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墓位于耒阳市区北(耒阳一中校内),建于唐代大历五年(770年),周砌石栏,占地100㎡,封土高1.2m,底径5m,正面横帜文为“唐工部杜公之墓”。
杜工祠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耒阳知县朱昂立杜陵书院,于墓前建杜公祠,为四合院封山式,正中明堂设木质雕像,各祭文碑刻环刻于石栏上,东西栋有房子10余间,供祭祀与守墓用。墓前立有1940年湖南省主席薛岳重修杜公墓碑。1956年7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杜甫像和所有碑刻全被造反派毁弃。1975年,耒阳一中扩建校舍,将杜公祠主殿及东侧房子拆除,仅存有西侧和后栋八间危房,1992年由市一中依原样重新建西栋创杜甫陈列室,2002年9月立青铜杜甫塑像于墓碑前。
杜陵书院原址上曾相继办有“耒阳县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耒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耒阳县立初中“耒阳县立中学”、“耒阳县立初级中学”(含“耒阳县立乡村师范”、“耒阳县简易师范学校”、“耒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耒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含“湖南私立劝兴初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南私立黎光初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南私立黎兴初级工业职业学校”)、“耒阳县第一中学”,发展成目前拥有74个教学班级,300余名教职员工,5100余名学生的湖南省重点中学的“耒阳市第一中学”。千百年来,为国家、为民族培育出了数以万计的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杜陵书院在革命时期成为了耒阳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基地。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耒阳,一中师生举行罢课,上街游行,高呼“废除二十条,严厉抵制日货”等爱国口号。是年暑期,师生组织宣传团队到城乡演文明戏,发表演说,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1928年2月16日,朱德率领工农红军第一师在耒阳农民武装的配合下,攻克耒阳县城。2月17日,中共耒阳县委在杜陵书院召开扩大会议,增选了县委委员,研究决定成立苏维埃政府,确定了候选人名单。1928年2月19日,在杜陵书院原址召开耒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刘泰任主席,下设军事、财经、土地、肃反、青年5个委员会和秘书处。政府机关设杜陵书院旧址,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全师2000多人,600余支枪,1000多杆鸟铳。是年3月11~12日,中共耒阳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杜陵书院公开,讨论决定土地革命等问题。会后,全县开展插标分田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运动。3月30至31日,中共耒阳县委、耒阳县苏维埃政府率领党政机关及农军万余人,由杜陵书院出发,分三路尾随工农革命军向井岗山转移。1948年(解放前夕)2月,雷天一受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遣来耒阳开展地下党的工作,应聘为耒阳一中历史教员,在合法的身份掩护下进地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