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中间阶段,是承上又启下的一段教育。它对于学龄少年来说是一段分化和发展的阶段。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和进入高等院校或转入其它中等学校的预备阶段;是暂时不能升学的初、高中学生准备就业的学习阶段。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在11、12岁——17、18岁之间的青少年,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折时期,正经历着急剧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段。
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知识是合格的现代生产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样,也是现代文明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中学教育性质进行定位问题,关系到对中学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的理解。
中学教育的最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中学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为维护团结安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局面服务。
中学教育从性质上讲属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阶段专门的高深专业教育,也不是实用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为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中等普通科学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
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对学生施行的是公民素质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一般的、有广泛适用性的科学文化知识。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提高人的一般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在中学课程中也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开设有关的课程。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利于日后的就业。
中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根据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其中,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属于中学教育的初中阶段。
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对青少年学生施以培养合格公民的全面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表现为:一是为中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打基础,即为高中生中准备走向社会的学生和初中生中打算升入职校的学生,打好就业和接受一定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基础。二是为初、高中生中准备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打好继续学习的基础。三是为个人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中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全面性 中学教育是全面性的,它应涉及一个人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并施以与之相应的全方位教育,而不是为人的某一方面发展打基础。1982年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使得中学教育的全面性有了法律上的保障,任何人不应随意违背。因此该阶段的教育不仅要帮助中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发展,还要促进其身体、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成长。
多样性 强调中学教育的全面性,在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这就是中学教育的多样性。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4)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行为,具有分辨是非和自立自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初步择业能力,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