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令希

钱令希

中文名 钱令希
信仰 共产主义
出生地 江苏省无锡市
代表作品 《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毕业院校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钱令希钱令希(15)民国五年(1916年)七月十六日,钱令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月,12岁的钱令希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跳过初中考入了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高中部。[1]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就读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九月,以土木科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毕业。同年10月,得中比庚款委员会的选拔,被保送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1]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获得“最优等工程师”学位。[2]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钱令希回国,在昆明被刚刚成立的叙昆铁路局录取为“试用”。[1]

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钱令希先后在川滇铁路公司、熊庆来为校长的云南大学和茅以升领导的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工作。[1]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一月,钱令希应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王国松教授之邀,到内迁遵义的这所大学任教。在那里,他受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学风的熏陶,写出了《悬索桥近似分析》一文。[1][2]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经当时内迁重庆的北平图书馆推荐,在美国《土木工程学报》发表他的另一篇《关于梁与拱的函数分布与感应》的论文。[1]

1950年,担任浙江大学土木系主任。[2]同年钱令希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余能理论》,开创了中国力学工作者对变分原理的研究。[3]

1952年1月,钱令希院士接受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博士“三顾茅庐”之邀,来大连工学院任教,历任科学研究部主任、数理力学系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大连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大连理工大学顾问。[2]

1954年,钱令希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工程顾问。[1]

1958年,钱令希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规划工作。[1]同年在钱令希的主持下,创建起工程力学系和工程力学研究所。

1959年,钱令希参加了中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规划会议。[3]在《大连工学院学报》和《中国科学》上连续发表文章,把拱坝壳体的扭转作用纳入拱冠梁法,增加的计算量不大,但得到的结果却进一步接近于实际,所以工程单位乐于采用。[3]

1965年,钱令希又和钟万勰一起在《力学学报》上发表了《论结构极限分析并建议一个一般变分原理》的论文,为塑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开创了一条新路子。[3]

197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规划座谈会上,他做了题为《结构力学中最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近代发展》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力学界和工程界的关注和响应。[3]

1980年和1981年,他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力学专业组组长,在大连和杭州亲自组织了两个全国性的计算力学会议,进行倡导。

1981年,钱令希率领代表团赴比利时和英国访问与讲学。[3]

1982年,钱令希又去美国考察、讲学;同年,他担任了国际著名的计算力学杂志《ComputerMethodsinApppliedmechanicsandEngineering》的编委。[3]同年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大会上,经过原理事长钱学森的推荐,大家一致选举他担任第二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1]

1983年8月,钱令希在大连主持了中美工程计算力学学术讨论会。[3]同年,他和钟万勰、程耿东、隋允康等发表《工程结构优化的序列二次规划》一文,找到一条切合结构优化设计实用的途径。[3]

1984年2月,为推动力学与工程结合,并反映中国计算力学的最新成果,钱令希亲自担任主编,创办了《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杂志。[3]

1985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第十一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钱令希应邀作大会讲演,介绍中国应用力学的现状和展望,受到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11月,他又应日本东京大学原校长、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向坊隆博士的邀请,到日本去作学术访问和交流。[3]

1987年,钱令希以弹塑性分析方法计算了隋朝工匠李春领导建造的赵州桥的受力状况。[4]

1990年5月,钱令希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力学与工程”的论文,他以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谈了力学的渊源和发展动力问题。[1]

1994年,钱令希为《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杂志创刊十周年撰文,题为《纵观结构力学》。[4]

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2009年4月20日10时零1分,钱令希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结合壳的稳定问题,为制订中国潜艇结构的强度计算规则,钱令希承担了锥柱结合壳在静水压力下的稳定分析的任务,他和他的助手们研究了这类壳体的有利和不利形式,并给出相应的理论和算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并被纳入国家设计规范。[1]他还承担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原油输出港—大连油港主体工程的设计任务,主持了海上百米大跨抛物线空腹桁架全焊接栈桥的设计和建造,后来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上世纪70年代优秀设计奖。

20世纪70年代钱令希致力于在中国创建“计算力学”学科;倡导研究最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承担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大连新港主体工程的设计任务,领导了海上栈桥的设计和建造,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70年代优秀设计奖。[5]

1980年,钱令希领导开发了“多单元、多工况、多约束的结构优化设计—DDDU系统”。[3]

