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区总面积232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13年)。
区人民政府驻淮上大道。邮编:233002。代码:340311。区号:0552。拼音:Huaishang Qu。
邮编:233002 代码:340311 区号:0552
拼音:Huái Shàng Qū 英译:Huaishang District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年平均无霜期为216.8天,年平均隆雨量为837.8毫米。北京至福州、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京沪铁路、206国道、101省道、308省道穿境而过,有淮河蚌埠新港。名胜古迹有双墩新石器遗址、三汊河省级湿地公园、曹操屯兵处、霸王别姬处、古盐卡等。
淮上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邻淮河,西接合(肥)徐(州)高速,北连南(京)洛(阳)高速,区境内101(省道)、307(省道)和206(国道)穿境而过。区境内规划建设中的蚌埠北岸淮上码头,设有6-8个千吨级泊位,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20万吨。这里有优越的交通运输网络,即将通行的京泸高铁半小时即可到达南京,1小时20分钟即可到达上海,2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便捷的区位优势将促使蚌埠——淮上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经济技术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互补和传接融合的“接力站” 。 淮上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中华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双墩文化。区辖小蚌埠镇双墩村出土的双墩遗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被列入2008年度中国10大考古新发现第一名。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佐证了淮河先民的灿烂文化,可与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相媲美。区境内还有叱咤三国的风云人物曹操的遗迹——曹操屯兵场、曹操点将台、三步两桥、七十二井等名胜古迹以及三汊河国家级自然湿地公园。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大区,商贸大区”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扎实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城市新中心初具雏形。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37亿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49.28亿元,规模企业发展到98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518元,全区各项工作步入了全市先进行列。2010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成为皖北首家国家级先进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县区”、“全省农村组织建设先进县区”、“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5年荣获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连续4年荣获全市全民创业先进单位;连续3年荣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连续2年荣获金融生态良好县区等荣誉称号。 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底,累计入驻企业124家,其中投产企业79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园区企业实现产值38.3亿元,同比增长50%,占工业总产值的51.1%,形成了机械制造和汽车配件、环保设备、纺织服装等三大主导产业。惠利公司、瑞丰制衣和城市药业等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商贸物流园区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累计入驻项目16个,当年完成投资7.01亿元。农资机电大市场项目进展顺利。园区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实现交易额达30亿元,同比增长50%。带动周边就业人数达2500余人,蚌埠第三大商圈初具规模,辐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粮食作物总产达9.24万吨,同比增长1.4%,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蔬菜、养殖、良种繁育、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档次不断提升。新增蔬菜标准化棚室面积4000亩,新增莲藕种植面积1150亩。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13个,全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86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4个,全区50%以上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大力实施“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工程,继梅桥乡裔湾村之后,小蚌埠镇卢小庙村、梅桥乡淮丰村同时成为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按照“一河五个功能分区”的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城市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在2009年建设的解放北路、朝阳北路、淮上大道拓宽、双墩路等道排工程及八大集、山香路等18条乡村道路的基础上,2010年投资9.78亿元开工建设18条道路及89.6万平方米廉租房和安置房。全区共建成9个农民新村,安置群众达5700多户。全区“四纵五横”交通路网骨干框架基本形成,51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 房地产项目快速推进,金地苑小区、丽景天成商住小区一、二期、荷花园一期安置房等小区建成入住,陶然北岸、丽景天成三期等商住小区和荷花园配套廉租房、桃花园二期、荷花园二期等20万平米的安置房开工建设。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快速提升。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28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同比增长887%。教育、卫生、 文化、民政等工作均取得全面进步。 2011年,是淮上区城市大建设的攻坚年,也是淮上区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升级提速打造“跨河发展新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产业承载区、城乡一体示范区”的跨越发展起始年。“万里扬帆风正劲,继往开来谱新篇”。淮上区“十二五”大幕已全面拉开,宏伟蓝图已绘就,淮上区委、区政府有能力、有信心把美好的前景变为现实,实现淮上新的跨越。
