练兵、养兵的方法,改革中国军队,还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张;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创造与销售轮船、器械等,使国家富强;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并在《默觚》中抒发“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思想。对清王朝长期固步自封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六应会试,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以试卷潦草罚停殿试一年。二十五年,补行殿试,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进士,以知州分发江苏叙用,初为扬州府东台知县。二十六年农历四月,母逝,离官居忧。
道光二十九年(1849)农历六月,奉檄权知扬州府兴化县。到任三天,湖水猛涨,威胁堤坊。他亲赴各坝组织抗洪,指挥七县农民挑土护提。随着风雨加剧,高邮河堤将决,他赴倒在河堤上痛哭,愿以身换取民命及下河十多万亩即将登场的稻谷;鞋子被巨浪卷走,双眼赤肿如桃,见者列不感泣。十万兵民奋力抢险,终于保住坝堤。当人们用门板将56岁的魏源从河堤上抬下来时,前来勉慰他的两江总督陆建瀛禁不住和泪叹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士民送他“淮扬保障”大匾。这年兴化水稻丰收,农民称为“魏公稻”。嗣后,他发动人们趁冬季枯水之时,疏通河道,将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筑避风岛,栽上树木,作为过往船只停泊避风之所。沿河堤植柳,兴修水利,扩建书院,改建乳房(育婴堂)。为解决启坝问题,他深入调查,访得原有运河西堤旧基,议请重建。得到拨款批准后,亲自总催运河西堤工程。竣工后,议定每年处暑后,新谷登场,与农家无碍时,方可启坝放水,并奏准为令,勒石坝首,为永久例规。人们为感念他的恩德,联名捐资,为他立生祠。
道光三十年(1850),奉陆建瀛檄,升盐运海州分司通判,协助陆进行盐票改革。时南墁缺产,课税不足,魏源以淮北为点。“督各场官严稽扫晒,杜偷漏,访获巨枭塘私三十余万,北产大盛,收逾额,以二十余万大引(每引200公斤)济淮南。南课赖充,而北课又倍,因筹银二十余万生息,为高(邮)宝(庆)运河堤岁修之用”,受到道光帝颁旨嘉奖。
咸丰元年(1851),援高邮知州,公余整理著述,三年完成(元史新编)。咸丰三年三月十五日(4月22日)被督办江北防剿的杨以增挟私报复,以“迟误文报”为由,奏谧革职。十一月复职,他以年迈六旬,遭遇坎坷,世乱多故,辞归。
咸丰四年(1854),魏源与全家避兵侨居兴化(因旧居契园先年二月毁于炮火)。自归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七年农历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憎舍,享年63年,葬杭州南屏方家峪。去逝后,兴化人民将他与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绝。
魏源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土四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墨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魏光焘小传
魏光焘,字光邴,号午庄,晚年自号湖山老人,清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人。道光十七年(1837)农历十月三十日出生,系魏源族孙。
小时丧父,家贫。咸丰六年(1856),母命弃学从戌,由堂兄魏瀛介绍投江西曾国荃部,帮办营务。九年至同治六年,随部在江西吉安、广西平乐、浙江金华、福建漳州及广东等府、县镇压太平天国军,因屡立战功,由从九品官历升县丞、知县、知州、知府,并赏戴蓝翎,花翎,获“扬勇巴图鲁”称号。七年(1868),调赴陕甘镇压回民起义军,赏加二品顶戴,换“西林巴图鲁”称号,光绪七年(1881)二月升甘肃按察使。十年,改调新疆布政使。次年二月,赏加头品顶戴。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统率多次战败。魏奉诏与陈湜、李光久等统带所部前往东北抗击日军。秋,率部三千北上,九月开赴山海关,取道锦州,进辽东,扼牛庄驻扎,行军数月,奔驰万余里。各勇喘息未定,倭寇纠集精悍二万余众偷袭牛庄,他督兵抵御,曾“三易坐骑”,奋勇指挥。因援兵不至,寡不敌众,陷入围困之中,血战竟日,方由西城突围,仅以身免。
光绪二十一年(1895),署江西布政使,旋署云南巡抚。秋,改调陕甘巡抚。时渭南、华州、华阴、长安、泾阳各处水患连年,民苦灾重。他率民卒,兴水利,开管道,以消积潦;积义谷,以备荒款;疏盐路以裕税课;建文武各学堂以植人材;还令防军在驿道两旁植树造林千余里,修建桥梁数十座。
光绪二十五年冬,署陕甘总督。次年冬,署云贵总督。二十八年冬,移督两江兼南洋大臣。赴任后,整顿盐政,创办新军,设警察局,水雷局,修炮台,制炮船,整理水师学堂固江防;平米价备荒歉;外交上则争回上海县属黄埔江口疏通河道的自办权。三十年秋,调任闽浙总督。次年春,铁良南下阅兵,奏劾昏庸无能,奉旨开缺,随后回到宝庆。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朝廷授魏两广总督,他以年迈为由,辞不赴任。
