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成立于2015年5月,是在原中文系的基础上升格组建而成的二级学院。学术传统可追溯到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晚清十大书院之一的船山书院亦是其渊源所自。文学院深深植根于这两个书院的国学研究,本学科的先辈元老曾熙先生、马宗霍先生是民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国学名师,学术积累深厚[1]。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57人,专任教师47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9名;博士22名(含在读博士1名、博士后7名);包括湖南省121人才工程3人,首批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工程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衡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人、衡阳市首届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衡阳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人,校级首批英才支持计划对象1人等。[1]
截至2019年4月,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247人[1]。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设有汉语言文学系、编辑出版与戏剧影视系和大学语文部三个教学机构,船山国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与语文教育两个校级研究机构。建有语文教育教学数字化实验室、戏剧影视演播室、编辑实务实验室、非线性采编实验室和数字化教学模拟实验室五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356多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建有院级图书资料室,面积89平方米,中外文图书30000余册[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8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另外,文学院还拥有湖南省“十三五”应用特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湖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船山学研究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船山思想科普基地,以及湖南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基地与湖南省船山学社,教学与科研活动均有坚实的平台支撑[1]。
近年来,船山思想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汉语言文字学等成为文学院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杂志对此进行了专题推介。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及其他部委项目19项,省级项目5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专著40余部,出版教材9部。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人民日报》(理论版)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湖南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1]
立足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文学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力求“知行并进,以文化人”,先后举办了“文化引领价值,信仰驾驭青春”成人礼、“汉字英雄大会”、“遇上诗意的你”大学生原创诗歌节、“中华诵”等活动,得到了新华网、中青网、潇湘网、衡阳市电视台、《衡阳日报》等近百家媒体报道,也赢得了教育部2014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等荣誉。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如与韩国成钧馆大学、韩国朝鲜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新加坡楷博大学等异域学府学术交流频繁,至今已招收了5批国际留学生[1]。
张云峰,党总支书记,主持学院党建工作。主管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安全稳定等工作。
任美衡,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主管学院发展规划、人事、财务等工作。联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何 颖,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群团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联系留学生教育。
李振中,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毕业论文、研究生等工作。组织委员,分管组织发展和党员教育工作。联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杨旭明,副院长兼纪检委员,分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学科竞赛、实习见习等工作。宣传委员,分管宣传工作、学院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编辑出版学专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