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23日,孙枢生于江苏省金坛。
1950-1953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
1953年,(国家批准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53-1956年,从事锰矿、磷矿和石油地质等研究。
1957-1960年,任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小兴安岭地质队队长。
1961年初-1962年初,在北大进修有机化学课程。
1962-1965年,研究四川盆地西缘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学、磷块岩和磷铝质岩。
1965年8月-1966年7月,参加中国科学院河南禹县四清工作队。
1966年8月-1973年7月,接受湖南锰矿、援阿磷块岩物质成分、遵义锰矿石铁的存在形式、河北丰宁磷矿地质、以及有关地震地质工作等任务。
1973年7月-197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河南确山五七干校劳动学习。
1974年下半年-1975年下半年,对川、滇、桂、湘、鄂、豫和晋等省十多处磷块岩和沉积铁矿开展调查和研究。
1975年下半年-1979年,参加国家地质总局、冶金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富铁矿会战的科研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冀东队队长和中国科学院许昌队队长;期间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七室负责人。
197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开始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1981-1985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苏北盆地综合研究队及东濮盆地综合研究队队长。
1982年,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4-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85年,开始同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地质研究所许靖华教授合作研究。
1986年,当选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理事,连任两届至1994年。
1987-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
1991-1995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2-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连选连任三届)。
1993年,当选全球沉积地质计划委员会(GSGP)委员,至2000年。
1995年,任新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至1999年12月)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至2003年)。
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7-2003年,当选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执行局委员。
200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连选连任三届至2006年)。
200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任期至2012年)。[2]
2018年2月11日8点52分,孙枢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3]
1956至2010年,孙枢共承担国家、部委和部门科研任务15项,国家、部委和部门战略和咨询研究项目13项。[4]
1953-1956年期间,从事锰矿、磷矿和石油沉积学研究。
1953年,孙枢随侯德封所长、叶连俊主任赴湖南、广西和江西等地调查了多处锰矿床,并在湘潭发现大型原生沉积碳酸锰矿,这一研究工作为解决当时钢铁工业对锰矿资源的急需做出重大贡献。
1956-1960年,参加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自1957年起领导小兴安岭地质队,合作完成《中国东北北部地质概况》专著和有关地质图件,主持完成《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专著。
1962年~1965年期间,孙枢同合作者一道研究四川红色盆地西北缘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和磷酸盐岩,对磷矿成矿时代提出新观点,提出磷块岩和沉积磷酸盐岩新类型。
1970年代后期,在地质部、冶金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富铁矿会战期间,孙枢先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冀东富铁矿科研队和许昌富铁矿科研队队长,在古地理、古地貌、古气候和古风化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地区古风化壳型富铁矿的前景作出评价,并合作完成《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专著。
1970 年代末,孙枢同合作者研究沉积盆地分类和中国克拉通区张裂型盆地,首次提出豫陕中-晚元古代盆地是坳拉槽型盆地,在国内开拓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随后在国内积极推动岩石圈研究,在原地质研究所成立岩石圈演化重点实验室。
1980年,受国家海洋局委托,孙枢作为国家观察员代表中国首次出席在新西兰举行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会议,会后提出中国尽快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的建议。
1980年代,孙枢陆续发表潮汐和风暴硅质碎屑沉积研究结果,在国内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1984年年底,孙枢前往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TH)地质研究所作学术访问,合作发表《寒武纪大爆发前的死劫难海洋》文章。
1980~1990年代,同许靖华院士和李继亮研究员等合作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有关问题,提出多岛海和弧后盆地大地构造模式,1998年合作发表《中国大地构造相图》专著。
2000年以来,参与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推动活动论古地理和CO2地质埋存研究,担任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共同首席专家,以及合作开展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中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
1990年代以来,长期主持或参与中国地球科学及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从地质大国走向地质强国”、以及“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等战略目标和措施建议。[5][6]
时间 | 奖项名称 |
---|---|
1986年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
1997年 |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13年 | 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
2015年 | “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
资料来源:[1] |
截至2018年,孙枢出版专著4部,主编文集7部,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章200余篇。[1][2]
一、专著
二、主编文集
三、地质科学论文
时间 | 奖项名称 |
---|---|
1986年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
1997年 |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13年 | 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
2015年 | “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
资料来源:[1] |
孙枢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年轻科学家的力度。从中科院地学部的情况看,目前院士队伍中海洋科学家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要使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尽快脱颖而出,扩大我们在海洋领域中年轻院士的队伍。[7]
截至2018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余人。[2]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8年 |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989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 |
1996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6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资料来源:[8][1] |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8年 |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989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 |
1996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6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资料来源:[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