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林鴞,中型猛禽。体长45一54厘米,体重452—842克。头部较圆,没有耳 簇羽,面盘显著,为灰白色,具细的黑褐色羽干纹。皱领也很显著。体羽大多为浅灰色或灰褐色,有暗褐色条纹,下体的条纹特别延长,而且只有纵纹,没有横斑。尾羽较长,稍呈圆形,具显著的横斑和白色端斑。虹膜暗褐色,嘴黄色,爪角褐色。
分布范围:见于 古北界及日本的 针叶林。主要是欧洲北部和东部、俄罗斯、蒙古北部、朝鲜和日本等地。 分布状况: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 内蒙古东北部、北京、辽宁、吉林、河南、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稀有留鸟。亚种nikolskii于中国东北的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coreensis 在吉林、辽宁的长白山区,可能在河北也有分布。
长尾林鴞栖息于 山地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特别是阔叶林和 针阔叶混交林较多见,偶尔
长尾林鸮
也出现于林缘 次生林和疏林地带。除 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大多栖息在密林深处,直立地站在靠近树干的水平粗枝上,由于体色与树的颜色很相似,因此虽然不算十分隐蔽,也很难被发现。有时白天也活动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树洞中躲避风雪,有时甚至敲击树干也不飞出。多活动于树林的中下层,只有在进行远距离飞行时才越过树冠之上。当追捕松鼠时则随松鼠的上下而起落,常边 飞边发出“呼呼”的 恫吓声。飞行时两翅煽动幅度较大,飞行轻快而无声响。多呈波浪式飞行。一般飞行距离不远,每次多在50一60米左右。除繁殖期常发出“ 蹦蹦一蹦蹦一”的短促而粗犷的叫声外,其他时候一般很少鸣叫。它的叫声略似 中杜鹃的声音,但较中杜鹃的声音长而响亮。主要以 田鼠、棕背鼠、 黑线姬鼠等为食,也吃昆虫、蛙、鸟、兔,以及 松鸡科的一些大型鸟类。
叫声:求偶叫声为深沉悠远的whoohoo,四秒钟后转为whoohoo owhoohoo。也发出一连串约八个音的 poo声,升调收尾。雌鸟叫声类似但较沙哑,也作似kuveh声如鹭。告警叫声khau khau似犬吠。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也在树根下的地面上或林中河岸的石崖上营巢。每窝产卵2一6枚。卵为白色。 孵卵由雌鸟承担,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7一28天。雏鸟为晚成性,大约经过30—35天才能飞翔。
CITES 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 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主要原因森林被砍伐,人口增多,是适宜的 栖息地逐渐减少,营巢地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