民国5年(1916)3月15日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终年80岁。
孙俍工小传
孙俍工,字光策,号僚光,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月1894年1月19日)出生于邵阳县北孙家垅(今隆回司门前镇孙家垅村)。
宣统三年(1911),孙俍工去长沙求学,先入省邵阳中学,翌年转入武昌旅鄂湖南中学。
民国5年(1916)年,俍工考入北京高师国文部,学习文学。“五四”运动中,他当选为高师学生代表,参加火烧赵家楼的战斗。并与同学创办《平民教育》和《工学杂志》,发表很多文章和诗词,歌颂“五四”运动。
民国9年,大学毕业后,在福建漳州第二师范任教。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星期评论》撰稿。后回长沙一师任教,发表《疯人》、《看禾》、《看出殡》、《医院里的故事》、《隔绝的世界》等20余篇作品,编辑出版《海的渴慕者》和《生命的伤痕》两个集子。
民国11年(1922),离长沙赴南京,任中国公学中学部及东大附中国文教员,着手编著《国文教科书》及《作文讲义》。
民国13年冬,自费留学日本,进东京上智大学研究德国文学。继续从事编著,开始翻译。先后译著《世界文学家列传》、《文艺辞典》、《东方美术史》、《中国古代文艺论史》、《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等。
民国18年春,入上海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任江湾劳动大学教授,主授《中国小说史》、《劳动文艺》等课程。次年八月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暨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吴淞中国公学教授。在此期间,出版《文艺鉴赏论》、《唐代的劳动文艺》,还写有一些诗和戏剧,在刊物上发表。
民国20年秋,再赴日本深造,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因“九一八”事变发生,于当年10月回国。21年3月,入南京国立编辑馆,任人文组专职编辑。两年后辞职,专事著述。出版了《文学概论》、《诗的原理》、《中华词选》、《中华诗选》、《中华学术思想文选》、《中华戏曲选》、《中国经学史》(译著)《中国文学通论》,还创作了《续一个青年的梦》、《世界的污点》、《血弹》、《索罗夫》、《火花》、《复仇》、《审判》等剧本,在《文艺月刊》、《前途》、《慧星》等杂志上发表,以表达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和对抗日将士的歌颂。
民国25年1月入川,任成都华西大学文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聘为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政治主任教官。29年任中央监察院参事,兼任湘辉学院及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开始编著《抗日史料丛书》,因著述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33年被革职,依旧从事教学和著述。
1949年重庆解放后,继续在四川教育学院任教。1950年回长沙,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翌年3月,任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筹委会委员。是年冬,投入湖南土地改革运动,在零陵柘塘乡工作了85天。回长后,写有散文《我的热血在不断地流》,倾诉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愤恨和对共产党的热爱。
1953年,任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编《毛主席语言辞典》。他还写了《岳麓诗草》百余首,“五四”运动叙事长诗《黎明前奏曲》,但未出版。
1962年3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欧阳秋曝,字熙,名蔚园。清光绪十八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月1892年11月18日)出生于邵阳县司门前(今隆回县司门前镇芙蓉塘村)。民国2年,入省立一中求学,毕业后回乡任第一国民不学教员 。民国6年应贺民范之聘,在岳阳县政府任科员。“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后,毅然辞职回乡,从事国民教育,以唤起民众,先后任第一国民小学和第二高小校长,隆中镇教育会长。并卖田20亩创办秋曝学校和秋曝平民夜校。在任期间,向同行约法三章:“废孔子牌位,废奴化教育,行师生平等。民国13年,任宝庆县督学,与同乡彭钟泽、罗卓云等组织三民主义研究会,学习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后在县立五台山小学组织学生王璇、赵锦、匡安顺等以办半工半续补习班和作社会调查为掩护,在小江湖一带做农民协会的筹备工作。在他的发动组织下,宝庆县第一个农民协会——五台山农民协会成立。民国15年春,经罗卓云、向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掩护革命身份,同年6月,国民党宝庆县党部成立,他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任党部农民部长。