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中文名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本科招生电话 0555-8325046、0555-8325045
属性 省属普通专科高校
创办时间 2003
现任院长 牛树刚
简称 安冶学院
类别 公立大学
目录导航

学校简介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是马钢投资兴办的一所具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的马钢职工大学,2003年6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办学定位:依托马钢,面向市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完善应用型专业群,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适应马钢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009年8月,马钢为有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将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马钢技师学院整合,成立马钢教育培训中心,整合后的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优化了教育资源,增强了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10年12月,学院顺利通过了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院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约330亩,建筑面积124976平方米。学院组织机构健全,有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实习实训处、督导处、职业技能鉴定处等16个管理处室,设有冶金系、自动控制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学科部、图书馆等教学机构10个。现有教职工324人,校内专任教师总数达194人,生师比达到16:1。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113人,其中副教授10人,中级职称115人,技师、高级技师36人,骨干教师26人,双师素质教师1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1人,占专任教师的25.37%,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27%。学院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总数为2446人。

学院设有专业33个,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即冶金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校级特色专业6个,即电气自动化技术、冶金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旅游管理、数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院是一所以冶金为主、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同时有商贸、金融、计算机、物联网等现代服务领域的专业。

学院2016年完成了马钢各级各类培训114个项目、1.3万人次,荣获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培训创新成果金奖。完成高职8万学时的教学任务,完成39个工种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安冶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发布了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学习巴登经验,开展订单式培训,连续3年对400名优秀毕业生实施订单式培训,受到马钢用人单位好评。深化校企合作,与马鞍山市最大的联合运输企业——市联运(集团)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了安冶学院汽车驾驶实训基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获得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中心获“优秀教学组织奖”,1名学生入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竞赛项目国家集训队。

历史沿革

1978年马鞍山钢铁学院、马鞍山市教学班创建

1979年马鞍山业余钢铁大学复校

1980年马钢教育处电视函授大学创建

1981年马钢职工外语培训学校创建

1983年马鞍山业余钢铁大学、马鞍山钢铁学院马鞍山教学班、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马鞍山钢铁公司辅导站)、马鞍山钢铁公司外语培训学校更名马鞍山钢铁公司职工大学

1984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创建

197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冶金技工学校创建

197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卫生学校创建

1980年马鞍山钢铁公司矿山公司技工学校创建

1982年马鞍山钢铁公司矿山公司技工学校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公司矿山技工学校

1983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冶金技工学校、马鞍山钢铁公司矿山技工学校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公司技工学校

1997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入马鞍山钢铁公司职工大学

1998年马钢管理干部学院建立

1999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技工学校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公司高级技工学校

2005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卫生学校并入(合署)马鞍山钢铁公司高级技工学校

2006年马鞍山钢铁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公司技师学院

2003年马鞍山钢铁公司党校、马钢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并入马鞍山钢铁公司职工大学

2003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职工大学升格为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2009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技师学院、马鞍山钢铁公司卫生学校并入。

办学条件

学院建有8个计算机机房、3个多媒体语音室以及数控、汽车、电气、硬件、网络、机械等2

8个实验室和1个实习工厂;并在马钢和马鞍山市建有冶金、轧钢、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2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还建有经省劳动厅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以颁发国家高级工证书。院图书馆安装了图书计算机管理系统,建有电子阅览室,藏书14万册。学院建成了千兆宽带校园网和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具有全国大学四六级英语(CET-4、6)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考点资格,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培训基地和考试点,是高级营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高级物流管理员授权考试点。《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具有CN和ISSN刊号的正式刊物。

学院设有冶金系、计算机系、机械工程系、自动控制系、外国语系、经济管理系、基础学科部等7个系部。学院具 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30%、研究生学历占10%、双师型教师占25%。 各类在校生超过5000名。

学院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立了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学院将面向中国6个省份计划招收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冶金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文秘、应用英语、商务英语等20个专业学生。

师资力量

师资概括

学院有教职工324人,校内专任教师总数达194人,生师比达到16:1。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113人,其中副教授10人,中级职称115人,技师、高级技师36人,骨干教师26人,双师素质教师1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1人,占专任教师的25.37%,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27%。[3]

杰出人才

马鞍山市优秀教师:汪为春

马鞍山市优秀辅导员:毛翠华[4]

组织机构

党群部门

政治处 人事处 组织部 宣传部 工会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行政部门

政治处 人事处 组织部 宣传部 工会

现任领导

办公室 教务处 学生处
成教处 党校工作处 培训处
图书馆 财务处 后勤处

院系设置

办公室 教务处 学生处
成教处 党校工作处 培训处
图书馆 财务处 后勤处

专业设置

职务 姓名
院长、党委副书记 牛树刚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 陶青平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王艳
副院长 陈厚新
院长助理 欧庆岭

资料来源:2021年7月学校官网。[5]

计算机系

职务 姓名
院长、党委副书记 牛树刚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 陶青平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王艳
副院长 陈厚新
院长助理 欧庆岭

冶金系

冶金工程系 自动控制系 机械工程系
经济管理系 外国语系 基础学科部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学院景色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学院景色(10)计算机系是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重点建设的系部之一,具有软件、硬件、网络等各类实验室及相关的实验设备,下设计算机软件、网络、硬件教研室和计算机中心,开设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拥有一批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教师队伍,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80%以上。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7)计算机系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开发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计算机系主要承担该院各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计算机系下属的计算中心主要担负该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验任务,以及为马钢公司培训急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除承担教学任务以外,计算机系还承担马钢公司等外单位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计算机系正在积极寻求与其它企业合作,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产、学、研”零距离的技能实训。该系教师编撰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结构》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已被列为安徽省高校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另外,该系教师在各类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近30余篇。我系教师还主持开发了《太钢集团英语等级考试试题库系统》、《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获马钢创新成果一等奖),并且在马钢集团公司推广应用。

