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山具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与此山有关系的名人有著名将领檀道济、著名文人苏舜钦、著名政治家杨一清等,并保留有一些历史遗迹。
檀道济,南朝宋将领。元嘉八年(431),檀道济率众北讨,所向披靡。他于历城全军而返,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他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立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刘义隆寝疾,屡经一危殆,其弟彭城王刘义康顾虑刘义隆宫车晏驾,檀道济不可复制,诬之谋反,于元嘉十三年(436)三月,忌而杀之。后人为纪念檀道济而修庙。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檀道济庙在檀山北麓。庙已不存。
苏舜钦,北宋诗人,苏舜钦罢职后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诗人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据《丹徒县志》记载,苏州长史苏舜钦墓在檀山下之石门邨。其墓的具体位置已无法查考
杨一清,明宰相,是明代有名的诗人,在镇期间,有诸多善举。他非常喜欢南郊的山清水秀,在黄鹤山构建了自己的别墅,名曰“鸿鹤山庄”。又在丁卯桥建有“石淙精舍”。古老的鹤林寺门前,有过十三株巨松,十分壮观,古人有诗句“松复山殿阴,花藏溪路迷”。有一次,他听说寺里和尚准备将巨松砍去换钱用,心里非常着急,马上找来寺里的和尚,自己出钱把巨松买了下来。后来这十三株巨松被称“太傅松”。
杨一清在明武宗皇帝临幸其家时,向武宗引见了焦山僧人妙福、名士茅深等当地的贤达之士。焦山建水晶庵时,他又效仿苏东坡留下了自己的玉带做镇山之宝。他还帮助校正了《正德镇江志》的前半部分,又亲自编写了后半部分。
杨一清在镇江文人的心目中也是很有分量的人物,路过回龙山的文人都不忘到他的墓上来祭扫一番。清初名人笪重光在其墓前吟道:“白日下林麓,回龙云自封。墓叫山鬼护,祀克郡侯供。石马嘶寒草,丰碑倚墓松。世家凋谢久,图画赌仪容。”镇江著名学者陈庆年还经常和一班文人去墓上怀古。到民国初时,杨一清墓的墓道开始被人侵占,当时陈庆年曾上书给江苏省长韩国均,请他出面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