10月,宝庆县农民协会成立,任执行委员长。民国16年2月15日,以执行委员长的名义颁发《宝庆县农民协会布告》,号召各地农民将为富不仁者抓起来,戴高帽游团,废高利贷,禁烟赌,办学校,开仓均谷,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旧俗。根据省农民协会的《惩治土豪劣绅暂行规定》和《惩治贪官污吏暂行规定》,成立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他与刘初葆分别担任正、副庭长,将东乡大土匪李南陔押来县农会,审讯后,当众枪决。同年3月5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秋曝为首举办军事训练班,成立县农民自卫队。“马日事变”发生后,匪首陈光中从安化直犯宝庆,袭击县农民自卫队和驻军一个营,并大肆追捕中共地下党员和青年团员。欧阳秋曝遵照省执委应变决策,于民国17年(1928)1月与北路隆回十六区农民协会纠察队长刘继堂潜赴江西莲花县。4月抵达,以“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为掩护,访寻工农红军,经王顺和、吴鼎盛介绍加入方志敏部队,担任文书缮写。民国18年9月,部队开到江西红树与南凯交界处,被国民党军包围,他与刘继堂同时被捕入狱。19年2月,当地党组织以他俩从事行医为由,营救出狱。4月秘密返回老家后,奔溆浦县龙潭镇木兜口欧阳永学家,化名欧阳蔚园,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龙潭鸟竹山、双江口及溆浦城外的白竹坡,以教书为名,联络星散同志,研究斗争策略,发动农民成立白竹坡农会。县督学马骏以他“平日言行多共产思想”上告溆浦县剿共司令部缉捕。他闻讯,从白竹坡出走。民国20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在新化游家湾客栈不幸被捕,端阳节清晨,英勇就义于邵阳城,反动派将他的头颅悬挂东关桥(青龙桥)示众,人民群众当夜暗地将身首缝合,将遗体送回家乡葬在司门前高冲凤形山。
欧阳民英,字舜田,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1906年1月12日)出生于邵阳县北一都石桥铺竹山院(今隆回县司门前真竹山院村)。高小毕业后,从事教书生涯。农民运动兴起时,他正在沪溪小学任校长。在罗卓云、欧阳秋曝的启发和诱导下,带领学生下乡宣传革命,发动农民加入农会。民国16年4月经罗卓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桐木坪、司门前、茅坳等组织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开展烧菩萨、剪长发、放裹足、抓土豪劣绅戴高帽游团等革命活动。“马日事变”后,继续以教书为掩护,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当地土豪劣绅派打手数十人,围攻学校,赴跑学生,他急派亲妹欧阳宝兰赴邵阳县找农民协会委员长欧阳秋曝汇报情况,得到指示后,与同志密商,成立农民暴动团,被选为总指挥,谋划夺取团防局枪支,回应年关暴动。民国17年元月17日,“铲共义勇队”枪兵百余人,包围桐木坪,他与弟欧阳卓冒弹雨转移到山上,敌人将其父打伤,并抓走欧阳宝兰,时有叛徒暗地搜集地下党情况,准备去邵阳请赏,他派人将其处死,夺回地下党员名单和各种材料。从此,敌人派暗杀队四处搜捕,悬赏大洋四十元。他只好外出避难,临行时,他提笔在墙上写道:“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将奈何。”与弟奔赴广西灵川县伯父欧阳楚凡家栖身。一个月后,他潜回桐木坪,隐身于岩洞中,与罗卓云秘密联系,继续策划暴动。民国17年秋,罗卓云被捕牺牲。他决心为战友报仇,加紧进行革命活动。民国20年4月,他在虎形山与地下党员奉鸿等商量暴动时,被小沙江“铲共义勇队”逮捕。7月25日,被惨杀于邵阳城。
魏肇文,字选廷,一字武伯,号桂安,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司门前)人,魏光焘第三子,清光绪十年农历闰五月二十八日(1884年7月19日)生于甘肃兰州。幼年随父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东京成城陆军学校学习。后与黄兴等湘籍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湖南编译社,出版《游学译编》,宣传反清革命,并参与抗俄义勇队活动。回国后,肄业于北京计学馆。曾主办《开智报》兼《醒报》编辑。宣统三年(1911),回湘组织同盟会,被选为宝庆同盟会会长。民国元年(1912)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宝庆国民党支部长。2年春,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与反袁护国运动。失败后,逃亡日本研究法政。5年,袁世凯死后回国,被孙中山聘为大元帅府参议,随孙南下广州,参与护法运动。13年在北京创办《今报》,反对曹锟,主张孙中山入京主政。后居上海,以卖字为生。民国21年1月28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驻上海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而蒋介石不加支持,引起上海各界不满。魏被选为代表之一,两次赴京劝说张学良声讨蒋介石和收回东北失地。