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区地处北纬27°11′29"~27°18′12",东经111°20′48"~110°29′23"。年内最高气温38°C,最低-1°C,年降水量1323毫米。
北塔区是1997年10月新设立的 县级行政区,位处 邵阳市 资江河北岸,辖4个乡、4个国有农林场所和一个 街道办事处。全区土地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47.5公顷,总人口8.2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2.1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25%。
北塔区之所以命名为北塔,缘于资江北岸的江北乡北塔村有一座北塔。塔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塔高26米,八面七层,迄今为逾400余年历史。其雄资依然,被列为邵阳市一大人文胜景和北塔区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北塔区 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质量上乘。全年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严寒期短,农作物生长期长。 地貌类型多样,山、丘、岗、平地齐全、土壤种类多,有机质和氮含量高、土壤肥沃,适种性广,有动植物资源1000余种,可开采矿种20余种。境内盛产稻谷、蔬菜、柑桔、茶叶、黄豆、菜油、 瘦肉型猪、鲜鱼、百合等。其中 陈家桥的 龙牙百合,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肉厚细嫩,色泽洁白,形似 龙牙,被海内外商贾誉为“ 宝庆龙牙百合”,深受海内外人士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喜爱,每年外销 百合干磷片2000余吨。特色农副产品主要有 大红袍 蜜桔、龙牙百合、白田萝卜、 望城坡豆腐和市 园艺场杨梅、银杏等水果、药材。 田江、江北两乡的蔬菜占邵阳市辖三区上市蔬菜的5%。
北塔区工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境内有棉纺厂、毛纺厂、啤酒厂等市属 国有企业10余家,具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区辖企业以 民营经济、 个体经济等 非公有制经济为主,造纸、羽绒、化工、建材、建筑等构成全区经济的 支柱产业。发展民营经济特色区、 建设小区:田江化工小区、江北造纸小区和茶元羽绒城及陈家桥 农产品加工小区、江北新城 住宅小区,构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走廊。
北塔区是邵阳城区的北大门,资江一桥、资江二桥和西湖大桥三桥飞架南北,横跨资江,将北塔区与市中心城区连成一体; 320国道(江北大道)纵贯东西、 207国道(西湖北大道)横穿南北,省道1821线穿境而过,拟建的市一环线绕城而过,区、乡、村 三级公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公路四通八达,乡乡通 公共汽车,新城区内 投资环境日益宽松,条件十分优越,境内水、电、路、通讯等 基础设施完善,资江绕区而过,四季通航,水路方便。江北十里城市防洪大堤初具规模,极为壮观。全区 邮政通讯迅速发展,村村实现了通电话。
北塔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党政重教,部门 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格局。中小学义务教育顺利通过省政府“普九”达标验收。全区现有普通中小学校25所,中小学生入校率达100%, 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9.5%,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8%,任职合格100%。
“科技兴区”是北塔区的重要 发展战略。全区加强科技网络建设,区里成立 科技信息中心,配置现代化电脑设备,连接到省科技 信息港;乡乡成立农科教中心,村村配备科技专干。全区大力推广科技项目、品种30余个,与市瓜类研究所合作投资兴建500亩 高科技范围;建立了南方 大口鲶、 罗氏沼虾等各类 水产养殖基地和金秋梨、布朗李、银杏等精品水果基地,推广大棚 反季节蔬菜等。
北塔区所辖江北开发发区系省级重点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实行冬眠政策和封闭式管理;江北大道、207国道扩改工程、龙牙百合基地、北郊1000亩渔场等项目社会效益高、 投资回报率大。
北塔区之所以命名为北塔,缘于 资江北岸的 江北乡 北塔村有一座北塔。塔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塔高26米,八面七层,迄今为逾400余年历史,其雄资依然。
北塔区具有悠久历史。自邵阳置郡以来,这里就商贾不断,一派繁荣。晋太康元年(280年), 邵阳市前身——邵陵郡的郡治就设在今江北乡北塔湾。
北塔区是1997年10月新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原郊区辖: 云水乡 火车站乡石桥乡 田江乡 江北乡 鸡笼乡 板桥乡 雨溪乡 茶元头乡 城东乡 城南乡 面铺乡高崇山乡 蒋河桥乡 檀江乡。
北塔区辖原东区的 江北街道,原郊区的茶元头、江北、田江和从 邵阳县划入的 陈家桥乡,区人民政府驻江北大道资州。
北塔区辖2个街道、3个乡,和1个省级开发区。
新滩镇街道辖:新滩镇、资新2个社区居委会;新渡、南岗、杨家垅3个村委会;江北农场。
状元洲街道 辖:北塔、九江、资园、状元、观音庵、磨石、西湖桥7个社区居委会;资枣、槐树2个村委会。
田江乡辖:高撑、柘木、枫江、匡家、邓家、田江、谷洲、苗儿、响水、农科10个村(社区)。
茶元头乡辖:樟木、刘黑、白田、茶元头、马家、河上、六十、涟江、木山、兴隆、新利、枫林12个村委会。
陈家桥乡辖:光裕、李子塘、贺井、下马石、高马冲、石子坳、望城坡、陈家桥、桂花、杨旗岭、万岁庙、万桥、田庄、三塘冲、柑子塘、廖家、白泥田17个村委会。
邵阳市江北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
北塔区图册(5) 2015年,根据邵阳市北塔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田江乡、状元洲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状元洲街道。茶元头乡、新滩镇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新滩镇街道。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邵阳市北塔区共撤销2个乡级建制,现辖陈家桥乡,状元洲、新滩镇2个街道,总面积84.4平方千米,总人口13.53万人。区人民政府驻不变(状元洲街道资源社区)。