晚清凤阳县主簿由溪河集移治今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凤阳府在小蚌埠正街原凤阳县主簿街署立“三县司”一所,直属凤阳府管辖,专管蚌埠一方行政治安之事。1912年民国政府将“三县司”废,该镇由凤阳县划属灵壁县,一直到1947年蚌埠脱离凤阳县设为市,小蚌埠又划属蚌埠市。1949年初设小蚌埠区,1956年改名郊区。
2003年8月,市委、市政府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淮北地区发展,把蚌埠建设成为淮北乃至中原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下发蚌发[2003]8号文《关于加快蚌埠河北新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全面实施“完善东西、发展南北、整体推进”的城市发展思路,以规划区30平方公里的建设范围为起点,通过建设淮上区,实现跨河发展,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目的,力争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及中原地区中心城市。
200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号),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淮上区;淮上区辖原郊区的小蚌埠镇、吴小街镇;原中市区的淮滨街道;原属怀远县的梅桥乡;原属固镇县的曹老集镇。区人民政府驻小蚌埠镇。将原郊区的李楼乡、长淮卫镇,雪华乡的曹彭、仇岗、孙郢、山南4个村划归龙子湖区管辖;将燕山乡,雪华乡的邱桥、纪郭、沈圩3个村,长青乡的陶店、金圩2个村,秦集镇的仲集村划归蚌山区管辖;将长青乡的许庄、九龙、山香、黄山、王岗、石巷6个村,秦集镇的秦集、九塘、河北、东周、姜顾、花郢、西朱、禹会、大徐、高埂、前郢、冯东、冯西、宗洼、草寺、大孔、老贯徐、三尖塘、彭巷、仁和、枣林、周蔡、杭刘、广德24个村划归禹会区管辖。
2004年,淮上区政府由涂山路迁至淮上大道。2004年底,淮上区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淮上区成立于2004年3月,她东接五河、西壤怀远、南毗淮河而北邻固镇,位于蚌埠市北部。辖小蚌埠镇、沫河口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镇五个乡镇和淮滨街道办事处,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7万余人。
区境地处淮河北岸,北纬32057′至33005′,东经117014′。东与五河县大新镇接壤;北与固镇县的新马桥镇、王庄镇毗邻;西与怀远县魏庄镇和五岔镇相连;南以淮河为界;与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隔河相望。区境东西最长距离20.61公里,南北跨度16.34公里,总面积243平方公里。
2017年人口出生率为15.2‰,死亡率3.5‰,自然增长率为11.7‰。(系统数据是统计年度,2016年10.1-2017.9.30)年末户籍人口275344人,其中男性140899人,占总人口的51.2%,女性134445人,占总人口的48.8%。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00:104.8。城镇化率34.69%[8]
职务 | 姓名 |
---|---|
区委书记 | 宋健[10] |
职务 | 姓名 |
---|---|
区委书记 | 宋健[10] |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淮上区成为中外客商的投资热土,现代物流园、丰原药品、食品大市场、安美汽车销售、汽配大市场、欣欣苗木花卉市场等一批市场项目即将启动,江淮车轮、昊方汽车电磁离合器、瑞泰汽配、安加生物工程、城市药业、三诚电子、万控成套设备、创业纺织等30多家企业陆续入住工业园区。淮上区的开发建设还将使蚌埠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大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供强有力保障。
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71.1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78.5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76.1亿元,增长2.5%。三产结构由2019年的8.9:45.7:45.4调整为9.6:45.9:44.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9%。[9]
六个主要区域
淮上区综合开发具有六个主要区域:
1、小蚌埠地区:该地区产业的发展将以服务业、房地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物业管理。小蚌埠地区的功能主要是内向性为主。
2、吴小街地区:是以商贸为主的综合功能区,主要发展商贸、技术信息服务、物资交流和储运、农副产品分包配送等服务产业和高科技农业技术研发等产业。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拥有先进技术、高档次的市场,形成满足不同需求、多样化的市场群,强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布局合理,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市场区。
3、中部生态观光农业区:主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以及生态园林等绿色产业,形成兼具居住、商贸、旅游观光、城市美化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和蚌埠市的城市森林。
4、滨河绿带休闲区:休闲区将深挖淮河文化的内涵,展现淮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淮河文化为主线发展餐饮、文化、旅游观光业,使其成为一颗璀璨的淮上明珠。
5、行政文化区:位于小蚌埠镇和吴小街镇之间、淮五路中段,是未来淮上区的政治中心。
6、河北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加工等环保生态型工业。
发展成果
