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照汝信,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57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在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执行主席,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等。汝信重点研究的是西方美学史,他的几本专著对古希腊以来直到20世纪初期的西方重要美学家,逐一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西方美学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写过系统的美学专著,但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马克思把美学现象放到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整体中去考察,并且和现实的人的丰富多彩的多方面实践活动以及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的全面发展的远景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传统美学的框架,为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指明了方向。他说:“真正建立和发展美学科学的任务落在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上。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美学思想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对美学科学进行根本的改造。创造性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建立真正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这是我们美学研究的方向,也是美学发展的希望所在。”关于美学科学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对我们有三点重要的启示。
首先,必须把美学科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根除美学中的唯心主义。其次,必须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这一锐利武器,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里审美意识和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命运。最后,必须看到,在马克思那里,美学是共产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里的人的科学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学科。应当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去谈美学问题。
当代美学家、哲学家。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名誉博士。
一本发黄的书摆在案头。《西方美学史论丛》,1963年版,掂一掂,并不压手,却在中国西方美学史研究中颇具分量。
这是汝信叩开美学史大门的第一本代表作,也是中国首部以西方美学史为主题的综合研究专著。几个月后,学界泰斗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也问世了。
虽然内容尚不够系统,但《西方美学史论丛》还是引起广泛关注,汝信也被评价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其后相当一段时期,这本著作和《西方美学史》成为了解西方美学的必读之作。
如今回望这部作品,汝信从不讳言其学术与视野上的局限,但令他自豪的,是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我分析了美学史研究的各种流派,感觉都不能真正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最后,还是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它能给出有力的回应。”
在他看来,马克思把美学现象放到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整体中考察,和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全面发展的远景联系起来研究,从而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为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指明了方向。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性的认识,是在步入哲学之门的努力中逐渐形成的。
1955年,汝信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转业至中国科学院工作,并考取哲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成为著名哲学家贺麟的门下弟子。
气象恢宏的学术天地,在汝信面前铺开,尤其吸引他的,是黑格尔学说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德国学术界把黑格尔看作“一只死狗”践踏在地时,马克思却公开宣称自己是他的学生,恩格斯则把其哲学比作一幢隐藏着无数珍宝的大厦。马克思是怎样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发展出更高、更科学的学说体系的?带着疑问,汝信大量阅读原著,逐一考察与马克思主义产生有关的学派。
一个活生生的马克思被逐渐还原。他愈加确信:马克思不是高居云端的“天降之神”,而是有着伟大抱负、高远目光的学者;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律令,而是科学真理。
年少时模糊的信仰,日益坚定。
战场上的积累发挥了作用,他很快写出第一篇美学论文——《论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美学的批判》,在《哲学研究》发表。
此后,黑格尔悲剧论和范畴论、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学说……日积月累,才有了《西方美学史论丛》的撰写出版。
拓荒者自有独特品质。在其后的研究中,汝信不盲从、敢开拓的性格彰显无余。
1981年,他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始研究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在当时,这几乎是个不被国人知晓的名字。一年后回国,他将10多麻袋哲学书籍托运回国,并撰写《看哪,克尔凯郭尔这个人》等著作,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对这位哲学家做出恰当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尼采思想一度被曲解,成为研究“禁区”。改革开放后不久,他较早发文打破坚冰。他的博士生周国平也走上了这条路。在为其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所写序言中,汝信态度坚定:“在历史的审判台前,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却绝不是弱者。他所需要的不是辩护,而是理解。”
“为什么研究尼采、克尔凯郭尔,还有叔本华这些当时看来的‘反动’学者?汝先生明知有风险,仍很坚持,他常说:研究他们,是为了还原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链条。他所表现出的,正是当今最需要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学术勇气和研究理路。”汝信的博士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鹏程感喟不已。
很多研究由他而始,现在正由一代代学生延续下去。这让他深感欣慰:“我只是努力搭起一座桥,要真正深入,还得靠后人。”[1]
1.《西方美学史论丛》,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2.《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4.《美的找寻》,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论西方美学与艺术》,独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 6.《汝信自选集》,独著,学习出版社,2005年 7.《黑格尔范畴论批判》,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8.《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合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福米娜《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三联书店,1957年 2.列夫柯夫斯基《1947年前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三联书店,1958年 3.切尔特哥夫《社会主义制度下非对抗性矛盾》,三联书店,1959年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4卷前半部,三联书店, 1974年 5.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