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区

西工区

车牌代码 豫C
外文名 XigongQu
地理位置 洛阳市市区中东部
火车站 洛阳火车站
区长 史千灵
邮政区码 471000
地区生产总值 300亿元(2019年)
电话区号 0379
面积 55.95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西工概况

  西工区历史悠久,光辉灿烂。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自西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50年)在此建立王城后,先后有东周、隋(炀帝)、唐(武则天)、五代梁、五代唐、五代晋6个朝代定都于此,一度城廓巍峨,宫阙壮丽,商贾云集,前后绵延382年,其影响不仅盛甲中华,而且远播海外辛亥革命后,吴佩孚在洛阳老城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工区,两年后并入原洛北区,1975年又分设至今。

西工区地图西工区地图  如今,西工区地处洛阳市中心,现辖洛阳工业园区、车站地区管理处和2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市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西工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紧紧围绕“商贸兴区、工业强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新型中心城区。西工区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服务业档次规模不断提升,中心商贸区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园区建设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人居环境更为优化;平安西工建设实效显著,社会稳定局面长久保持。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471000。代码:410303。区号:0379。拼音:Xigong Qu。

行政区划

   1948年4月,洛阳二次解放,西工地区划属洛阳市第五区(乡级区,下同),同年9月改为第六区,次年4月改为第三区,1953年8月改为第二区,1955年7月合并到老城区。

   1956年3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本区,升格为县级城市区。建区之初辖四乡一镇(西小屯乡、下池乡、北窑乡、岳家乡、西工镇)。同年10月,组建西工街道办事处,北窑乡划归老城区,同时将马路街街道办事处由老城区划归本区。1957年6月,筹建金谷园街道办事处。1958年3月,撤销乡建制。本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即西工街道办事处、金谷园街道办事处、马路街街道办事处(含岳家村)、定鼎路街道办事处、下池街道办事处。后马路街街道办事处和下池街道办事处分别划归老城区和郊区,定鼎路街道办事处撤销。同年12月,本区与老城区及郊区邙山公社合并为政社合一的洛北人民公社,后改称洛北区。   1975年11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恢复本区建制,将洛北区分为2个区,定鼎路以西为本区,定鼎路以东为老城区。本区除原有的西工街道办事处和金谷园街道办事处,新建玻璃厂路街道办事处(后改称唐宫路街道办事处)、胜利路街道办事处(后改称王城路街道办事处)、道北路街道办事处,同时将原属郊区的关林镇和龙门镇改称关林街道办事处和龙门街道办事处,划归本区管辖。

   1982年7月,关林街道办事处和道北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又作调整,将关林街道办事处分为关林街道办事处和安乐街道办事处,道北路街道办事处分为道北路街道办事处和邙岭街道办事处(后改为邙岭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9月,为加强洛阳车站地区的行政管理,经市政府批准,新设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车管会”),归本区管辖。1989年2月,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改名为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处(简称“车管处”),升格为副县级单位。

   1984年5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将本区的关林街道办事处和龙门街道办事处,改属郊区管辖。

   1991年6月,缘于驻区企事业单位的增多和人口的增加,为加强和便于行政管理,新设凯旋东路街道办事处和汉屯路街道办事处。

   2000年6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又有较大调整,本区安乐街道办事处改属洛龙区管辖,原郊区的红山乡和洛北乡的8个行政村改属本区管辖。

   2000年底,本区辖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处、8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乡。

历史沿革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洛阳老城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工区,两年后并入原洛北区,1975年又分设至今。

  2000年,将原郊区的红山乡和洛北乡的东下池村、西下池村、瞿家屯村、东涧沟村、五冢女村、金谷园村、西小屯村、西工村划归西工区管辖。区划调整后,西工区辖8个街道、2个乡。总人口333461人,各街道、乡人口:

      王城路街道 52462;金谷园街道 51291;西工街道 44503;邙岭路街道 13761;道北街道 33622 ;唐宫路街道 26822;汉屯路街道 15842;凯旋东路街道 25040;洛北乡 36367;红山乡 3375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西工区辖8个街道、2个乡:金谷园路街道、王城路街道、西工街道、唐宫街街道、凯旋东路街道、道北路街道、汉屯路街道、邙岭路街道;红山乡、洛北乡。