悬索桥的近似分析

40年代中期,在云南边陲澜沧江上,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悬索桥刚刚落成。他蓄意研究这种桥型的力学性能。这种桥适用于大跨度的跨越。跨度一大,挠度就比较大,用当时的弹性小挠度理论计算就不够准确。钱令希经详细研究后发现了两点:一是非线性因素对悬索的水平拉力的数值大小固然有影响,但是对其在桥梁活载下的变化规律却是影响极小;二是非线性因素对加筋梁的影响可以用一个柔度系数来表征,而这个系数在给定的恒载与活载比例下是相对稳定的。这两个力学性质的发现大大地简化了非线性分析。他推演出了一套完全是显式的计算公式和供工程实用的曲线,使设计者使用计算尺便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一个设计方案的近似非线性分析。这项研究成果在194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报》上发表。

余能理论

余能理论1950年,钱令希在《中国科学》1、2期上发表了论文《余能理论》,这个理论本是德国学者Fr恩格赛(Engesser)于1889年提出来的。但是,很长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钱令希在论文中论证了余能理论,为非线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能量变分原理。文中还用以证明了直梁在纯弯曲情况下,一个平截面仍然为一平截面,不论材料是弹性的还是塑性的,这本是梁的工程理论中的一个假设,他用余能理论简明地给予了证明。这篇论文开创了中国力学工作者对变分原理的研究。以后,在中国出现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变分原理研究成果。它也有力地说明,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的有限元法研究在中国是有传统的。[1]

拱坝分析和支墩坝新坝型

1959年在《大连工学院学报》和《中国科学》上连续发表文章,把拱坝壳体的扭转作用纳入拱冠梁法,虽然增加的计算量不大,但得到的结果却更接近于实际,因此这一方法在工程中得到了应用。[3]同年出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规划会议后,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梯型坝坝型,这是一种介于传统的重力坝与大头支墩坝之间的坝型,可用于高坝建筑。[1]

结构极限分析与安定分析

20世纪60年代初,钱令希在《力学学报》和《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关于壳体承载能力的论文,从能量原理提供了一个方法。后来,他又和他的学生钟万勰一起发表了固体力学中极限分析的一个一般变分原理,它以假设的速度场和应力场彼此独立变分,以满足极限分析的全部方程,包括材料的塑性屈服条件。变分结果可以给出介乎上限与下限极限承载能力的近似解。它为塑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创出一条新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1]

80年代,钱令希和博士生把计算机技术、有限元方法和线性规划相结合,在《力学学报》上发表了一个便于工程实用的一般性方法—温度参数法,用以统一解决极限分析和安定分析问题。他们利用可变参数的温度场构造出一个虚的自平衡应力场,用来适应极限分析和安定分析的需要,效果很好,在美国1990年的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及管道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后来他和博士生又改进这个方法,用弹塑性弹簧和刚性单元来构造有限元模型,这样既可以简化计算工作,又可以提高应力分析的精度。这个方法可望有效地用于岩土力学中的极限分析问题。[1]

  • 学术论著

著有《静定结构学》(1952)、《超静定结构学》(1951)和《工程结构优化设计》(1983)。

人才培养

钱令希从事高等教育事业68年。他一贯倡导在教学中树立“启发式认真教”和“创造性自觉学”的学风,深得学生欢迎。他任名誉理事长的“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已奖励了600多位优秀的青年力学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力学学科的持续发展。他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昌、潘家铮、钟万勰、程耿东,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部长李刚教授。浙大时的老学生朱兆祥、文革”前的硕士生王前信和陈浩然,博士生李兴斯、王希诚、施浒立和刘英卫等。还有对于顾元宪等人的关怀和培养。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 ▪1998    获得了陈嘉庚技术科    (获奖)    
  • ▪1995    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奖)    
  • ▪1994    被评为辽宁省功勋教师[3]   (获奖)    
  • ▪1994    香港理工大学授予他“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奖[5]   (获奖)    
  • ▪1985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   (获奖)    
  • ▪1983    获得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    《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获奖)    
  • ▪1982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复杂形状锥、柱结合壳体的有利和不利形式及理论分析方法[2]   (获奖)    
  •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    复杂形状锥、柱结合壳体的有利和不利形式及理论分析方法[2]   (获奖)    
  • ▪1946    国民政府颁发的科学奖[1]   (获奖)    
荣誉称号
  • ▪1987    比利时列日大学以比利时国王名义授予钱令希院士名誉博士学位[5]   (获奖)    
  • ▪1980    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3]   (获奖)    
  • ▪1979    评为全国劳动模范[3]   (获奖)    
集体获奖
  • ▪199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主持的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工作[1]   (获奖)    
  • ▪1990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主持的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工作[1]   (获奖)    

