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目录导航

事件背景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五卅运动后暂处低潮的上海工人运动重新高涨起来。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北伐军进军上海,建立代表民意的新上海市民政府,1926年秋至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发动组织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事件经过

第一次武装起义发动于1926年10月23日,二千一百三十多工人参加武装起义,其中二千人没有武器,很快遭到失败。第二次武装起义发动于1927年2月22日,在赵世炎、汪寿华、李震瀛等领导下,三十六万工入举行总同盟罢工,而后转入武装起义。但是由于准备不足,工人战斗力较弱,结果在北洋军辰孙传芳的镇压和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的破坏下,遭到失败。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参加的中央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认真总结了前两次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对起义作了周密的准备。3月21日,上海八十万工人在周恩来等直接指挥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分七路向驻上海的直鲁联军展开进攻。这时已抵上海近郊龙华的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白崇禧依照蒋介石的密令,按兵不动,阴谋利用北洋军阀削弱工人力量。但上海工人阶级经过浴血奋战,21日晚就解放了虹口、浦东、吴淞、沪东、沪西等六个区,22日最后解放了闸北,上海的直鲁联军司令毕庶澄逃入了租界。同日召开第二次市民代表会议,产生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选举罗亦农、汪寿华等十九人为政府委员,建立了上海人民政权。

事件结果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强的战斗性、伟大的组织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再次将工人运动推向高潮。它在中国工人运动史和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