201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增长26.1%,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10%、28.2%、32%;实现财政总收入2.68亿元,增长3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2亿元,增长35.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00元,增长10.4%。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态势向好。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670家,实现产值51.76亿元,增长32.8%,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8家,新增24家,实现增加值13亿元,增长40.1%。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机械制造和汽车配件、生物质、纺织服装等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累计入驻企业124家,新增33家,其中当年投产企业11家,实现产值38.3亿元,增长50%,占全区企业经济总量的51.1%。惠利公司、瑞丰制衣和城市药业等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总产达9.24万吨,增长1.4%。蔬菜、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新增蔬菜标准化棚室面积4000亩,新增莲藕种植面积1150亩。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13个,新增面积5万平方米。农民合作社新增5家,全区50%以上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大力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工程,继梅桥乡裔湾村之后,小蚌埠镇卢小庙村、梅桥乡淮丰村同时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梅桥乡3800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顺利实施,2011年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工作提前完成。积极参与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植树造林2000亩。土地整治启动迅速,置换建设用地指标3220亩。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200万元,建成双墩路排水箱涵、曹老集和东海岛排涝站。淮干重点平原洼地北淝河治理项目和世行小蚌埠排涝枢纽工程加快推进,新建桥涵闸162座,改善除涝灌溉面积2.4万亩。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全面完成,杨湖、杨楼、周集等村整村推进工作稳步实施。培训新型农民7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3.7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辐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全区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4.97亿元,增长32%。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成交量明显上升。陶然北岸二期、丽景天成二期、淮畔江南建设进度加快,怡康外滩花园、上河时代开工建设。商贸物流园区发展势头喜人,共引进项目16个,新引进项目4个,当年完成投资7.01亿元。农资机电大市场项目进展顺利,海通医药物流中心、皖北钢材市场、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等大市场项目相继开工。园区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实现交易额达30亿元,增长50%。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带动势头强劲。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活动,组织参与大型招商推介活动30余次(场)。出台招商中介人奖励办法,聘请知名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26人为招商顾问。新引进项目208个,实际到位资金50亿元,增长58.7%。国药控股、安徽特步工业园、东源环保等投资超亿元大项目相继签约入驻。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0个、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7个。实施省“861”项目10个,完成投资1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89.6%。实施市“3461”项目45个,完成投资20.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0%。通成紫都城市综合体、力达桩机、区人民医院(蚌埠市中医院)、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年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60个,项目储备规模达400亿元。
2020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6千公顷,其中小麦面积1.27千公顷,稻谷面积1.04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0.3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79千公顷。 全区粮食产量167624吨,同比减产1146吨,同比下降0.68%。其中小麦73350吨,增产1042吨,增长1.44%;稻谷60519吨,减产2853吨,同比减产4.5%。油料产量1141吨,增长3.07%。蔬菜产量363240吨,增长6.91%。 年末全区肉类总产量14396吨,同比下降5.47%,其中猪肉产量8689吨,下降6.34%;牛肉产量478吨,下降4.41%;羊肉产量201吨,下降5.62%。禽蛋产量4227吨,增长7.33%。牛奶产量0吨,下降0%。淡水产品产量6791吨,增长3.99%。[9]
202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7户,比上年减少3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国有控股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同比增长53.8%。 全区20个工业行业中,12个保持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1%,纺织业增长59.4%,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22.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3.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0.3%;医药制造业增长82.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38.7%,黑色金属治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85.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3.3%,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2.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8%。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锂离子电池增长44.8%,低压开关板增长16.4%。全年建筑业总产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2.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9.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6%;房屋竣工面积85.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2.23万平方米。[9]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52.03%;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0%。
