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于1974年11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发射,但由于火箭陀螺控制系统中的高度导线断裂,导致火箭飞行姿态失去控制,使得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失败。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行第二次发射,并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型号火箭共进行了4次发射,除第一次外,其余三次均圆满成功,如表所示:
序列 | 运载火箭 | 起飞时间 | 有效载荷 | 卫星轨道 | 发射地点 | 结果 |
---|---|---|---|---|---|---|
1 | 长征二号701403(Y3) | 1974年11月5日17时40分 | 国土普查卫星00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0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失败** |
2 | 长征二号甲701504(Y4)(长征二号丙***) | 1975年11月26日11时29分52秒 | 国土普查卫星01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1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成功 |
3 | 长征二号甲 Y5(长征二号丙) | 1976年12月7日12时38分 | 国土普查卫星02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2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成功 |
4 | 长征二号甲Y6(长征二号丙) | 1978年1月26日12时58分 | 国土普查卫星03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3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成功 |
备注:
1.*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即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起飞后6秒火箭控制系统俯仰速率陀螺中的高度导线因振动断裂,稳定系统未接到陀螺控制系统输出的信号,导致火箭飞行姿态失去控制,20秒安全自毁系统启动于空中自毁。[1]
3.***长征二号甲与长征二号丙近乎一致,一些列表会将长征二号甲标记为长征二号丙。[2]
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为原型先后研制出长征二号甲、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E、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形成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其中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飞船发射的唯一运载火箭,具有安全性高等特点,先后将我国十艘“神舟”载人飞船、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成功的送入太空预定轨道。[3]
序列 | 运载火箭 | 起飞时间 | 有效载荷 | 卫星轨道 | 发射地点 | 结果 |
---|---|---|---|---|---|---|
1 | 长征二号701403(Y3) | 1974年11月5日17时40分 | 国土普查卫星00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0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失败** |
2 | 长征二号甲701504(Y4)(长征二号丙***) | 1975年11月26日11时29分52秒 | 国土普查卫星01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1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成功 |
3 | 长征二号甲 Y5(长征二号丙) | 1976年12月7日12时38分 | 国土普查卫星02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2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成功 |
4 | 长征二号甲Y6(长征二号丙) | 1978年1月26日12时58分 | 国土普查卫星03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3星) | 近地轨道 | 第20训练基地第一试验部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 | 成功 |
全长 | 31.17米 |
直径 | 3.35米 |
起飞质量 | 190吨 |
起飞推力 | 2786千牛 |
氧化剂+推进剂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 2.0吨 |
资料来源: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4]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全长 | 31.17米 |
直径 | 3.35米 |
起飞质量 | 190吨 |
起飞推力 | 2786千牛 |
氧化剂+推进剂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 2.0吨 |
长征二号甲
长征二号长征二号甲运载火箭大体就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但准确指在1974年长征二号首发失败后,对长征二号使用的风暴一号火箭第二级的陀螺控制系统作了微小改进后的火箭型号。1975年首发成功后,又成功地发射两次。按照国际惯例,对火箭发动机做多么微小的改进都需要注册,改进后第二级的“YF-22/23”火箭发动机改称“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号也同时改作“CZ-2A”(长征二号甲)。这个型号又因与年后的长征二号丙(为提供国际运载服务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会用“长征二号”或“长征二号甲”来标示1974年11月5日的发射失败,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发射与后期的长二丙发射任务一并收录为“长征二号丙”的发射任务。[2]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CZ-2C)是一种两级常规液体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火箭全长43.72米,箭体与整流罩直径均为3.35米,起飞质量24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4.0吨。
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于1982年9月首次成功发射。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1999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优质液体运载火箭”称号。[5]
长征二号丙的改进型号有三种:CZ-2C/SD、CZ-2C/SM和CZ-2C/SMA。
长征二号丙/SD(CZ-2C/SD):1997年12月8日首次发射,是一种商业卫星发射器,即在长征二号丙的二级火箭上安装一个上面级的智能分配器,该型火箭连续7次成功发射铱星及其模拟星。
长征二号丙/SM(CZ-2C/SM):安装了改进版的固体上面级,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25吨。2003年首次发射。
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丙/SMA(CZ-2C/SMA):是一种三级常规液体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研制的三轴稳定固体上面级和双星适配器,于2008年首次发射,主要用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1吨。
1999年,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金牌火箭”的光荣称号。[6]
长征二号E长征二号E(CZ-2E)即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是在加长的长征二号丙(CZ-2C)周围捆绑四枚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的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LEO)有效载荷,配以合适的上面级,可进行中高轨道卫星的发射。
火箭全长49.686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46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5吨。
长征二号捆于1990年7月首次成功发射。长二捆火箭的研制成功,使我国首次突破了助推器捆绑技术、首次研制成功了推进剂利用系统和大型发射台等36项关键技术,为我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火箭已退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