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喘

目录导航

病理分析

中医中医多发于炎夏季节。《临证指南医案·喘》邵新甫曰:“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火。”治宜清肺平喘,选用麻杏甘石汤、千金苇茎汤、双玉散(丸)、玉液散、泻火清肺汤、泻白散、桑白皮汤等方。参见火喘条。

喘证与肺气上逆、肾气失纳有关,病变涉及肺、肾、心、肝等多个脏腑。而气喘(又称喘促)又为许多急、慢性内科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严重者可致喘脱,故喘证的治疗非常重要。在临床中,如实喘不治,日久将耗气伤津,易转化为虚证,虚虚实实,迁延不愈,故医者决不能轻视之,治喘尤当以治实喘为急务。明代李中梓曾曰:“《内经》论喘,其因众多,究不越乎火逆上而气不降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实喘以热喘居多。

临床表现

辨证是指导用药的前提与基础,喘证因病因复杂,证情错综,加之起病急骤,故临床迅速准确辨证实非易事,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云:“故辨证不可不急,而辨喘证尤为急也。”对喘证的辨证应首辨虚实。在古文献中,辨别喘证的虚实以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最为详尽,“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一长息为快也”,指出实喘多为气粗声高,呼出为快为特征,而虚喘则以声低,气欲断,劳动则甚为特点。《医宗金鉴》亦云:“气粗胸满不能布息而喘者,实邪也……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者,虚邪也。”[6]辨明虚实后,实喘还应区别寒、热等病机特点的不同,一般而言,痰黏稠,大便干者属热,痰清稀发冷者则属寒,故《医宗金鉴》云“气粗胸满不能布息而喘者,实邪也,而更痰稠便鞭者,热邪也。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虚邪也,若更痰饮清冷,寒邪也。”[6],并将其概括为“喘则呼吸气急促……实热气粗胸满硬,虚寒气乏饮痰清”[6],明确说明了喘证的临床特点及其辨证要点。此外,根据导致疾病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热喘亦可再区分为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炽盛证等。其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如下: ⒊1.1 ;风热犯肺证 ;风热之邪,初犯肺卫。证见:恶寒发热,咳嗽,痰多或微黄,胸闷或隐痛,口渴,舌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⒊1.2 ;痰热壅肺证 ;由于邪热困肺,肺气不宣,烁灼肺津成痰,痰热壅肺,病在气分。证见:高热,咳嗽气粗,喘促痰鸣,鼻翼煽动,口渴尿少,烦躁不安。亦有寒战高热,胸痛,咯黄稠痰或铁锈痰或痰中带血丝,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⒊1.3 ;肺热炽盛证;邪由气分传入心营,形成气营两燔。证见:高热不退,痰鸣气促,喘憋鼻煽,精神萎靡,神识模糊,胸高腹胀,颜面青紫,唇口发绀,甚则四肢厥冷,舌红赤或绛干,苔腐厚或见少苔,脉细数。

典籍记载

2.1 《内经》对热喘病因病机的论述

《素问·调经论》有“气有余则喘咳上气”的论述,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喘粗为之俯仰”和《灵枢·经脉》“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均为对实喘的描述。《素问·刺热篇》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 阐明了肺热是导致实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内经》亦强调阳明腑实也可致喘,例如《素问·逆调论》有“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素问·厥论篇》云“阳明厥逆,喘咳身热”,《素问·阳明脉解篇》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另外,《素问·太阴阳明篇》又有“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乎”。再有对小儿喘息,《内经》则认为喘主要是风热所致,《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有“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的论述,与临床所见相当吻合。以上说明《内经》对实喘病因强调热邪致喘,病位强调肺与阳明,病机强调气机逆乱。故曰“《内经》论喘,其因众多,究不越乎火逆上而气不降也”。

2.2 ;古代医家对热喘病因病机的论述

张从正《儒门事亲》谓“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说明了风寒入里化热,或肺胃素有蕴热,或湿痰遏久化热,皆可形成痰热,胶结于肺,壅塞气道而为热喘。王好古曰:“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明确指出了火热实邪导致喘证的机制。朱丹溪曰“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热,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坠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以上论述则指出了各种致病因素皆能导致肺气不利,发而为喘,并强调了痰在发病中的作用,而在现代临床上痰与热结的证候亦非常常见,故朱丹溪的论述至今对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又如张景岳曰“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火之炽盛,金必受伤,故亦以病肺而为喘”,明确指出了实喘与火的关系,阐述了火热之邪在喘证发病中的病理机制。

治疗方法

明代张景岳指出“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1],强调了清肺、涤痰是治疗热喘的重要法则。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实喘者,胸满声粗……客邪干肺,上焦气壅,治宜疏利。”[7]同时亦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又如清代钱一桂在《医略》中提到“邪实之喘,风寒痰火水气皆有之,宜清宜降”[8]。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于热喘的治疗,多重视清肺降气、涤痰平喘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亦应紧紧围绕病因病机,根据具体辨证,施以清肺降气、涤痰平喘,这也是热喘总的治疗原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