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铜梁)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曾祖郭和熙,父亲郭朗溪。
郭汝瑰原名汝桂,因为生于农历八月初九恰是清朝考举人入场应试的日子,仍然醉心于“蟾宫折桂”的父亲,就给长子取名“汝桂”。
郭朗溪好议论时政,经常抨击北洋军阀政治腐败,郭汝瑰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
受科学救国思想影响
郭汝瑰1919年,郭汝瑰即随父亲前往成都,进入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和成都联合中学读书。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各种社会思潮汹涌澎湃,郭汝瑰受到教师胡子霖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朦胧的好感。
1924年,郭作为联合中学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反对校长张铮推行封建教育的学潮,并结识了一些进步同学。
1925年底,郭汝瑰从成都联合中学高中结业。
此后郭汝瑰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从此,他就开始了职业军人的生涯。
返回四川加入中共
在郭汝瑰即将于黄埔军校毕业之际,时任北伐军总司令兼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南京拥兵自重,与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呈对立状态。
1927年4月14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尚未在武汉传开。
黄埔军校实际主持校务的吴玉章,通知郭汝瑰和傅秉勋两人提前毕业,并立即返回四川。
但是不久,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就与南京的蒋介石合流反共。
郭汝瑰从此便与吴玉章失去联系,只好留在尚能容共的郭汝栋部。
1928年5月,郭汝瑰由少校团副、共产党支部负责人袁镜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追求的愿望。
遣赴日本学校学习
青年郭汝瑰郭汝瑰在川军中滞留三年,发现堂兄郭汝栋日趋反动。
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调郭汝栋部到湖北驻防,以稳定其后方。
蒋介石为加强对二十军的控制,命令郭汝栋彻底“清共”,并派亲蒋的黄埔生来主持其事。
郭汝瑰和傅秉勋于1930年11月到达日本,经过半年的语言学习,于1931年4月考进日本士官学校。
抗战中受陈诚青睐
郭汝瑰等一批从日本士官学校退学的学生,于1931年底回到上海,即推选出郭汝瑰等四名代表,去南京训练总监部,要求报考中国陆军大学,继续深造。
郭汝瑰入陆军大学不久,即因成绩优异、见解独到,受到杨杰的器重。他在陆大学习三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因不愿到军队任职成为反共的帮凶,被杨杰推荐进入陆大研究院继续深造,并担任战史学教官。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不得不顺应民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
郭汝瑰见为国效力的时机已到,经陆大同学推荐,到陈诚所属的第14师任参谋长,并到蒋介石筹划过对日作战的“庐山军官集训团”受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进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汝瑰所在的第14师,奉命参加华北的抗战。中途因日军进攻上海,又奉命回师参加淞沪会战。
在抗日战争中,郭汝瑰从陆军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官,逐渐进入国民党政权的上层。 继受到陈诚的赏识,得以担任暂5师师长以后他又因在长沙会战中善于指挥,受到薛岳的器重,要他兼任九战区军官训练团校官大队的大队长。旋又被兼任副院长的陈诚,调到培养“全能将校”的国防研究院任研究委员;并被自任团长的蒋介石,任命为“中央训练团”副大队长,成为蒋介石心目中的“军界精英”。
目睹国民党的腐败
进入国民党上层的郭汝瑰,有机会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直接接触,其中仅在“中央训练团”,就听了蒋介石的30多次讲话,并受到蒋介石和许多高官的宴请。目睹身受,他愈来愈对国民党的腐败黑暗感到不满。
淮海战役前夕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前夕,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寻机与共军决战。并责成郭汝瑰制定作战方案,送蒋介石审批。
率领七十二军起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蒋介石的几百万精锐部队已丧失殆尽。郭汝瑰担心蒋介石将作战失败归咎他人,决定主动引咎辞职,并要求任廉儒转告中共中央,同意他从此离开黑暗的蒋家王朝,到解放区去。
后半生的政治磨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分为四个行政区,郭汝瑰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交通厅长。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南京军事学院,来电征询郭汝瑰是否愿意前去任教。他欣然辞去川南交通厅长的职务,于1950年3月到南京军事学院报到。
1970年,南京军事学院撤销建制,年过花甲的郭汝瑰回到四川巴县和重庆北碚定居。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80年4月,郭汝瑰直接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信,申述自己的全部历史,反映多年的入党要求,不久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警备区党委接到了中组部的通知:“准许郭汝瑰入党”,郭汝瑰才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宿愿。
1981年,成都军区党委又根据郭汝瑰的优异表现,将他评为全军区的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