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桥乡

梅桥乡

中文名 蚌埠市淮上区梅桥镇
所属地区 安徽蚌埠
方言 蚌埠话、怀远话
邮政区码 233402
面积 64平方千米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梅桥镇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距市区13千米。1997年,面积61.9平方千米,人口4.5万,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梅桥镇政府位于梅桥乡的北部,梅桥集镇上,集镇北既为北淝河。

梅桥镇位于蚌埠市淮上区西北部,淮河北岸,西与怀远新城区、北与怀远县魏庄镇交界,南与蚌埠市禹会区隔河相望。下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98个村民小组。辖许河、杨 楼、裔湾等33个村委会。2004年划归淮上区管辖。以农为主,产小麦、水稻、豆类。乡办企业有农具修配、运输、编织、面粉加工等企业。

建制沿革

1950年设梅桥乡,1964年设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华圩、大岗、胡口3乡并入。

教育

梅桥乡梅桥乡梅桥乡小学自2004年以来,共投资430余万元,征地27亩,建围墙2034米,平房2295平方米,楼房4138平方米,改善了学校的育人环境。截止2008年3月,该乡共有小学11所,占地57740 平方米,生均占地 23.5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39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50人,占教师总数的36℅,学历合格率100℅,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数67人,占教师总数的48℅;在校学生达2460人。

梅桥乡历年来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邵河小学安双双同学发明的“多功能小家具”,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蚌埠市一等奖,安徽省二等奖;2006年该乡的科幻画和科技发明作品,均获市二等奖;2007年,杨楼小学韦子豪同学发明的“水带卡扣扳手”荣获市一等奖、安徽省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创造了淮上区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梅桥乡亦被区教育局誉为“科普之乡”。

2012年7月7日,梅桥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淮上区武术协会与区教育局联合开办的“梅桥乡中心小学武术特长班”进行了开班仪式,对裔湾武术会馆梅桥分馆的成立举办了成立大会。

经济发展

2007~2011年成功引进并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4个,完成招商引资5.2亿元,同比增长47%。主要招商项目有安徽方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天宇食用菌生产基地、梅苑、绿苑、菊花园、返乡农民一条街、世纪家园等5个小区建设项目。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五年来,我乡根据梅桥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并分年度进行实施,五年共实施重点项目建设3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农业项目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同比增长27%;工业项目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18%;交通运输项目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同比增长44%;土地整治及新农村建设项目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48%;民生工程项目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85亿元,同比增长26%。

2.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大幅度递增,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五年来,全乡累计完成社会总产值21.8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增加值6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总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增加值3.4亿元,同比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16.5%,完成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17.0%;第三产业完成总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23.4%。财政收入实现从2007年的479万元上升到2011年1—11月份的1179万元,实现5年翻一翻还多。

3.全民创业成效显著。

五年来,乡政府采取多种举措,激活民资,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工作,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增强群众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宣传引导全民参与创业,一是大棚蔬菜、畜禽养殖、新型建材、铁铸件加工等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二是个私经济蓬勃发展,全乡新增个体户213户,新增私营企业16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三是建立宏源畜禽养殖生产示范基地、裔湾大棚蔬菜高效栽培生产示范基地等2个全民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4.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全乡累计完成标准化(设施)水泥大棚4500余亩;完成建设养殖场面积1600平方米,新增养殖场6个,累计禽类出栏总量850万只、生猪7000余头;完成低洼地综合开发利用1000亩;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注册苗台大青豆、裔湾蔬菜等品牌商标2个;“一村一品”工程成效显著,2011年苗台村被授予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裔湾获得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连续5年完成成片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任;累计完成土地流转3600余亩;实现全乡粮食连续5年丰收;开展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达1730人次,开展技术讲座会200场次,现场指导与服务350余场次;裔湾、淮丰农民人均年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万元,2011年我乡农民人均年收入达6295元,比5年前增长一倍;利用项目完成农业综合土地治理8500亩,兴修农田水利疏浚中小沟320条,累计完成土石方28.5万方。

