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冠英的父亲是清季武职人员,母亲虽没学过太多的文化,但会读书绘画。冠英之上的两个姐姐都过早夭折,所以这个男儿的出生对家庭来说就尤为金贵。小名“松寿”是望他健康长寿,大名“冠英”就是切盼他日后成为“群英之冠”。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冠英身上,所以从3岁起,就用方块卡片教他识字。6岁时全家迁至扬,并在此生活了20年,少小的事物件件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扬州旖旎的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气息,陶冶了他的性情,滋养了他的文学素养,就是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扬州那让人眷恋的绿杨情。冠英11岁那年,父亲辞世,家道中落,但母亲仍十分重视冠英的学习,凡是冠英想买的书,母亲尽量满足他。扬州有两家冠英常去的书店,母亲给了他一个折子,可先取书记账,年底一并付钱。冠英13岁考入高等小学,15岁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后改为扬州中学)。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冠英也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触革命思想,交结进步的同学朋友。到“五卅”运动爆发时,扬州爱国学生也奋起支援,余冠英便成了新成立的扬州学生联合会的第一任会长。他组织学生游行,邀请进步人士到学校讲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共产党员恽代英。
于冠英推荐古代民歌1926年,余冠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入中国文学系。他主修中国古典诗歌,同时喜欢创作新诗。四年级时,冠英在同学中组织了“唧唧诗社”,每作一诗,社友们都要评头品足,在相互切磋之中体味诗之欢乐。
除诗之外,冠英的小品、散文、小说也很出色。他用汉朝大将“灌婴”之谐音为笔名,大多发表在《清华周刊》及《中国文学会刊》上。这些文章有的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的《当代散文精华》收入,有的被朱自清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收入。同时代的吴组缃教授在1931年写的《清华的文风》一文中,曾高度评价了余冠英当时的作品,称余冠英是清华的代表作家,代表了清华的文风。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冠英编辑影响很大的《国文月刊》到40期。
1938年5月,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改名西南联合大学,暑假后,又从蒙自迁往昆明,由朱自清主持中文系。冠英得知后,带家小由上海坐船到越南,再由滇越铁路赶往昆明,出任联大师范学院讲师,后又擢升副教授、教授。1945年后,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李公朴、闻一多教授被害案相继发生,法西斯的独裁行径使冠英思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1948年6月18日,他与朱自清、金岳霖、吴晗、陈梦家、钱伟长、朱德熙等毅然在著名的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即《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1952年院系调整后,余冠英为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兼古代文学研究组的组长。1955年文研所划归中国科学院,余冠英成为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会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余冠英改任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兼《文学遗产》杂志主编。1985年,79岁的余冠英退居二线,但仍任文学所顾问和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及博士生导师。1995年9月2日,余冠英先生因病去世。
余冠英的撰写的部分著作见下表所示: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和版本 | 备注 |
乐府诗选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3年 | |
祖国十二诗人 | 中华书局 | 1955年 | |
怎样阅读古典文学作品 | 工人出版社 | 1956年 | |
三曹诗选 曹操、曹丕、曹植诗选 | 作家出版社 | 1956年 | |
汉魏六朝诗论丛 |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 1956年 | |
诗经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年 | |
诗经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1 | |
汉魏六朝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8年 | |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错误倾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8年 | |
七发 | 中华书局 | 1959年 | |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62年7月 | |
汉朝诗歌选注 | 中流出版社 | 1972年 | |
汉魏六朝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8年 | |
三曹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9年 | |
乐府诗集点校 | 北京中华书局 | 1979年11月第一版 | |
诗经选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5年 | |
古代文学研究集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85年 | |
古代文学杂论 | 中华书局 | 1987年 |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89年 | |
古诗精选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92年 | |
余冠英推荐古代民歌 |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92年 |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4年再版 | 另:侯明(广陵书社) | |
诗经与楚辞精品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1995年 | |
唐宋八大家全集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1998年 | |
古诗精选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2002年 | |
乐府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3年 |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和版本 | 备注 |
乐府诗选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3年 | |
祖国十二诗人 | 中华书局 | 1955年 | |
怎样阅读古典文学作品 | 工人出版社 | 1956年 | |
三曹诗选 曹操、曹丕、曹植诗选 | 作家出版社 | 1956年 | |
汉魏六朝诗论丛 |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 1956年 | |
诗经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年 | |
诗经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1 | |
汉魏六朝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8年 | |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错误倾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8年 | |
七发 | 中华书局 | 1959年 | |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62年7月 | |
汉朝诗歌选注 | 中流出版社 | 1972年 | |
汉魏六朝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8年 | |
三曹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9年 | |
乐府诗集点校 | 北京中华书局 | 1979年11月第一版 | |
诗经选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5年 | |
古代文学研究集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85年 | |
古代文学杂论 | 中华书局 | 1987年 |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89年 | |
古诗精选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92年 | |
余冠英推荐古代民歌 |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92年 |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4年再版 | 另:侯明(广陵书社) | |
诗经与楚辞精品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1995年 | |
唐宋八大家全集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1998年 | |
古诗精选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2002年 | |
乐府诗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3年 |
余冠英发表的学术论文如下所示。
题目 | 发表之处 | 年 | 期数 |
是“微言大义”呢,还是穿凿附会? | 人民文学 | 1955年 | 1月号 |
胡适对中国文学史“公例”的歪曲捏造及其影响 | 文艺报 | 1955年 | 第17期 |
读“中国文学史稿” | 人民日报 | 1956年 | 6月6日 |
笔谈百家争鸣 | 文学遗产 | 1956年7月8日 | 112期 |
关于《孔雀东南飞》疑义 | 文学评论 | 1961年 | 02期 |
关于改“诗”问题——讨论《诗经》文字曾否经过修改的一封信 | 文学评论 | 1963年 | 01期 |
一篇有害的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 文学评论 | 1965年 | 01期 |
哭何其芳同志 | 文学评论 | 1978年 | 5期 |
诗经·郑风——将仲子,乐府新声 |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1983年 | 02期 |
《张澜诗选》读后记(代序)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年 | 04期 |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序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年 | 06期 |
题目 | 发表之处 | 年 | 期数 |
是“微言大义”呢,还是穿凿附会? | 人民文学 | 1955年 | 1月号 |
胡适对中国文学史“公例”的歪曲捏造及其影响 | 文艺报 | 1955年 | 第17期 |
读“中国文学史稿” | 人民日报 | 1956年 | 6月6日 |
笔谈百家争鸣 | 文学遗产 | 1956年7月8日 | 112期 |
关于《孔雀东南飞》疑义 | 文学评论 | 1961年 | 02期 |
关于改“诗”问题——讨论《诗经》文字曾否经过修改的一封信 | 文学评论 | 1963年 | 01期 |
一篇有害的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 文学评论 | 1965年 | 01期 |
哭何其芳同志 | 文学评论 | 1978年 | 5期 |
诗经·郑风——将仲子,乐府新声 |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1983年 | 02期 |
《张澜诗选》读后记(代序)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年 | 04期 |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序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年 | 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