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鼠

拉丁学名 Micromysminutus
别称 苇鼠(东至县七里湖)
亚种 四川亚种等
目录导航

简介

巢鼠巢鼠(2)巢鼠,又称燕麦鼠、圃鼠、矮鼠等,因其在植物杆上造巢,故而得名。除了跳鼠科的北方蹶鼠以外,它们在啮齿类中是最小的代表(Mohr,1954,页28-30)。分布地区很广,从中国的华南、华东、华北直到最北的地方都有;不过其密度是有差异的(东北兽类调查报告,1958年)。

巢鼠杂食性。喜食玉米、谷子、大豆、稻谷,也吃浆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其后则啃食粮食。盗食小麦时先将麦穗咬断,吃掉一部分,其余拖入巢内。曾有报道可捕捉蝗虫、蜻蜓,巢内亦曾发现昆虫残片。巢内贮存物有草根、芹菜等多种植物。饲养条件下也吃肉皮和糖水。

通常夜间活动,有时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协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条间攀缘觅食。偶尔也可在浅水中游泳。

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如右图,这张画画于大学期间,参考《动物世界》上的一张照片绘制。它的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巢鼠是体型最小的鼠类之一,身长5.5-7.5厘米,体重只有5-7克。巢鼠的尾巴具有缠绕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灵活自由地攀爬。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这张画画于大学期间,参考《动物世界》上的一张照片绘制。

特征

体型比小家鼠更小,外形与小家鼠相似,与小家鼠最主要区别是上颌门齿后方无缺刻,臀部周围毛色比背部毛色更为鲜艳。耳壳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

分类系统: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Mammalia:哺乳纲 - Rodentia:啮齿目 - Muridae:鼠科 -Micromys:
学名: Micromys minutusPallas
中文名:

巢鼠

中文拼音: CháoShǔ
分类等级:
概述:
原始属名
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保存地
国家保护级别 不祥
CITES公约级别 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 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 未定
中国特有

形态

分类系统: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Mammalia:哺乳纲 - Rodentia:啮齿目 - Muridae:鼠科 -Micromys:
学名: Micromys minutusPallas
中文名:

巢鼠

中文拼音: CháoShǔ
分类等级:
概述:
原始属名
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保存地
国家保护级别 不祥
CITES公约级别 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 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 未定
中国特有

整体

外形

巢鼠巢鼠(4)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黄色调,腹毛及四肢内侧和尾的腹面均纯白色;而采自黄山和祁门的标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显沙黄色,臀部略呈棕黄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浅灰色,毛尖灰白色。

毛色

外形:属小型鼠类,体型比小家鼠更小,耳壳短而圆,向前拉仅达眼与耳距离之半,耳壳内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尾细长,多数接近体长或长于体长。

分类

巢鼠的毛色变化较大,常随着环境、气温、湿度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色。我们采自繁昌县的一只标本,背毛呈深黄色,臀部毛色更为鲜艳,呈棕红色,且具光泽。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黄色调,腹毛及四肢内侧和尾的腹面均纯白色;而采自黄山和祁门的标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显沙黄色,臀部略呈棕黄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浅灰色,毛尖灰白色。

生态

巢鼠巢鼠(3)已知国内有三个亚种,安徽省标本属四川亚种M.m.pygmaeus Milne-Edwards,1874,其主要特征为尾较长,尾长约为体长的125 %。

另一个为东北亚种M.m.ussuricus Barrett—Hamileon,1899。

再一个为台湾亚种M.m.takasagoensis Takuda,1940,分布于台湾。

栖息地

食性

巢鼠在安徽省不论是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南,或山区、或平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由于体型小,我们常用的一般鼠铗不易捕获,据颍上县群众反映,巢鼠有时筑巢于芦苇上,蒙城、太和群众反映,巢鼠常栖居于麦田中,作窝于麦秸之上。从我们捕捉的几只标本来看,其中3只是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捕捉的,1只是在东至县刚刚开垦的湖滩草地中捕捉的,还有1只是在繁昌县江滩苇地捕捉的。

摄影师抓拍小巢鼠玩蒲公英超萌画面摄影师抓拍小巢鼠玩蒲公英超萌画面(6)巢鼠在本省虽然分布广泛,但数量稀少。在十数年鼠类调查中,仅捕获到数只标本,这可能与我们捕鼠工具有关系。巢鼠体型小,而我们用的鼠铗较大。

巢穴筑于草丛中,材料因地而异。巢球状,是叶片造成,每个巢由20~30片叶子精巧搭筑。营巢时用牙齿将叶片撕成许多细条,顺从叶子的趋势卷曲;巢壁分为3层,外层粗糙,中层较细,内层细软。有的用草茎架在一起,内衬细软草叶。巢距地面约40cm,通常只有1个出口。从洞口的开闭,可判断是否有鼠。有鼠则出口封闭。繁殖期鼠巢扩大。巢的数量分布不均匀,一般每平方米为1~6个,数量高时,达8、9个。

冬季巢鼠在草垛造窝或地下挖洞……草垛中的巢呈盘状,体积小,巢壁厚,中间有凹陷。如被破坏即在窝下用草重建圆团状的地面巢。有洞口3~5个,洞道简单或复杂。复杂的洞穴有仓库,可储0.5~1.5kg贮粮。春、夏季节巢鼠会将其废弃,另筑新巢。

