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观

土楼观

建造年代 公元106年
中文名 土楼观
主要建筑 奎星阁、吕祖殿、九窟十八洞等
目录导航

历史

土楼观栈道回廊土楼观栈道回廊历史上土楼观有过很多的名称。汉朝时,当地群众为河湟名人——护羌校尉邓训在北山修建了“贤圣之祠”,最早称为“土楼山寺”,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名为“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因楼层迭起,层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楼,故有“土楼山”之称。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跆跋涉到西宁,登临土楼山,他的《水经注》中写道:“湟水东流,经土楼南,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楼有道教庵观,故有“土楼观”之称。北山像一只奋翼欲飞的雏凤,而土楼山又似一只雏凤的翅翼,从此又多添了一个雅号叫“凤翼山”。

土楼观古洞窟(局部)土楼观古洞窟(局部)231年(魏明帝太和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道教进入土楼山是清代末年的事。231年(魏明帝太和五年)前后,后凉吕光占据武威、河西走廊,丝绸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兰州到乐都、西宁经北川、达坂山到张掖,前往印度,从此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区。

建筑

土楼观九窟十八洞土楼观九窟十八洞土楼观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那里几乎全是水平状的紫红色砂岩、砾岩,其间还夹有石膏和芒硝层,岩性软硬相间,在长期地质时期流水、风化等营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险峰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洞内塑有玉皇、观世音、文殊、普贤、关云长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绘的神像图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汉、藏佛教绘画艺术风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称。硬岩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庙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栈道回曲廊紧靠悬崖,甚至悬空架设。

建筑风貌建筑风貌(16)土楼观东侧有一座高达数十米名叫“露天金刚”的巨大佛像,当地群众叫“闪佛”,远远清晰看出它的头、身躯、下肢和面部五官,显得雄浑粗犷,具唐代艺术风格,这是广大信徒在原造型地貌基础上雕凿而成,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达到完美结合。

土楼观的建筑有山门、山腰牌坊、奎星阁、吕祖殿、斗母殿、三教堂、无量殿、福宁楼、三宝殿、灵宫殿等。殿字楼阁依山势而建,显得格外壮观。

北山顶为宁寿塔,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苍苍茫茫,远望云雾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时隐时现,正如古诗所吟“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多少楼台云树掩,天然画图米家村”。“北山烟雨”由此而得名。

建筑风貌图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