![]() |
![]() |
![]() |
![]() |
2021年,年末北塔区常住人口123232人,比上年末增加57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8844人,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0.21%,比上年末提高0.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102307人,比上年末增加231人。[4]
北塔区地貌类型多样,山、丘、岗、平地齐全、土壤种类多。
北塔区与邵阳旧城区隔江相望,是邵阳市的北大门,资江一桥、二桥和即将竣工通车的西湖大桥横跨资江,将北塔新城区与旧城区连为一体。
资江又称 资水,湖南四水之一,长江的主要支流。
资江分南源与西源,主源为南源即大夷水,源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资源县,流经资源、湖南新宁、邵阳等县市。西源为赫水,源于 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黄马界,流经 武冈、 隆回等县市。两水在 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称为“资江”。流经邵阳、 新邵、 冷水江、新化、安化和桃江等县,至 益阳市 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干流长度653公里, 流域面积282142平方公里,其中在湖南267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 径流量217亿立方米。
北塔区阳市北塔区,1997年10月邵阳市区划调整后设立,与新邵、邵阳两县接壤,与双清、大祥两区隔江而望。地理坐标:北纬27°11''29″—27°18''12″,东经111°20''48″—111°29''23″。
北塔区地处衡邵丘陵盆地。境内丘岗起伏,河谷平原镶嵌其间。
地貌类型多样,山、丘、岗、平地齐全、土壤种类多,有机质和氮含量高、土壤肥沃。
区内资江由西向东流过全境,三分之二的村临江而居。资江又称资水,湖南四水之一,长江的主要支流。资江分南源与西源,主源为南源即大夷水,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源县,流经资源、湖南新宁、邵阳等县市。西源为赫水,流经武冈、隆回等县市。两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称为“资江”。
北塔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季风交替,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7.2℃,最低 16.2℃,最高 18.1℃。 1 月最冷, 7月最热,年平均 28.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 -10.5℃,日极端最高气温为 39.5℃,无霜期年平均 27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323.0毫米,降雨日 161.1天,降雨时间主要集中在 4-6月,多年平均占全年的 44.4%,多年平均降雪日为 9.6天,积雪日数 5天。日照时数年平均 1533.2小时,以 7、 8月最多,占全年的 30.7%。
北塔区有动植物资源1000余种,可开采矿种20余种。境内盛产稻谷、蔬菜、柑桔、茶叶、黄豆、菜油、瘦肉型猪、鲜鱼、百合等。其中陈家桥的龙牙百合,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肉厚细嫩,色泽洁白,形似龙牙,被海内外商贾誉为“宝庆龙牙百合”。特色农副产品主要有大红袍蜜桔、龙牙百合、白田萝卜、望城坡豆腐和市园艺场杨梅、银杏等水果、药材。田江、江北两乡的蔬菜占邵阳市辖三区上市蔬菜的5%。
石灰石:储量不详。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用于制作水泥、烧石灰的原料及建筑材料等。主要分布在茶元头乡的六十村、河上桥村,出露地面 500余亩。
砂卵石:储量不详。主要用于建筑及铺路。分布于境内的资江河段中,年产砂石量 70万吨,主产状元洲磨石社区和新滩镇的新渡社区。
另有较丰富的黄板石藏量。
境内低山平地交错,属江南丘陵地形,最高海拔500米的大山岭位于茶元头乡河上桥的木山村,其它大多数为海拔250米至300米左右的低山平地。全区总土地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3千公顷,水田2.21千公顷,旱土0.92千公顷,水域养殖面积0.776千公顷,林地3.08千公顷。
北塔区交通便捷。320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和1821省道纵连南北,洛湛铁路、潭邵高速咫尺相邻,正在建设中的太澳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互通和服务区,资江一桥、资江二桥、西湖大桥与市中心紧密连接,区内蔡锷路、魏源路、北塔路等“七纵十横”城区路网基本形成。
姚文娟:区委委员、常委、副书记[9]
吴小明:主任[8]
姚文娟:区长[8]
唐凌:主席[8]
2021年,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764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623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5007万元,增长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1785万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0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95%。三产业结构为6.87:33.83:59.3。
2021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7188万元,同比增长20.8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564万元,同比增长15.64%。本级税收收入完成2401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8.32%。[4]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43065亩,同比增长16.47%,总产量达到18259吨,同比增长9.96%。其中稻谷产量13402吨,比上年同比增长3%。油料种植面积6079亩,比上年同比增长1.1%,总产量664.1吨,比上年同比增加2.8%。蔬菜种植面积为24200.5亩,比上年同比增长4.4%。总产量为47013.5吨,比上年同比增长6.9%。水果总产量达到12130吨,比上年同比上升6.2%。