城区建设

  西工区按照洛阳市委、市政府“以洛河为轴线,南北两岸对应发展,新区开发与洛河以北老城区旧城改造并重”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以“打造最佳人居城区、办公城区和消费城区”为目标,高起点推进城区开发改造,显著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先后有御博城、盛世唐庄、新都汇购物公园、国际皇家枫叶广场、君临广场、王城御府、金谷翠庭等一大批投资额超亿元的大体量项目落户西工,房地产开发和城区开发改造各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首位,西工区已经成为全市开发改造投资最活跃的区域。2007年,全区共实施重大开发改造项目60个,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竣工面积130万平方米,君临广场、香榭里·阳光、物资宾馆、富雅东方等一大批重点地块和精品工程顺利竣工或加紧建设。今日的西工,高楼鳞次栉比,路网纵横通畅,街道绿树成荫,晚上流光溢彩,市政设施完备,城区形象明显改善,多次蝉联全市“城乡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城市管理

       西工区始终坚持“建管并重”原则,以“五城联创”活 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成立全市首家城建监察综合执法大队,大力倡导“阳光执法”和人性化执法,有效提升了城管队伍的执法效率和文明水平;加快环卫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全市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环卫清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连续多年荣获省、市“环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不断加强对王府井、百货楼、火车站等商业繁华地段和窗口”地区的综合整治力度,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精细化、长效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绿色社区和安静居住小区,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全区766个住宅小区实现了物业全覆盖,社区居民享受物业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民族

2019年全区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7.67万人,比上年增加0.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95.06%,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人口出生率为10.05‰,死亡率5.97‰,人口自然增长率4.08‰。2019年末,全区法人单位数达到10056个,从业人员总计202133人。其中第一产业法人单位45个,从业人员251人;第二产业法人单位1324个,从业人员51654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8687个,从业人员150228人。[8]

政治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区长 史千灵
副区长 王改红、何鹏、袁峥、杨利伟、王建伟、邢彦涛、史志明[7]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区长 史千灵
副区长 王改红、何鹏、袁峥、杨利伟、王建伟、邢彦涛、史志明[7]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李文波
副主任 海孝斌、谢伟敏、王松南、张仰[7]

经济概况

职务 姓名
主任 李文波
副主任 海孝斌、谢伟敏、王松南、张仰[7]

综述

职务 姓名
主席 柴幻
副主席 李丰、唐浩旻、李勇、张小景[7]

第一产业

职务 姓名
主席 柴幻
副主席 李丰、唐浩旻、李勇、张小景[7]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到305782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0万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814074万元,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2240848万元,同比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1:26.6:73.3,第三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8]

社会事业

2019年,西工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创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农业复合的产业模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190万元,同比增长2.7%。

2019年,全区耕地面积1016公顷,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75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4公顷,总产量3133吨;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积416公顷,总产量1506吨;秋收粮食播种面积348公顷,总产量1627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3公顷,总产量为79吨。蔬菜类播种面积85公顷,总产量为1847吨。瓜果类播种面积7公顷,总产量为81吨。年末果园面积201公顷,水果总产量为1647吨。

2019年,除肉类总产量较大下滑外,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畜禽存栏数量均较上年较大增长。[8]

交通运输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7412万元,同比增长10.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4797万元,同比增长24.5%;重工业增加值122615万元,同比增长6.4%。从所有制性质看,公有制企业增加值45218万元,同比增长-24.8%;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122193万元,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99864万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17936万元,利税总额29359万元。

2019年,全区累计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6669万元,同比增长15.6%。房屋施工面积53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3%;房屋竣工面积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8]

科技教育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6个,竣工项目2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5094万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第二产业投资64861万元,同比下降68.1%;第三产业投资1360233万元,同比增长32.5%,占全区投资的比重达到95.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36618万元,同比下降6.4%。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68903万元,同比下降12.6%;总施工面积97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其中:房地产施工面积96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5%。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19年,全区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6969万元,同比增长9.7%,其中批发零售业3859448万元,同比增长10.0%;住宿餐饮业367521万元,同比增长6.9%。全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7514万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5%;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达到63978万元,同比增长16.1%。

2019年,全区实际引进外资25800万美元,超年度目标3.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3.7%。引进省外境内资金496000万元,超年度目标3.3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53%。引进省内资金215000万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个,概算总投资109亿元,其中十亿元以上项目4个,开工项目16个,签约项目开工率达88.9%。全年全区外贸企业进出口累计182838 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额171738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

财政

2019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233万元,同比增长8.2%。全区税收收入完成108712万元,同比增长12.7%,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60.0%,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6816万元,同比增长17.0%;企业所得税12035万元,同比增长25.2%;个人所得税5013万元,同比下降21.3%;房产税9797万元,同比下降8.9%。

2019年,全区财政支出合计265923万元,较上年增长21.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6326万元,同比增长17.8%;基金支出59597万元,同比增长37.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八项支出合计193592万元,同比增长20.0%。[8]

文卫体育

旅游事业

2019年,全年实现区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2773万元,同比增长6.4%,总量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0%。[8]

环境资源

2019年末,全区共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44份,同比增长13.4%;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91亿元,同比增长10.1%。2019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5家;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备案120家。

