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这里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惠安置县时,设崇武乡守节里,续置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动在朝鲜和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崇武所城志》载:城“四方设门,各置楼于上”,“东、西、北三面月城,南无月城,门外照墙为屏蔽”,城门及门楼至今保存完好。又载:“东城厚设敌台一座,防贼舟随潮内讧,便于观察”,后于1574年(明万历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卜建四座,名曰虚台,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铳,台内可容数十人”,这些敌台距城门约50~100米左右,现均完好。环城还有窝铺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崇武城历代几经增筑维修。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城增高4尺,加筑东西门月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置四门楼,添砌跑马道,新建弓兵窝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因战乱而肆行迁界,城摧屋毁,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复界修治;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重加整修。此后,因失去军事上的作用,而长期废弃,部分城墙失修坍塌。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和管理。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841年大修后,至20世纪80年代古城已失修14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至1987年间,由国家分三期拨款对古城进行了全面重修,始自北门至南城角,次至水关门北,终及北城门,至1987年9月间全部竣工。断者续,颓者葺,使古城恢复了昔日海上雄关胜概,成为中国军事建筑学研究的一份珍贵资料,同时也成为崇武旅游景区的核心。
地理位置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区的正东方,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崇武古城有三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头,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浑的崇武古城,巧夺天工的石雕技艺,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观,风情独俏的惠东妇女,古朴奇特的民间习俗,以及遍布半岛熠熠生辉的精美建筑和异彩纷呈的宏博文艺奇葩,展示了这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优秀旅游景区,被福建省财政厅、旅游局列为福建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点命名为“崇武听涛”。[1]
古城的门
城内有四个城门,南北门相距约500多米,东西门相距约300多米。
古城的墙
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四面设城门。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有窝铺、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沟,
对于崇武来说,石头就是小城的灵魂。踏着石砌的台阶,缓缓地走上城墙。跑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着干净的绿。斑驳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典籍,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1]
古民的居
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
一条条小巷藏于一座座民居之间。走在狭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门终日敞着,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院子里的妇女坐在装满带壳海蛎的大桶旁,熟练地撬开蚝壳,不一会儿,脚边的蚝壳已堆成小山。[1]
古迹的群
古城内外的3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其占地面积多在数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庙宇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是崇武古城这座抗击外夷历史丰碑的一篇篇生动诗章,深烙着千百年间崇武人民奋斗前进艰辛创业的脚印,同时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复杂多元的宗教信仰观念。如宋建的诚应庙,明时改为城隍庙;明建的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庙、崇山宫、崇报祠、云峰庵、恒淡庵,以及清建的东岳庙等等,
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继光所书,妈祖宫后的“马蹄石”传为1651年(清顺治八年)郑成功驻此抗清时遗留。城外3公里处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龙喉晓烟”有惠安第一胜景的美誉,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狮石晚照”的狮石台曾经是戚继光操练水兵的指挥台,还有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惠女民俗
崇武古城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她们头戴黄斗笠,披着白底小碎花头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蓝色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腰间佩有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古城墙南侧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全园长约1200米,幅面宽度60-200米,占地面积约9公顷,地形起伏有序,园里石径纵横,绿茵片片,设有25个景区,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或小巧玲珑,或巨伟壮观,与古城、大海浑然一体,独具匠心。其中最为突出的景区有:巨型“双龙抢珠”石壁堵及高浮雕蟠龙石柱、高10.8米的戚继光雕像、妈祖艺术展区、惠女雕像广场、石雕动物园、狮子林、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人物雕像、聊斋志异区、华夏诸神展示区、十二生肖园、二十四孝园、八仙区、观音坡景区、石雕艺术珍品馆、崇武石雕艺术重要工程展馆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集中展示了“中国石雕之乡”石雕技艺的新成就。
古城南门外的半月湾有全国最大的岩雕艺术作品——“大地艺术”,也称“鱼龙窟”岩雕,是由著名画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费数年心血创作而成的,
崇武海岸