社会任职

所获奖项
  • ▪1998    获得了陈嘉庚技术科    (获奖)    
  • ▪1995    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奖)    
  • ▪1994    被评为辽宁省功勋教师[3]   (获奖)    
  • ▪1994    香港理工大学授予他“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奖[5]   (获奖)    
  • ▪1985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   (获奖)    
  • ▪1983    获得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    《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获奖)    
  • ▪1982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复杂形状锥、柱结合壳体的有利和不利形式及理论分析方法[2]   (获奖)    
  •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    复杂形状锥、柱结合壳体的有利和不利形式及理论分析方法[2]   (获奖)    
  • ▪1946    国民政府颁发的科学奖[1]   (获奖)    
荣誉称号
  • ▪1987    比利时列日大学以比利时国王名义授予钱令希院士名誉博士学位[5]   (获奖)    
  • ▪1980    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3]   (获奖)    
  • ▪1979    评为全国劳动模范[3]   (获奖)    
集体获奖
  • ▪199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主持的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工作[1]   (获奖)    
  • ▪1990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主持的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工作[1]   (获奖)    

亲属成员

钱令希钱令希(4)曾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第二届副会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理事、国际计算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历任大连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副主席。[3]

1956年起,任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委员。[3]

1964年至1993年,他被推选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198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的常务委员;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

1982年,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人物评价

父亲:钱伯圭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从教于荡口镇果育学校。[1]

哥哥:钱临照,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

妻子:1942年2月在云南昆明与倪辉结婚,夫人倪辉是位数学教师,毕业于河南大学。[3]

儿子:在昆明出生,取名昆明,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后来读了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3]

女儿:生在杭州市,取名钱唐,在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3]

后世纪念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钱令希为党和国家的科教事业鞠躬尽瘁;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引领了中国计算力学的新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倡导者,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和工程科学的重大难题;是桃李天下的教育家,哺育出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带领团队为中国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第一个现代化油港等重要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钱令希一生谦虚为人,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6]

大连市委副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宋善云:钱令希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献身于中国的结构力学教学和研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大连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6]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王敬泽:钱令希毕生致力于工程力学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以厚德笃学、矢志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中国的桥梁、水利、舰船、港湾等工程领域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孟庆国:钱令希是中国计算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带动了全国计算力学学科的发展,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代表。[6]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方岱宁:钱令希院士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任理事长期间,带领全国力学界开展学术交流,开展交叉学科,加强科普教育,壮大力学队伍,使中国力学学会得到快速全面发展。在国际上,钱令希院士和国际知名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使中国在国际组织始终保持了重要的地位和话语权。钱令希院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使得大连理工大学涌现出一支不断创新开拓、站在世界力学发展前沿的学科队伍,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力学研究机构。[6]

词条图册

纪念钱令希纪念钱令希(5)钱令希计算力学奖

2010年3月,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会联合设立了钱令希计算力学奖。同时,成立了钱令希计算力学奖第一届评审委员会。

塑像

2012年7月16日,在钱令希先生诞辰96周年之际,大连理工大学举行钱令希先生塑像落成揭幕仪式。

主题讲座

2016年6月7日晚6:00,“百川讲堂”第172期“钱令希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主题讲座在百川报告厅顺利举办。[7]

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

2016年5月6日下午,纪念钱令希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中国计算力学自主创新之路”在江南大学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8]

学术思想座谈会

2016年7月22日,大连理工大学在伯川图书馆多功能厅召开钱令希院士百年诞辰学术思想座谈会,学校拍摄制作了纪录片《钱令希》。[6]

诞辰100周年活动

2016年5月,无锡市于举办纪念钱令希诞辰100周年活动,大连理工大学师生应邀参加。[6]

百年诞辰纪念展

2016年7月15日,钱令希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令希图书馆揭幕。展览分为早期经历、学术科研、教书育人、快乐人生和所获荣誉五部分,全面展示了钱令希先生一生铸就的丰功伟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