2020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0.5%。商品房销售面积82.6万平方米,增长15.3%;商品房销售额59.79亿元,同比增长37.83%。
2020年全年纳入省“大新专”项目库77个,全部都是亿元以上项目,其中续建项目24个,新开工项目34个,开工率100%,共完成投资193.2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续建工业项目8个,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22个。2020年全年参加省市集中开工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113.58亿元,年度完成投资41.8亿元。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亿元,同比增长2.2%。
2020年,批发业销售额19.0亿元,同比增长11%;零售业零售额7.3亿元,同比增长1%;住宿业营业额0.11亿元,下降19%;餐饮业营业额0.7亿元,同比增长3.8%。
财政
2020年全年财政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9亿元,下降3%。财政支出15.2亿元,下降18.3%,民生支出完成13.39亿元,下降19.09%,占财政支出的比重88.1%。其中,科学技术支出下降24.21%,教育支出增长1.2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63%,农林水支出下降18.4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下降1.06%,城乡社区支出下降44.95%。全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37亿元。[9]
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18亿元,接待国内游客417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0.79万人次。全区优秀旅游乡镇1个,旅游商品示范企业1个,旅行分社2家。A级旅游景区1个,其中,2A级旅游景区1个。[8]淮上区(3)
2017年全区共有普通教育学校87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高中3所,初中9所),小学40所,幼儿园35。
2017年全区各类教师2485人,在校学生41846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463人(初中在校学生8008人),小学在校学生1913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252人。
2017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2.84%。
2017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6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34件。全区拥有企业研发中心21个;省、市工程技术中心8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省级众创空间2家。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80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92件,截止目前,有效发明专利达280件。[8]
2017年区文化馆、图书馆基本建成。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推开,淮河景观带一期全面建成,北淝河13公里观光农业景观带初具规模,沿三汊河、金山湖等北部生态经济带启动规划。休闲旅游发展步伐加快,“曹老集荷花节暨葡萄采摘节”、“三汊河爱鸟周暨梅桥旅游季”等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接待游客人次首破百万大关。
2017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94个,其中医院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区疾控中心、区妇计中心),其他卫生机构3个。全区卫生技术人员68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2人,注册护士410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0.0230万张。全区农民参合率122.37%(含失地农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8]
2020年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63元,同比增长6.1%。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01元,同比增长7.7%。[9]
201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9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9.06万人,缴费7.22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截止11月份,完成12471万元。[8]
2017年全区实施大建设项目25个,完成投资34亿元。完成征迁51万平方米,交付净地6400亩,新开工安置房2800套,竣工交付5800套,回迁安置5200户。新奥燃气南气北输跨淮工程完工,昆仑燃气沫河口末端站主体建成,后楼天桥竣工通行,龙兴路、后楼路等10条市政道路全面竣工。吴郢220KV变电站建成投运,夏家湖220KV变电站开工建设。曹老集中型灌区项目如期完工,淝淮新河和王小沟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全面完成曹老集、梅桥、沫河口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淝光家园等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8]
2017年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1—12月份,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死亡48人,其中道路交通亡人事故47起,死亡48人;危险化学品一般事故1起,无人员伤亡;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4起,无人员伤亡。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工贸企业、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017年与2016年相比,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8]