2021年,全年肉类总产量5500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为2300吨,比上年同比增加4.5%。家禽出笼166.79万羽,禽蛋产量700吨,与上年持平。
2021年,全年农林水支出6992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20年度全区有3个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完成建设,以点带面拉动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全年共投入资金2949万元,完成各项水利工程3处,移动土石方0.8万方。全区安全饮水人口率达到100%。[4]
工业
202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6164万元,比上年增长4.2%。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6167万元,比上年增长4.9%;产品销售率为91.3%,比上年上升1.7%;利税总额为79302.9万元,同比上升356%。制酒业全年完成总产值306540.6万元,同比增长27.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126514.9万元,同比下降23.65%;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91990.5万元,同比增长30.61%。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3.1%。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9908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2.8%。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6家。[4]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8764万元,同比增长3.2%。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3045.4万元,同比增长14.7%。限额以上单位中:城镇完成零售额100715.8万元,增长21.4%,乡村完成零售额13286.2万元,增长11%;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8351.7万元,增长24%,受新冠疫情影响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650.3万元,下降25.5%。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视,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亲商、扶商”环境。实际利用内资31.25亿元,同比增长32.3%;进出口总额达到87351万元,同比下降47.2%。[4]
2021年,年末全区共拥有18所中小学。在校学生初中3150人,小学8097人,幼儿园学生5500人。中小学入学率100%,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4]
北塔区图册(3)
2021年,全年科学技术支出102万元。向上专利申请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件。[4]
2021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5个。[4]
2021年,全区共有卫生机构90个,其中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卫生院1个,民营医院1个,市级卫生机构3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总病床床位342张,卫生技术人员503人,其中执业医师150人,执业助理医师52人,注册护士226人。其中农村卫生院1个,床位45张,卫生技术人员33人。[4]
2021年,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3218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9元,比上年增长10.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0%。[4]
2021年,年末全区就业劳动力达到4.8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857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4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4]
2021年,城市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260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49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6956吨,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21.17吨,达标率100%。森林面积达到了22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22%。[4]
![]() |
![]() |
![]() |
![]() |
北塔:境内的“北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6月公布)。北塔与东塔相对峙,与水府庙隔江相望,它始建于明万历年三年( 1573年),距今已有 400多年历史,传说这里的人民“苦耕作、勤诵读,却家不殷实,及第者鲜。归咎于风水,因造一塔镇之以兴风水而振人文”。塔高 37米,共 7层,塔的下面几层塔檐,斗拱皆由红砖筑成,瓦面配有莲花图案。由当时知府胡梗、县令车大任倡导捐资所建。 2001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其进行了维修。
廖耀湘公寓:北塔下原有前国民党将领廖耀湘(新邵县人)的公寓,曾为市十五中。廖耀湘( 1906-1968年)在北塔所建的公馆、营房及附属设施,中西合璧风格,基本保存完整。 1995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村清真寺: 是邵阳市清真寺西寺,始建于 1922年,并于 2003年投入资金 15万元对其进行了准修。
陈胜祥石碑: 位于陈家桥乡河上村,始建于清朝,高 4米,宽 0.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