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 1890.09.09-1947.02.1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 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 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 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 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 10 年。在 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理解事物最好的方式是尝试改变它
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 年应 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6 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 1933 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2 年,1935 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44 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 年后,勒温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