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王时尹喜好天文星象之学,结草楼于此,观星望气,静思至道,所以叫“楼观”。康王闻而拜为大夫及东官之友(皇子的老师)。老子西行至关,尹喜辞关令之职,迎老子至古宅楼观,执弟子之礼。老子乃著述《道德五千言》授之。现今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授道之坛,即《道德经》的产生地。自周代开始,历代朝廷均曾相继在尹喜故居楼观台建庙立观,形成了众多的宫、观建筑群。历史上宗圣宫是楼观台的中心。唐武德三年(620)春,唐高祖李渊亲率文武百官千余人到楼观台拜祭老君,并宣称:“老君乃吾圣祖也,今为社稷主,不有洪建,其可已乎?”于是诏改楼观台为“宗圣观”,赐米帛,以供观中修补之用,以示感恩。唐玄宗时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唐代玉真公主隐居楼观修道近50年,对楼观台影响很大。宋、明时期,楼观台得以扩建整修,香火很是旺盛。明清两代,楼观台遭洪水浸袭,兵祸之灾,逐渐衰落。清末时,宗圣宫已废毁,唯说经台(老子祠)保存完整。
据史料记载,封建社会先后有60多位皇帝到楼观台拜谒祭祀,是封建帝王去的最为集中的道教圣地。
楼观台有关道教的历代碑碣和雕铸器(唐、宋、元、明、清较多),有唐、宋、元、明、清名人题诗词100余首,有世代传唱的道教音乐“道情”。
楼观台图册(10)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楼观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楼观台的名胜古迹很多,现存上善池、百竹林、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化女泉、古塔、老子墓及宗圣宫、会灵观、玉真观、玉华观等遗址。
说经台(即老子祠) 为楼观台中心建筑群,建于海拔580米高岗上,面积9432.5平方米。相传老子曾于此讲经。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元太宗八年(1236)重修扩建。“说经台万峰环拥,三面屏开,大川横展,周秦遗墟,汉唐故址,皆历历在指顾中,号地肺(即终南山)第一福地”。《元重修说经台记碑》明清时有修葺。说经台坐北向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山门、老山门、灵官殿、启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后山门。
宗圣宫遗址 在说经台北一公里今楼观镇西行村。历史上宗圣宫是楼观台的中心。元中统四年(1263)《重建宗圣宫记碑》载:原系春秋函谷关令尹喜故宅,后因老子于此讲学而闻名,南北朝时创建道观。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继扩建。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宗圣宫、玄门、列祖殿、紫云衍庆楼、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又名四圣殿)等。现均已毁。遗址内可见琉璃建筑构件,另存宋、元、明、清诸代碑石等。
会灵观遗址 在说经台东南200米闻仙沟东岸,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元至顺二年(1331)毁于水灾。现存殿堂基座,平面呈长方形,约50平方米。另有元大德四年(1300)立《重建会灵观记碑》及莲花纹、龙纹瓦当。
吕祖洞道观遗址 在说经台东南百余米。传说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于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间凿3孔土崖洞。明万历年间加建道院,原有石牌坊、七星阁、八卦亭及围墙。现存明《重修吕祖洞碑》,石牌坊构件及条砖小板瓦。
玉华观遗址 在说经台东北近百米,玉真公主修道的别馆。开元十八年(730),元至无二十三年(1286)两次扩建,清同治初毁于兵燹。现中间可见正殿殿基另有条砖、板瓦、花草纹瓦当及长方形石条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乱,北方高道纷纷云集楼观。道士梁湛撰《楼观本起内传》一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各地道流闻风而至,致使楼观台高道云集,俨然成为北方道教重镇,逐渐形成道教中的楼观道派。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楼观道派誉满朝野,并得以在华山、长安等地在内的关陇地区广泛传播发展,成为了继天师道之后再次在北方盛行的道教大宗派。
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唐代,逐渐进入其鼎盛时期。隋代末年楼观派大师歧晖为楼观台主持,在唐高祖李渊起兵时给与了大力支持。唐朝建立后,朝廷对楼观道格外扶持,出资营修楼观道院并赐田产,优渥有加。
唐代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派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安史之乱爆发后,道众逐渐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开始趋于衰落。经过两宋时期,楼观道派终至默默无闻。到了金代,金哀宗天兴年间(1233—1234),楼观焚毁于战火,楼观道派从此衰落。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教,并使全真道教迅猛发展,楼观道派的道士绝大部分和全真教融合为一体,极少部分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自此消亡,尽奉全真。
