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军
首页
找产品
找企业
资讯
论坛
百科
问答
维修
服务
品牌
改装
首页
百科
发动机系统
周天军
周天军
中文名
周天军
出生地
山东龙口
学历
博士
出生日期
1969年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1996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气象学专业,博士
[5]
。
1991年9月-1994年7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现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学专业,硕士
[5]
。
1987年9月-1991年7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现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学士。
[5]
工作经历
2001年6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99年8月—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4年8月—1996年8月:中国气象局。
[5]
国际合作
2009年9月-12月,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循环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2009年1月—2月,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年5月—7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大气和气候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6年6月—8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1年10月—2002年1月,挪威南森环境与遥感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0年5月—2001年1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动力气象实验室,博士后研究。
[5]
学术任职
国际学术任职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AR6)主要作者,2018-2021年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委员,2017年—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平流层-对流层过程及其在气候中的作用”计划SPARC科学指导委员会SSG委员,2015年—
WCRP“气候与海洋—变率、可预报性和变化”国际计划(CLIVAR)/“全球能量和水交换”国际计划(GEWEX)联合季风委员会委员,2015年—
WCRP “全球能量和水交换”国际计划(GEWEX)资料与评估委员会GDAP委员,2011—2019年
WCRP "气候与海洋—变率、可预报性和变化“ (CLIVAR)国际计划“年代际变率和可预报性”工作组(DCVP)委员,2015年—
WCRP “气候与海洋—变率、可预报性和变化”(CLIVAR)亚澳季风委员会AAMP,2009-2012年任委员,2013-2014年任共同主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AR5)主要作者,2009-2013年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副主编,2016年—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Society(QJRMS)编委, 2014—2019年
韩国Asian-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编委,2011—2019年
美国气象学会Journal of ClimateAssociated Editor,2016—2019年
牛津研究科学百科全书气候科学卷(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limate Science)顾问委员会委员(Advisory Editor
),
2014年—
国际Belmont Forum 和 JPI联合气候研究基金,国际评审专家组(PoE)成员,2015-2016年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全球季风模拟比较计划”GMMIP,联合主席,2015-2021年
国内学术任职
中国气象局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FE秘书长,2014-2018年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国委员会(WCRP-CNC)委员,2014年—
全球能量和水交换国际计划GEWEX中国委员会(GEWEX-CNC)委员, 2014年—
“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IAMAS-CNC)委员,2007年—
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气候学委员会委员、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IIASA和贝尔蒙特论坛等国际组织咨询专家组”成员,2015年—
《气象学报》常务编委,2011年—
《大气科学》常务编委,2008年—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编委,2009年—
《高原气象》编委,2016年—
《气象科学》编委,2016年—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编委,2017年—
Science Bulletin 副主编, 2018年—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主编,2019年—。
[5]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
气候数值模拟
、
海气相互作用
和
季风
变化研究
[5]
主要学术贡献
针对东亚
夏季风
变化问题
,揭示了自然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成分变化的贡献和作用的物理机理,指出自然的内部变率是198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减弱的主导因素,人为气溶胶令季风环流减弱、温室气体令季风环流增强,并从动力和热力机理上提供机制解释;从海气相互作用的机理上证明了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全球季风变化的关联。在季风研究方向,有18篇论文SCI单篇引用率在100次以上,20余篇论文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AR5)引用。在国际上主持发起“全球季风模拟比较计划”(GMMIP),任共同主席,有来自14个国家的21个模拟中心参加,是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实施20年来第一次批准由中国学者主导发起的科学计划,推动了季风模拟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
针对全球大洋海温的变化原因及其气候影响问题
,提出了印度洋海温长期变化的两种机制,证明其年代际振荡来自太平洋年代际模态(PDV)的遥强迫作用,长期变暖趋势来自人为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并受人为气溶胶排放作用抑制。针对亚洲季风预估的不确定性问题,从大气热力响应和印太海温变化动力强迫的角度,诠释了造成季风环流和降水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原因。上述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Climate,GRL等期刊发表,关于海洋与季风预估不确定性的成果,被Nature Climate Change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以"Monsoon Uncertainties"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回答了国际气候学界关注的季风预估不确定性机制问题。
围绕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和预估问题,
系统开展季风区降水和极端事件的模拟归因和预估研究,发现《巴黎协定》所提出的1.5℃和2℃温升目标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与温升幅度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东亚季风区极端温度事件、非洲气候脆弱区破记录热浪事件等在1.5℃温升目标下的发生风险和2℃温升目标相比显著降低,成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mate,Earth's Future等期刊发表。
研究成果产生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
到2019年,论文被总引15000余次,其中SCI引用约12000余次,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H-index 59。2014-2018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8-2019连续入选Webof Science、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 Researcher)榜单
[6]
。
上一篇:张文敬
下一篇:乌兰花镇
收藏
相关百科
周天瑞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云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奎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爱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佑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一周天气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行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泽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想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周天功
2025-10-01 22:13:19
查看详情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