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绶琯(5)1923年1月15日,王绶琯出生于福建福州。
1936年,王绶琯13岁时考入重庆马尾海军学校就读,刚开始学航海,后转造船[2]。
1943年,王绶琯从重庆马尾海军学校(海军不设学位)毕业,毕业后在工厂见习一年。
1945年,王绶琯赴英国留学,进修造船。
1946年,王绶琯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造船班(不设学位)深造(至1949年)。
1950年,王绶琯改攻天文,并被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进行研究工作。
1953年,王绶琯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北京天文台。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
1980年,王绶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3]
1981年,王绶琯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至1993年)。
1994年,王绶琯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至1996年)。
1998年,王绶琯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院士。同年7月,王绶琯致函几十位院士和专家,提出建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4]。
1999年6月,王绶琯等61位院士和知名专家于联合发出《关于开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的倡议》。同年6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四中举行。
1955年,王绶琯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在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引进的光电中星仪及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还为尔后中国发展的光电等高仪起了先导作用[2]。
1958年,王绶琯在参加日食观测后受命创建了北京天文台的射电天文研究,1959年在北京主持创办了全国性的射电天文训练班,负责首次研制成中国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制定了在北京创建射电天文科学研究的方案与分阶段发展的技术步骤和射电天文研究目标。
1966年以来,王绶琯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
1984年,王绶琯等完成了密云米波综合孔径的建设,其功能及学术贡献在国际同类开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启用以来编制了米波射电源表,并开展了一系列宇宙射电研究。
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3]。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8.12 | 《科学名家讲座》 | 王绶管主编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2016.11 | 《科学家讲座》 | 王绶管主编 | 沈阳:沈阳出版社 |
2014.01 | 《十万个为什么 天文 第6版》 | 王绶琯,方成主编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 陈久金著;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教学生做科普 校园科普活动资源》 | 王绶管,张冬梅,李伟编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 吴守贤、全和钧著;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与应用》 | 庄威凤著;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 | 陈晓中;张淑莉;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 | 杜升云;崔振华;苗永宽;肖耐园;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01 | 《等离激元坍塌动力学 宇宙小尺度过程 第2版》 | 王绶琯主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0.07 | 《教学生做科普》 | 王绶管等著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9.07 | 《春雨润物 续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10周年特辑》 | 王绶琯,季延寿主编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06.04 | 《塔里窥天 王绶管院士诗文自选集》 | 王绶管著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3.06 |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天文学 空间科学》 | 王绶管,刘振兴主编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1999.10 | 《X射线天体物理学》 | 王绶管,周又元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09 | 《问天絮语 从托勒密的行星跑道到哈勃的宇宙膨胀》 | 王绶管著 |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99.08 | 《世纪之交话天文》 | 王绶管著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1999.01 | 《探索天空的奥秘 著名科学家谈天文学》 | 王绶管主编;赵世英著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8.02 | 《射电天文方法》 | 王绶琯,吴盛殷,崔振兴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2 | 《中国天文学在前进》 | 王绶管著 |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1973.05 | 《太阳射电福射理论》 | V.V.日列兹尼亚科夫,王绶管,郭成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8.06 | 《无线电天文学》 | И.с.什克洛夫斯基著;王绶琯,等译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57.02 | 《地球与月亮》 | 王绶管著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8.12 | 《科学名家讲座》 | 王绶管主编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2016.11 | 《科学家讲座》 | 王绶管主编 | 沈阳:沈阳出版社 |
2014.01 | 《十万个为什么 天文 第6版》 | 王绶琯,方成主编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 陈久金著;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教学生做科普 校园科普活动资源》 | 王绶管,张冬梅,李伟编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 吴守贤、全和钧著;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与应用》 | 庄威凤著;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 | 陈晓中;张淑莉;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 | 杜升云;崔振华;苗永宽;肖耐园;王绶管,叶叔华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01 | 《等离激元坍塌动力学 宇宙小尺度过程 第2版》 | 王绶琯主编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0.07 | 《教学生做科普》 | 王绶管等著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9.07 | 《春雨润物 续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10周年特辑》 | 王绶琯,季延寿主编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06.04 | 《塔里窥天 王绶管院士诗文自选集》 | 王绶管著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3.06 |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天文学 空间科学》 | 王绶管,刘振兴主编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1999.10 | 《X射线天体物理学》 | 王绶管,周又元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09 | 《问天絮语 从托勒密的行星跑道到哈勃的宇宙膨胀》 | 王绶管著 |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99.08 | 《世纪之交话天文》 | 王绶管著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1999.01 | 《探索天空的奥秘 著名科学家谈天文学》 | 王绶管主编;赵世英著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8.02 | 《射电天文方法》 | 王绶琯,吴盛殷,崔振兴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2 | 《中国天文学在前进》 | 王绶管著 |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1973.05 | 《太阳射电福射理论》 | V.V.日列兹尼亚科夫,王绶管,郭成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8.06 | 《无线电天文学》 | И.с.什克洛夫斯基著;王绶琯,等译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57.02 | 《地球与月亮》 | 王绶管著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王绶琯认为:“‘全民科学素质’和‘精英科学素质’好比塔基和塔顶,构成了国家综合科学实力的金字塔,二者在战略上互相关联。与之类似,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也应循着‘铺设塔基’和‘攀登塔顶’这两个层次的思路来开展。”
王绶琯通过探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才规律,他发现,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由年轻科学家做出的。这些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突破时的年龄多集中在二十几岁。基于此,王绶琯于1999年联名钱学森、周光召等60多名院士专家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旨在通过科学家和青少年“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走上通往科学殿堂之路,早发现和重点培养展露才华的“科学苗子”[5]。
王绶琯早在主持北京天文台工作时,就多次在中学、科技馆、天文馆讲演、座谈;每年坚持参加或出力协助青少年天文夏令营;编著了一系列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读物。退出第一线科研工作之后,他以主要精力投入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王绶琯从高中科普做起,到初中,再到各级党政干部,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普教育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按科普的层次顺序可表达为:全民科普、科技精英层次的科普和管理决策层次的科普。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3] |
199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 |
1996年 | 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
1998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2021年11月 |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 |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3] |
199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 |
1996年 | 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
1998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2021年11月 |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8年—199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5年—1989年 | 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二届理事长[6] |
1989年— | 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三——二十届名誉理事长[6] |
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8年—199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5年—1989年 | 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二届理事长[6] |
1989年— | 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三——二十届名誉理事长[6] |
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 |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3]。(中国科学院评)
60年来王绶琯先生对中国天文,特别是射电天文做出的卓越贡献,王先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高瞻远瞩,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7]。(2012年10月15日王绶琯90岁华诞在典礼中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致欢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