该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所以兼有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全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风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上降雨集中,常有旱、涝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最低气温摄氏零下19.4度(1969年2月5日),最高气温摄氏41.3度(1959年8月21日)。年平均无霜期为216.8天。太阳辐射总量为119.1卡/平方厘米,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常年干燥度为1.05。暴雨天气系统主要受涡切变和台风影响,大多出现6至9月份,期间约占全年的60%至80%,隆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隆雨量为837.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565毫米(1956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76毫米(1922年)。汛期暴雨集中,成灾暴雨多发生在7至8月份。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是造成本区洼地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春 夏 秋 冬 四季分明
春季:历时56天。这是风向转换交替的季节,西北风随着大陆增温,蒙古高压势力减弱而衰退,天气忽冷忽暖,常有寒潮、大风、晚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夏季:历时123天。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多刮东南风、南风,炎热、潮湿、多雨,暴雨中伴有雷电,雨量集中,淮河、北淝河水位陡涨,易造成洪涝灾害。入伏后,日照足,地面蒸发量大,时有伏旱出现。
秋季:历时56天。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势力逐渐减退,北方冷高压势力增强南下,气温日渐降低,常有秋高气爽天气。但异常年份也出现夹秋旱或阴雨边绵天气,形成渍涝。
冬季:历时130天或者131天。主要受西伯利亚冷高庄控制,多西北风,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偶尔寒潮南下侵袭,气温骤降,伴有雨雪,常有12月至次年2月间造成灾害。
淮上区处于北京至福州、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新区与合肥、徐州、宿州、阜阳、淮北、淮南、南京、滁州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建成的京沪高铁,蚌埠是重要的中转站,区内还拥有曹老集铁路货运站和淮河货运码头,新区地理及交通优势极为优越。新区还是承载蚌埠市商贸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将来的发展辐射重点是皖北和豫、苏、鲁交界地区。行政区划淮上区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淮滨街道、小蚌埠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乡。
蚌埠工业园区位于淮河北岸307省道两侧,东行300米向南经朝阳大桥即达市区,与老城区隔河相望,西接合徐高速公路入口和206国道,向北距蚌宁高速公路入口3公里。工业园区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为众多企业创造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蚌埠工业园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蚌埠市2005至2020年重点发展的工业基地,是蚌埠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皖北地区具有广阔的辐射空间。园区已完成3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实施二期3平方公里的开发,建成区实现水、电、路、宽带网等“七通一平”,具备完善的建设与生产条件和产业配套功能。园区已入驻企业52家,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40家,省外投资企业16家,合同引进资金20亿元,2006年底可实现投产企业45家。蚌埠工业园是提升蚌埠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的牵动作用,完善城市工业经济产业调整的平台,是蚌埠市实施“东向发展” 战略的载体,是省“861”计划和市“3461”工程承载基地,是安徽省中小企业集聚区,是蚌埠市重点发展的工业区。
四个特色园区全面对外招商:1、再就业园区占地70亩,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对外租赁;2、全民创业园占地140亩,为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3、脱硫、除尘环保设备产业园;4、二期3平方公里产业园整体对外招商。
境内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古迹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这里有记载着淮河流域7300多年文明的双墩遗址,有记载着楚汉文化的曹操屯兵处、霸王别姬处,还有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三汊河省级湿地公园。
全区“一河五个功能分区”3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一主两翼”全区规划正加紧落实。位于新区西部的10多平方公里的安徽蚌埠工业园,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截至2006年底已有73家企业入驻,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企业56家。商贸物流园区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商贸物流园区建设2006年全面启动,引进项目4个,协议引进资12亿元。总投资4.6亿元的通成国贸广场项目和总投资3亿元的路桥日用品批发市场项目开工建设,全国著名家居企业红星美凯龙已签约加盟,两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07年8月竣工投入运营。此外,在其他功能分区内,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市场和房地产项目正加紧运作。
淮上区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条件,优惠的招商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淮上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心,为打造蚌埠“浦东”,把淮上区建设成为工业强区、商贸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和谐的新型城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