2019年全区共有公办学校26所,在编教师1459人,在校学生21875人。其中,初中2所,专任教师56人,在校生523人;小学23所,专任教师944人,在校生21325人;特殊教育学校 1 所,教师15名,学生45人。民办学校4所,教师444人,在校生2338人;备案注册幼儿园51所,在职教师1676人,在园幼儿12066人。[8]

民生保障

2019年全区现有区文化馆1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9个。市级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公共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5个,城市书房15个。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2个。“双节”期间,组织“文化下乡”巡演等各类不同主题文化活动30余场次。圆满完成“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西工区会场演出活动和“唱响红山”、“魅力红山”文艺汇演周演出活动。圆满完成西工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文艺庆典暨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2019年“文化惠民进基层”启动仪式。举办丰富多彩的公益性广场文化活动70余场次、书画展览4场,参与群众10余万人次。开展公益电影放映582场次,完成全年任务。开展基层文化专干、文艺骨干培训达30场次,参与人数达600余人次。组织编排优秀文艺节目,深入辖区文化主阵地开展40场“文化惠民进基层”专题文艺演出。依托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各类非遗传习活动20场,参与人数600人次。区图书馆及下辖城市书房组织开展多个品牌的读者活动400余场次,参与读者达到1.4万余人次。

2019年末,全辖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9家,二级以上医院8家,一级医院11家,厂矿卫生室20家,门诊部、个体诊所111家;乡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57家。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7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59人,注册护士3177人,药师(士)300人,技师(士)358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15人。年末全区实有床位4864张。

2019年全区共有各类公共体育设施211 处,其中乡镇体育健身工程2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5处,多功能运动场1个,社区体育健身路径170 处。2019年,全区新增体育场地21个,面积3300平方米。全年申建市级健身路径12套,申建省级健身路径3套,申建公园绿地健身路径3套,建成体育笼式多功能场地1处。全区现有各类体育俱乐部34家、协会7家;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10 人,形成了组织完善、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区级体育竞赛活动29次;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活动4项,分别获得“世达杯”七省老年门球赛冠军,市“体彩杯”武术大赛团体第2名、集体项目组合拳第1名,武韵中原“体彩杯”河南省第三届传统武术大赛(洛阳赛区)集体项目一、二等奖,2019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河南区预赛)A组团体一等奖。组织参加洛阳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10个项目比赛(市规定七项),承办了洛阳市农民篮球赛。[8]

地方特产

西工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王城公园,天子驾六、洛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其中,红山乡樱桃沟农业生态园等近郊生态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日益提升,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的都市旅游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商气,西工区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吃、住、行、娱、购、游”多种旅游要素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近年来,西工区紧紧围绕全市“旅游强市”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面向旅游群体的区域性核心商圈”,进一步加大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力度。截至目前,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演出场所、主题广场、工艺礼品、音乐茶餐吧、商务会馆以及旅行社团、星级宾馆、定点餐饮等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经营单位达2000余家,名列全市前茅。2007年西工区被市政府授予“旅游工作先进县区”荣誉称号。

新乡市西工区

2019年,全区从事环境卫生人员1887人。对77座公厕设施进行了全面检修,新建公厕7座,改扩建公厕8座,更新公厕导向牌88个;改建垃圾中转站2座,更换、刷新各类垃圾收集车辆400余辆,更换、维修破损果皮箱共计856个,清理生活垃圾14.8万余吨、无主垃圾和建筑垃圾200余吨。投资954余万元建成6个小游园,总面积36400平方米。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单位、园林小区活动,申报省级园林小区2个。新建、改建成停车场20个,约3700个停车位。

2019年全区积极做好48条区管道路和69条背街小巷管护工作,完成2条断头路打通、9条背街小巷改造、5个海绵化小区改造、64.67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等。积极推进河渠综合治理工作,完成中州渠沿线27个小区雨污水分流改造和7个排污口治理,建设亲水步道2000余米,绿化3000余平方米,整理护坡5200平方米;启动金水河综合治理工作,种植大型乔木2000余棵、花灌木3万余株、小花木20万株;完成涧河12个排污口截污治污,建成步道1.1公里、观景平台2处。[8]

动漫人才培训

2019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43元,较上年增加3230元,同比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9元,同比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7元,同比增长10.0%。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883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292元,同比增长2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31元,同比增长3.9%。

2019年,全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48122人,享受待遇人数4551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203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296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2077人,累计支出1044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2087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2287人,享受待遇人数790人,累计支出994万元。[8]

词条图册

      银杏:银杏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贵的子遗植物,是中华民族的 国宝,融药用、食用、材用、绿化、观赏于一体,长寿长效,独具特色,确属植物宝库中的珍品,发展银杏不仅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大业,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