崇武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连接着“南方北戴河”——半月湾、“西沙银蛇”——西沙湾、“八闽第一金滩”——青山湾等顶级度假胜地。区内长达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线上,12个沙湾处处沙质细腻、妩媚绮丽,4大岩群迭峰垒石、磊落万状。“中国·崇武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就矗立在古城东南角。崇武城西港湾新建码头,台轮往来停靠;城南“海门深处”、水岩峭立、惊涛拍岸;城东“半月沉沙”,雪白沙滩,苍翠林带,是天然海滨浴场,疗养胜地。
据记载:“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楼海市,如楼阁人马,千形万状,仿佛烟云之中,久之乃散”,这与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同为一种折射的自然现象。只因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更加引起人们的神往。[1]
中国古城众多,城址多选择在平原地带,是为保护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建。崇武城却选址于滨海险要之处。它耸立在小兜寨江湾东侧,负山控海,南临大海,东有乍山、赤山、高雷山;北有丰山、旗山;城中有莲花峰;城墙架于江口山、庵山等四个小山丘之上,依地形蜿蜒起伏,宛如一朵莲花。城址的选择,既符合“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原则,也为住城军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明代以来不少来崇武的官宦文士都情不自禁地题联赋诗加以赞美。如明嘉靖年间吏部郎李恺为西门楼题联:“举酒邑南溟谁将鸣琴歌舜日;登台瞻北斗我当缙笏拜尧天”。明末司空何乔远为东门楼题联:“玄岳借名山胜镇边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辉明望县锦田溪”。崇武所城一修建就很特殊地按县城的规格把宋代建的诚应庙改为城隍庙祀显佑伯,同时兴建了东岳庙。由此可见,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加强防务建设时,是把崇武城作为重点工程另眼看待的。《明史·兵志》也载:“惠安东偏,穷海而止,其镇崇武。国初以其为岛夷出没之路,设千户所,置官屯戍,以御外护内,虑至远也”。
崇武古城(3)崇武半岛在中国古代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居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东临台湾海峡,是从海路进入泉州的“界首”,近海处遍布岛屿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捍海疆而控东溟”,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有崇尚武备的光荣传统。崇武所城建城之前,这里经历元末兵乱,只剩下10户人家。建城后,即抽漳州十县壮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从安徽等省调来千户、百户、镇抚等十几名官员,这些人不少随带家眷,入籍定居,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书记载,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1567年(明隆庆元年),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指挥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宫”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著名诗、书、画名家黄克晦所书。黄克晦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1569年(隆庆三年),倭患平定,黄克晦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
此外,崇武古城还是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的据点;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她还目睹了1965年周恩来总理参与指挥的崇武以东海战,击沉、击伤国民党海军“临淮”号、“山海”号舰。在南城门外照墙上及偏东城壁上,还存有日寇炮击损坏的残迹,楷书横写的“炮击处”记述着1938年5月17日日舰炮轰崇武之事。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而古城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1987年中秋节举行的“崇武古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此后,崇武古城成了摄影爱好者和影视媒体频繁光顾的地方。
古城美食
崇武鱼卷
崇武鱼卷是闽南一带的一道名菜,也是泉州的十大名小吃之一。以海为生的人,顶风钻浪,时时冒着生命危险,人们最看重的是平安顺利、圆满团聚。由此,在崇武出现了一种含有祝愿美好圆满之意的菜肴——鱼卷。早年在崇武地区,除了婚喜宴席头道菜要上鱼卷,逢年过节或家庭便宴也必上这道菜,因此很多家庭主妇会做鱼卷。
鱼卷是由马鲛鱼肉打成泥,配以地瓜粉,鸡蛋清,猪肉泥,荸荠丁,青葱等原料,制成长条状。口感与鱼丸类似,却更为劲道且脆,弹牙。切段后可煎、可炒、可煮汤,“鱼”香绵长。熟鱼卷可保存几天至十几天,冬季可更长,如果放进冰箱或真空包装,保鲜期可达几个月。鱼卷食用时,可切成小段在清汤熬沌,也可切薄片油炸或与蔬菜一起炒。还有一种不做成鱼卷而做成小颗粒在滚开的水中泡熟,称为鱼丸或鱼羹。
泉州卤面
泉州卤面,并非是用卤水制做而成的,而是用大骨汤配以香菇、虾肉、猪肉、鱿鱼、海蛎、豆芽、胡萝卜、沙茶酱、韭菜等配制而成的“卤汤”。卤面,所选的是含碱较多的生面,一定要Q,否则煮出来的面很容易断掉。煮好一碗好吃的卤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碗好吃的泉州卤面的精华也就在卤汁里,这样面条才能吸收卤汁的鲜味才好吃。
活梭子蟹
崇武海域盛产梭子蟹,年产量达万担以上。梭子蟹肉多,脂膏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宴请宾客的佳肴。活梭子蟹经过“冷眠”处理后,即处于冬眠状态,然后被装上盛满锯屑或甘蔗渣的纸箱里,进行运输,成活率可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好的梭子蟹背部呈青色且坚硬,腹部饱满厚重。蟹小腿部坚硬,很难捏动的最肥满。好梭子蟹的腹脐一般呈浅红色,红色越多且肚脐结实的蟹越肥满。蟹盖两边的尖上有黄红色的东西越多证明它的膏黄就越多,这只能鉴别母蟹。
景区门票
成人票45元,儿童票23元,学生凭学生证23元。晨练时间(7:00前)、夜游时间(19:00后)均不收门票,可免费进入景区。
古城住宿
古城周边旅馆较多,星级酒店有:西沙湾假日酒店(五星级)、崇武大酒店(四星级)、海峡酒店(三星级)、海天大酒店(三星级)、新航海大酒店(三星级)、航海酒店(二星级)等。住宿费用由几十元至300多元不等,经济型的一般一百元上下,星级酒店一般为二三百元。附近也有一些家庭旅馆,价格相对便宜。
交通路线
游客可先乘车到泉州客运中心站或惠安车站,那里有直达崇武的班车,购票的时候可选择走沿海大通道的那班车(沿途可以看到海景),票价13元,约一小时可到。也可搭乘飞机到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或晋江机场,抵达厦门后可搭的士到松柏长途汽车站,约30元,再乘坐从厦门到崇武的班车,票价为40元,车程约2小时20分钟。到达崇武车站后,沿着前进方向继续前行到头,右拐就可看到上书“崇武古城”的牌坊,
自驾游走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的,在惠安南互通口下高速,沿国道324线往惠安方向行驶至与惠崇公路(县道308线)的十字交叉路口,右转(东转),沿惠崇公路前行约23公里可抵景区;走福厦高速公路的,在黄塘互通口下高速,沿惠崇公路前行约32公里可抵景区。从泉州市区自驾游也可从东海经由后渚大桥,沿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线)前行,可抵景区。
2016年11月17日,福建省旅游局通报了全省A级景区整治检查情况,共有19家A级景区被通报批评或撤销星级、降级。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4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