洞穴

从东至县湖滩捕捉的1只巢鼠胃内容物看,主要为芦根,荆三棱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茎。在祁门和黄山阔叶林内捕捉的2只巢鼠,胃内容物主要为茶籽、毛栗、苔藓、地衣等,另外还有昆虫几丁质外壳。

繁殖

据杜增瑞等(1959)报道,夏季巢鼠在杂草和作物的茎上把许多草茎架在一起,用植物叶子造一个球形巢,大小与拳头相似,只有一个巢口。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个盘状巢或在地下挖洞。

分布

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妊娠期为18~20天。每年可产1~4胎,每胎产5~8仔。幼鼠出生后8~9天睁眼,15天即可独立行动。种群数量高峰与农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

据东北兽类调查报告报道及杜增瑞等(1959)报道,巢鼠在东北每胎以6—9只居多。A.Ⅱ.库加金(1959)报道,巢鼠在苏联3—10月间繁殖,怀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

科属

本种广布于欧亚大陆,国内见于南北各地,如东北三省、河北、陕西、甘肃、碣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标本采集于繁昌县、东至县、祁门县及黄山芙蓉居和大别山山地的霍山青枫岭。

意义

更格卢鼠更格卢鼠鼠科有500余种,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科,其成员非常多样化,可以分成几个亚科,其中多数成员属于鼠亚科。

刺鼠刺鼠鼠科中鼠属的黑家鼠、褐家鼠和小鼠属的小家鼠随着人类到达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一般视为害兽,也被培养出白化品种供医药试验用。除了人为扩散的种类外,鼠科的自然分布则只限于旧大陆,其中有不少种类分布局限,也有一些种类濒于灭绝或者已经灭绝。鼠科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分布中心是亚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带,其中以南洋群岛属种最为丰富,另一个分布中心是非洲,其种类少于上一地区。这两个地区分别拥有各自的属种,只有小鼠属mus等极少数为两个地区所共有。除了随着人类传播的几种家鼠以外,鼠科只有姬鼠属和巢鼠属两个属可见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拟家鼠等少数种类分布于亚洲其它地区以外,鼠科的其它种类均局限于这两个地区,其中巢鼠属仅巢鼠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广大地区,体小轻盈,是体型最小的啮齿类之一,尾部具缠绕性,可以在禾草上攀爬,又称旧大陆禾鼠,与新大陆仓鼠类真正的禾鼠相对应。鼠科成员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态和习性都比较多样化。典型的鼠科成员形态和习性与家鼠类似,但也有些则有较大区别,如澳洲的澳洲水鼠体型较大,体重可达一公斤,半水栖性,以鱼和其它水生动物为食;澳洲的窜鼠为双足跳跃行动,主要生活于荒漠地带,类似美洲的更格卢鼠;非洲的刺鼠、琉球群岛的琉球刺鼠和从睡鼠亚科移入的刺睡鼠(刺毛鼠)等身上的毛成为了有保护作用的棘刺;还有不少种类适应树栖生活。鼠科中光是鼠属一个属内就有水栖、树栖以及有刺成员等多种不同的成员。鼠属是啮齿类最大的一个属,也是最混乱的一个属,有人认为超过180种,是哺乳动物的最大一属,也有人将一些成员合并或移出,只剩下分布基本限于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大约80种,种类少于食虫目麝鼩属,但即使这样,仍然是啮齿目的最大一属。

事件

巢鼠对农林业虽然危害不大,但在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上有一定意义,已知它是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及鼠疫传染源之一。

在数量高峰年对农作物和蔬菜为害严重。可传播野兔热、土拉伦菌病、丹毒及鼠疫等疾病。

词条图册

张家港口岸首次截获巢鼠。2008年4月1日,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在对来自非洲科特迪瓦的集装箱棉花(13745,5.00,0.04%,吧)进行现场查验时,在箱号为TPHU0374586集装箱的货物表面及箱门附近发现有少量鼠粪,形体较小。检疫人员立即关闭箱体,按照相关规定对该批货物共10X40 集装箱进行24小时的熏蒸除鼠处理。再次开箱查验时,发现箱门口有一只体形较小的老鼠已经死亡,未发现有其它的死鼠。经鉴定该鼠为巢鼠。截获巢鼠在张家港口岸尚属首次、江苏口岸为第二次。

巢鼠,学名:Micromys minutus,是体型最小的鼠类之一,身长5.5-7.5厘米,体重只有5-7克。巢鼠尾巴细长,多数接近体长或长于体长,具有缠绕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灵活地攀爬。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体型比小家鼠更小,外形与小家鼠相似,与小家鼠最主要区别是上颌门齿后方无缺刻。巢鼠的毛色变化较大,常随着环境、气温、湿度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色,臀部周围毛色比背部毛色更为鲜艳,耳壳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巢鼠在我国也有分布,在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南,或山区、或平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主要以芦根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茎和昆虫为食。由于体型小,常用的一般鼠夹不易捕获。夏季主要筑巢于杂草和作物的茎上,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个盘状巢或在地下挖洞。巢鼠在3—10月间繁殖,怀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巢鼠对农林业虽然危害不大,但在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上有一定意义。已知它是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及鼠疫传染源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