计算机系自2000年招生以来,已为社会各行业培养输送700多名具有较高素质的毕业生。 该系在校生近400人。面向未来,计算机系将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加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自动控制系

冶金工程系 自动控制系 机械工程系
经济管理系 外国语系 基础学科部

经济管理系

精品课程

计算机系统维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信息服务

计算机系统维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图书馆

冶金系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马鞍山钢铁学院马钢教学班冶金教研室。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为马钢培养技术人员千余人,现大多都成为了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

该系自2003年起招收高职学生。开设冶金工程技术材料成型技术(轧钢)、冶金设备应用与维护三个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学院学报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自动控制系是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七系部之一,其前身是马钢职工大学电气教研室,已有20多年历史。为马钢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工企自动化和自动化仪表专业的人才,现多为各厂矿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自2001年创办高职教育以来,面向社会需求,不断向社会各类企业输送各类人才,学生就业率超过90%,就业前景较为乐观。该系开设有电气控制技术、过程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

学院风光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专业 文秘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会计电算化专业

就业指导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专业 文秘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会计电算化专业

到单位报到

炼钢工艺学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炼钢工艺学》是冶金系冶金工程专业一门专业课。计划开设9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80学时,考证辅导4学时,仿真模拟实验6学时。在大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掌握钢铁冶金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强,学生毕业后能在钢铁冶金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和解决实际操作技术问题,成为中等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必需的转炉炼钢生产、电炉炼钢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炼钢专业工作做好准备。(我们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主要是按着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原来的《炼钢学》调整为《炼钢工艺学》,《炉外精炼》,《连铸工艺与设备》三门课。本课程系统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钢铁冶金原理课程、本课程及对应的炼钢生产实训课程。

本课程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力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在课程内开设炼钢仿真模拟实验,将实践性环节融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依托马钢炼钢厂实训基地,使学生亲临生产现场,增加感性认识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顶岗实习。通过本课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后,学生能达到:

⑴熟悉转炉炼钢、电炉炼钢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基本操作。

⑵熟悉炼钢厂主要设备及控制仪表,具备冶金生产操作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国家劳动部门测试,取得炼钢中级工岗位证书。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开设以来,《炼钢工艺学》课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配备了实训指导教师。特聘企业专业人员承担部分课程、实习讲授和指导。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传统的工艺理论基础上,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转炉炼钢、电炉炼钢的教学内容,与其后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设置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高职特色。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自编了《炼钢工艺学》教学课件并有固定的多媒体教室,仿真模拟实验室及电子阅览室。购置了炼钢炉模型和工艺示教板,采集现场操作录像和图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课堂设置在厂矿车间或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课堂给学生举办讲座,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路子。

5、教材

选用高职高专指定教材,并正在建设有特色的、一体化设计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炼钢过程基本反应。包括炼钢热力学、动力学基础。钢液与钢渣。二炼钢原材料及铁水预处理。三氧气转炉炼钢工艺。四碱性电弧炉炼钢工艺。五炼钢新技术、新工艺简介。

就业协议

专升本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实行院长领导下馆长负责制。下设:采编室;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社科图书借阅室;科技图书借阅室。图书馆拥有多种现代化服务手段,提供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检索、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复制等各种服务。该馆实行全程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馆藏纸质资源:1.图书藏书总量:134000册(录入计算机管理71979册,2.报刊种类(截至2005年统计数)期刊377种(其中:人大资料:40份.期刊337种),报纸40份。电子资源:维普数据库中文期刊8000种(含全文版和文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5000种,超星数字化图书26万册。

词条图册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面向马钢和成人高校,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努力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活跃学术气氛,增进校际之间教研、科研信息交流。主要栏目有:科技学术交流、成人高教研究与探讨、高职教育研究、管理研究、理论纵横等。欢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及职教工作的广大教师、管理人员踊跃投稿。刊号:ISSN1009-5136(国际标准刊号)、CN34-1222/G4(国内统一刊号),季刊,科技、社科综合性学术刊物,每逢季度首月出版)

来稿要求如下:

⑴来稿不超过5000字,并附中英文摘要(150字以内)和中英文关键词(3-4个),要求用A4纸计算机打印,字迹端正清晰,符号、图标合乎规范。⑵稿件的书写顺序为:标题、作者姓名、单位(加括号)、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题名、单位、摘要、关键词务必译成英文,作者姓名亦加注拼音。⑶每篇文章图、表总计不超过5个为宜。要求附文章软盘。⑷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如三个月未见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置。⑸请在稿件上写明真实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便联系,发表署名听便。若论文为重大科研课题等,亦请注明。⑹编辑部有权对来稿标题、内容作适当修改。如不愿修改,请在稿件中注明。⑺参考文献(均应为公开出版物)著录格式a·专著的著录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若为第2版及以上版本,亦请注明。b·期刊的著录格式:[序号]作者·刊名[J]·出版年,卷(期)号,页码。c·论文的著录格式:[序号]作者·题名·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d·报纸的著录格式:[序号]作者·文题·报名[N],出版日期(版次)。e·译著的著录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⑻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凡向本刊投稿,均视为作者授权同意其作品可被收录上述数据库及光盘版,其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合并一次给付,不再另行支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