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图片)线狮九狮图永康及周边市县的民众以村为单位组成“罗汉班”,按排定的日期到方岩表演,高潮时,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罗汉”队伍上方岩拜胡公,各村各显绝技,异彩纷呈,蔚为壮观。有的打拳舞棍,演练十八般武艺;有的吹拉弹唱,载歌载舞。表演项目有十八蝴蝶、九狮图、十字莲花、哑胡疯、三十六计、九串珠、腰鼓等等。这是相沿成习的民俗娱乐健身活动,是农民自己的盛大节日。其中不少优秀传统节目如十八蝴蝶、九狮图已走出方岩,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的传统艺术瑰宝。
“九狮图”是永康市传统舞蹈狮子舞中的一种,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等艺术特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与深远的艺术影响。因此,对“九狮图”的传承与发展,便具有继承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3图片)线狮九狮图永康老古话有云:“看过派溪灯,赛过嬉绍兴。”正月十四这一天,永康方岩镇联合9个村,其中有派溪的花灯、先盘的九狮图、文楼村298桥板凳龙,浩浩荡荡,在后塘弄闹元宵。
石桥头村线狮九狮图百年闻名,饮誉中外,被誉为"东方一绝"九狮沟位于永康北部唐先石桥头村,沿永东二线距市区十八公里,景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光旖旎。
线狮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
线狮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线狮(2)永康“九狮图”“华夏一绝”全国民间艺术银奖等荣誉。 “九狮图”是永康市传统舞蹈狮子舞中的一种,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和地域性等艺术特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与深远的艺术影响。
“九狮图”表演时,9只狮子和1个彩球全由幕后的11名女子通过38条20多米长的纤绳"遥控指挥",其难度比木偶戏、皮影戏要高得多。通常在激越的鼓乐声中,狮王率先跳出,它上下扑腾,左右跳跃,衔住长杆上的彩球,欢舞一阵 ,再引带狮笼中的4只小狮子。小狮子在狮王的带动下,扭头摆身,跳脚抓痒。紧接着,笼顶上方又蹿出两只守门狮,7狮群嬉群舞。最精彩的是狮笼上方的一个彩球突然打开,窜出2只幼狮,慢慢爬近狮王,让狮王亲密抚爱。9狮群嬉群舞不但有条不紊,步调一致,而且扑腾、跳跃、抓痒等动作都活灵活现,传神入化,栩栩如生。每当人们啧啧称奇,看得如痴如醉之时,狮王开始呼风唤雨,吞云吐雾,狮笼顶正在戏珠的龙嘴吐出阵阵水珠,演出场地顿时甘霖普降,这取自“风调雨顺”的好兆头,更增加了其神奇色彩。 1999年,经过重新整修的“九狮图”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传送到美国斯科拉有线电视网播出,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艺术真正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霍童线狮线狮,又称抽狮,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俗杂技节目。
据历史记载,当地举办“二月二”灯会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陈姓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霍童线狮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蔑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并配有灯光。
霍童陈姓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线狮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各种不同姿态,仅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动作。霍童陈姓线狮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特点。
2006年,霍童陈姓线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不少的新闻人士都曾经目睹了线狮的风采图为《霍童陈姓线狮狮祖》,至今还完好的挂在陈氏祖宅二楼之上。
作为拥有道骨遗风的“别有洞天”的霍童镇,承载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是中华民族自唐宋以来南迁文化的一个见证。淳朴的乡镇民众,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呈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化小镇。而霍童线狮,就是古镇文化的一个缩影!
霍童线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