5.小城镇建设框架初具雏形

根据梅桥集镇的现状和未来小城镇建设规划总体要求,围绕梅桥集镇 “南延北进、东改西扩”的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四纵四横”、“两园、三村、三市场”建设格局。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绿苑农民新村、梅苑、菊花园、返乡农民一条街、世纪家园等小城镇项目建设6个。同时通过土地整治、内引外联等举措增加对小集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小城镇吸纳能力,让更多群众到集镇居住,计划用一年时间把南部崔家洼自然庄245户、北刘村自然村301户分别迁往中学南崔洼小区和桥北绿苑小区。

医疗卫生

该乡各村都配备了卫生室,实施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其中中心卫生院是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卫生院。建院以来,经过全院职工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本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骨科(矫形外科),糖尿病专科、肝病专科、五官科等。医技科室有化验室、生化室、B超室、心电图室、放射科、彩色脑电图室等。

设备配套有300毫安双床双球管X线机,除透视、摄片以外,可以做胆囊、肾脏、胃肠、膀胱、子宫、乳腺造影及断层等。化验室有双目显微镜,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进口的尿八项机,美国进口的血糖仪等精密仪器。手术室有万能综合手术床,乙种刀包,呼吸麻醉机、急救呼吸机、九孔无影灯等配套设备,妇产科有综合产床,新生儿保暖箱等。

梅桥乡梅桥乡该院拥有一支医疗技术队伍,有主治医师3人,各科临床医技师23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5人,外科能开展阑尾炎、疝气、胃大部切除、脾切除、胆囊探查术、膀胱取石术等三类以上手术。骨科能开展四肢骨骨折、椎间盘突出、骨科矫形手术等。特别是臀肌挛缩手术是该院的专科手术。除妇产科常见疾病治疗,妇产科能开展平产、难产、接生以外,并能开展剖宫产、子宫切除、卵巢囊肿摘除等手术。

社会保障

梅桥乡梅桥乡该镇发展劳务经济,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搞好就业信息的筛选、宣传工作,针对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就业结构性难题,认真实施“阳光工程”,采取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等多种措施,改变盲目外流,以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针对性。力争2010年实现劳务输出10000人,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2000人,培训人员1000人,实现劳务经济9000万元。

综合治理

该乡强化法制宣传,搞好“五·五”普法,每月举办1--2次的普法宣传,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犯罪。加强司法所建设,年内完成乡司法所国债项目的规范验收。

梅桥乡梅桥乡按照“四个重视、四个减少”的信访工作要求,落实矛盾排查、领导包案和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进一步发挥村级老年义务调解小组作用,规范纠纷调解程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确保无集体越级上访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按照“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针,落实“三级三线”防控体系建设,规范村级打更巡逻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完成梅桥北治安岗亭的建设使用;进一步加强乡、村综治软硬件建设实现了2008年底上台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截止2007年底该乡已建治安岗亭3座,聘用治安巡逻人员27名,各项发案率呈明显下降态势。

行政区划

梅桥乡下辖村:

梅桥村 刘郢村 田庄村 胡口村 刘西村 崔洼村 五台村 邱郢村 邵河村 北刘村 街西村 李郢村 刘桥村 苏岗村 魏岗村 邵圩村 大岗村 冯嘴村 淮丰村 后吕村 裔湾村 崔圩村 周口村 斜门村 龙王村 湖滩村 华圩村 许河村 前吕村 张巷村 朱海村 杨楼村 苗台村

领导工作

梅桥村 刘郢村 田庄村 胡口村 刘西村 崔洼村 五台村 邱郢村 邵河村 北刘村 街西村 李郢村 刘桥村 苏岗村 魏岗村 邵圩村 大岗村 冯嘴村 淮丰村 后吕村 裔湾村 崔圩村 周口村 斜门村 龙王村 湖滩村 华圩村 许河村 前吕村 张巷村 朱海村 杨楼村 苗台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