37年,程潜任湖南省主席,他曾去长沙,参与湖南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魏肇文从小随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学魏碑,在李的辅导下,尽得魏碑精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特别对郑文公碑的临写,更有其独到之处。李瑞清曾对魏光焘说:“令郎书法已取我之所长而超出我甚远。”魏光焘见魏肇文书写的《正气歌》后,频频点头,遂以玉砚一方为赐。他直划隶书亦很擅长,草书比魏碑造诣更深。论者说他的草书寓隽秀于苍劲,已汇曾素之所长。20年代末期,谭延闿、林森、居正等人署名在长沙《民国日报》上刊登启事,推崇他的书法。他晚年留邵阳的手迹很多,蔡氏宗祠门上的“蔡公祠”、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浩气长存”,以及邵阳市许多大小的魏楷端书,由一家碑贴店出版印行。1955年,卒于邵阳市,终年71岁。
欧阳方,1966年出生,司门前镇大茅坪村人。1978年在石桥铺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4年11月1日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文书。1987年7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大学新闻系,1990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海军飞行学院(辽宁省锦西市)政治部宣传科,负责新闻报道工作。1991年7月被任命为正排职干部。他立场坚定,服役态度端正,遵守纪律、服从指挥;他干一行爱一行,对新闻报道工作非常热爱,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电台发表稿件和作品上百篇,被《人民海军报》、《解放军报》聘为特约报道员。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嘉奖。1991年10月9日,欧阳方从锦西前往北京执行任务。在列车上,4个歹徒(黑龙江人)对一湖北姑娘耍流氓并实施抢劫。见此情景,他义愤填膺、挺身而上,厉声制止歹徒的犯罪行为。歹徒恼羞成怒,手持尖刀扑向欧阳方。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毫无惧色,英勇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5岁。1992年,部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孙建,1929年生,司门前镇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冶金专家。曾任包钢、二冶总工程师,包头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会员,全国高耸构筑物技术学会和筑炉技术学会会员。一生从事烟囱、水塔和冷却塔等土建工程和工业炉施工,为包钢、包头市和西北地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曾三次主持修订国标《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并为冶金部、建设部负责管理规范和技术咨询工作。撰写了《冶金建筑》、《工业建筑》等几十篇论文,参与编辑出版《工业烟囱施工》、《3600吨水塔的设计与施工》、《烟囱工手册》等书。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多次奖励。
邹邦基,1935年生,司门前镇人。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第六届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荣誉理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从事40余年科研,主攻土壤微量元素与植物营养。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奖励。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或参加编写著作6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译文及科普小品数十篇。传略被辑入《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辞书。
邹鹏奇,号岚峰,1909年生,司门前镇人。1926年入伍当兵,1928年考入黄埔军校。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长沙会战后奉命戍守湘北,与日军作战5年,逼敌退出常德。1944年6月在草尾赤山战败被俘,宁死不屈,最后破械脱逃。晚年在七律忆当年被俘心境中言道:“命运由天作主张,从来生死不商量,颜公断舌张公齿,刀剑交加死不降”。1945年,湘西会战后晋升茶陵师管区少将副司令,后任九十二师师长。1948年,升任九十九军中将军长,联勤总部总队长。1949年去台湾,任八十七军军长、第一、第二军团副司令、金门防卫副司令、“国防部”预训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20世纪80年代后,捐资8万余元资助家乡兴办公益事业。
