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孟模,字宏远,1904年生于河南杞县。教育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
“五四运动”前后,少年时代的杜孟模在杞县进步知识分子孟墅垣开设的私塾中读书,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1923年在开封二中学习期间,杜孟模和同学吴芝圃等人在杞县发起成立了两个组织:一是“风俗改良社”,试图从社会风俗方面革除旧礼教,达到改革的目的;一是“读书会”,组织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进步书籍。1924年夏,杜孟模等将“读书会”改为“社会科学研究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积极开展民主、爱国、反帝的群众运动。[2]
1925年,杜孟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在北大期间,他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当天,杜孟模组织同学去天安门参加国民示威大会和游行,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和段祺瑞政府的卖国罪行,被前来镇压的军警打伤,他腿上的一处伤疤就是那时留下的。1927年下半年,白色恐怖严峻时刻,出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负责人。[2]
1928年夏至1929年春,他再次担任中共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1931年北大毕业后,杜孟模长期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杜孟模在开封高中任教,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开封高中教师声援北京大学学生会,声援“一二·九运动”。他在进步学生中组织了党的外围团体“社会科学读书社”,宣传革命真理和党的抗日主张。后来在他的鼓动下,一批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2]
解放战争期间,他与河大进步师生一起参加了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革命群众运动。他指导学生创办《钢铁》杂志,并发表化名文章介绍解放区的情况,在师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根据党的要求,与河大教授王毅斋、李俊甫、段再培等共同组织成立了河南省民盟地下支部。[2]
河南省开封高中图书馆内杜孟模先生纪念雕像
解放后,杜孟模历任开封高中校长、河南师专副校长、河南大学教授、开封市副市长、河南省数学学会理事长、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副院长、郑州大学教授。1959年当选为民盟河南省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1964年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根据党组织安排,杜孟模的工作虽有多次变动,但他一直没有离开教育事业和统战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育思想很明确,就是注重“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人品和道德,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道路。杜孟模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工作近20年,教学成果显著。他不仅书教得好,而且为人正直谦虚,人品高尚,经常帮助、接济清贫的学生,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其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少是知名教授和党的高级干部。[2]
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杜孟模于1974年9月16日含冤辞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