魏寅,名焕升,1924年2月生,司门前镇金潭村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湖南大学,任过中学校长、电大教师。是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湖南省楹联学会理事。一生著作颇丰,新诗《井下矿工之歌》被中国作协收入《1958年诗选》。发表经济论文多篇,东南亚华文报刊曾有转载。出版的《魏源传略》及《魏源楹联辑注》等书,是海内外研究魏源学术思想的主要文献。一生喜好楹联,有大量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杂志,部分被收入《中国名联辞典》,在历次全国性征联活动中多次获奖,出版有《名胜题联存稿》及与人合著的《名联鉴赏辞典》、《湖南名胜楹联》、《三家名联选》等。1994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联坛十老”荣誉称号。传略入编《中国对联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当代对联艺术家辞典》及《中国诗词家名录》等多种辞书。
魏先来,1930年生,司门前镇中心村人。1949年10月投身革命,参加了隆回的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1951年起,任隆回县三区区长、中共区委书记。1954年起,历任中共隆回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委员、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58年起任中共隆回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69年起,历任中共涟源地委副书记兼涟源县委书记、涟源地区革委会主任,中共娄底地委副书记、娄底行署常务副专员。1977年任中共涟源县委书记时,该县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1990年任娄底地区政协联工委主任、中共党组书记。曾两次当选为湖南省党代表,两届省人大代表,三次赴京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魏华政,1938年生,司门前镇人。1957年入伍,在一二七师任战士、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保卫干事、连副指导员、指导员、团政治处股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职。1988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部队期间曾多次立功受奖。1992年后,历任中共娄底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认真探索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曾是中共湖南省委《学习导报》编委,并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实事求是——领导行为的唯一准则》、《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目标管理》等论文,由《中国开拓者论文精粹》、《中国党政企事业干部论文集》收录。
魏道善,1943年生,司门前镇人。1956年当中医学徒,1979年被选拔为中医师安排到隆回县中医院工作,1994年被评为副主任医师。历任县中医院骨伤科主任、邵阳市脊椎伤病研究中心主任。是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会员、《世界传统医学》杂志特约编辑、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传统医学会委员、中国特色医学研究会委员、中国活血化瘀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创造脊椎伤病四位一体三维弹性牵引法,为脊椎伤病的治疗、护理、康复开辟了新途径。取得5项国家专利,其中脊椎骨折治疗器为湖南省中医成果推广项目。研制成功田七治血液等6种医院Ⅱ类制剂方药。主持省科委立项的脊椎多功能治疗牵引床科研项目。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7篇,其中多篇获得奖励。
魏荣爵,笔名集韵,1916年生,司门前镇人。1937年南京金陵大学毕业,任重庆南天中学物理教员,金陵大学理学院讲师。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攻声学,获物理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研究员。1951年,应聘南京大学物理教授、系主任,创声学专业及研究所,1954年后,任声学研究所所长。曾是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院士、美国声学会会士。历年应美国、德国等国家邀请,在30所欧美大学讲学,被美国Losalams国家实验室等聘为顾问,加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发表物理、声学论文百余篇,《水雾中声传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非传播孤子》获国家教委一等奖。
阳志奇,男,汉族,隆回县司门前镇虾溪村人。1969年10月出生,1992年6月参加工作,1991年3月入党,大学文化,现任新宁县委常委、新宁县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