作为晚兴起的道派,楼观派的修行方式与传道办法有博采众派之长的特点,对许多方术都兼而行之。楼观道派在经典上崇奉老子《道德经》,在道术上却深受南方上清派的影响,不仅注重道士的个人修炼,而且普遍能学医术行符箓为百姓治病。而在神仙系谱方面,楼观道派则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承传。楼观道派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极力主张“老子化胡”之说,并以此与进入中原地区的佛教进行抗衡。
198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最早批建的全国十二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
公园总面积2.75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12个景区,200 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融合俱佳的旅游胜地。有40里峡一线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沟古溶洞、首阳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宾泉、龙王潭等自然景观;有光头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鹃天然林, 数千亩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观;垂直带谱明显,季相变化万千;有说经台、炼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红孩洞、龙王庙、铁庙等诸多人文景点。
1993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在楼观台地区,建立“楼观台风景名胜区”,位于周至县城东南的终南山麓,面积约323平方公里。以峰峦迭嶂、悬崖峭壁、峡谷急流、瀑布幽潭、风井溶洞、名贵动植物、竹类品种园等构成丰富的自然景观。区内植被茂密,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主要景点、景物有首阳山、将军石、闻仙沟、四十里峡、十龙洞、金牛坪、龙潭、野牛飞瀑等,还有数十种名贵树木和数百种奇花异卉。“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在风景区范围之内,面积为274.87平方公里。[1]
楼观位于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北麓中部的山前台原和浅山区。南依秦岭,千峰耸翠,犹如重重楼台相叠,山间绿树青竹,掩映着道家宫观,古称石楼山。山前梁岗起伏,属于黄土丘陵,楼观现存的核心景观说经台,建在海拔580米的山岗上。台北与扇形的土坎相连,面向如画的秦川渭水,宋代苏轼游此吟有名句:“此台一览秦川小。”
沿说经台卵石路南行,越翠竹林海,拾级而上,登山2.5公里,松林尽处,是海拔950米的翠薇峰。峰巅有高炉,世传为老子炼丹炉,在炉旁的古庙院中北望秦川,恍若棋盘的阡陌道路,点缀着绿树如云的村落,烟岚横断,远接蓝天。自说经台向东南行,幽竹夹道。下闻溪水淙淙,水底砾石,晶莹剔亮,石间游鱼,忽来忽往,竹拂水面,清韵悠悠。忽闻隐约而来的轰轰咚咚声,犹如社火锣鼓。待人觉得面目润泽清爽时,忽见飞瀑,自山腰飘落河中,这是闻仙瀑布。再向上攀,进入竹海,脚下软绵绵的竹叶,伴着竹韵,沐着竹叶筛下的细碎阳光,登上海拔1350米的峰顶,见仰天池,南望千山万岭,苍苍莽莽,直接巴蜀。
由说经台东行2.5公里,进入田峪,沿宽坦缓高的谷道南行,野花迷眼,奇树遮天,河水奔泻,天上行云,身边流水,赏心悦目。越魏晋古迹十老洞,过九焰乡政府驻地栗子坪,进入金林峡,夹岸陡壁,险滩急水。400米峡区,步步有奇景。南行跨过铁索桥,入兴凤峡,路窄苔滑鸟鸣涧,山青水秀林静幽。再西行人野牛河,沿途号称“十里飞瀑”。前行如雷声贯耳,5米多高的峭壁上,垂挂着丈把宽的瀑布,飞珠溅玉,落入绿盘似的潭水中。潭前是天然巨石相勾连的石门,仅容两人侧身而过,天险景奇。门洞前的悬崖绝壁上,有成千上万只飞燕,飞出飞入。前行2公里,河道突然直立,竖起6米高的陡崖,河水竟然在崖壁雕刻出婉蜒而下的光滑石槽,流水沿石槽飞泻而下,如游来银龙。再行即到龙潭,潭如满月,深宽各约30米,水面粼粼波光,水中莹莹墨绿。潭前是著名的龙潭飞瀑,瀑布从高20米、宽10米的半圆扇面悬崖上,平滑匀称地泻入潭中,溢出亮晶的泡沫。岸边曾是村民祭龙祈雨的平台。
由金牛坪向东行15公里,登上海拔2720米的秦岭第二峰首阳山。盛夏时,高山草甸上风涌绿浪,花如繁星。山顶的风化岩石,千姿百态,环绕着碧波荡漾的天池。旁有铁板庙、太白庙和万仙庙,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铁铜器及雕刻的石碑、石雕等。每年农历四月八庙会,正值杜鹃林万花怒放、游人络绎不绝。
沿田峪河畔东南行,入四十里峡,这里原是陕南通往关中的古道之一,偶而可见古栈道遗迹。峡谷夹道,绝壁入云。从河水堆积的漫滩上,入峡5公里,峡愈窄,崖愈险,头顶一线青天,路傍一溪青流。四十里峡被游人誉为似三峡,非三峡,胜过三峡。出峡谷,顶天立地,一面绝壁,耸立面前,人称一堵墙。前行入阎王沟口,两道瀑布相叠,各高20米,宽5米。
自四十里峡南行,东达田涝沟,西到旺子沟溶洞群。田涝沟景观神秘而惊险,沿河畔逆行5公里,悬崖断壁拔地而起,沿小路扶摇盘旋而上,有一宽展的平台,谓望乡台。在台沿俯首而望,崖下一顷深潭,墨绿森然,冷气扑来,凉彻心骨,谓阴司潭。沿路东南而下,岩石陡峻惊人,古树枝柯横卧,藤条勾连悬挂,称为蛇蜕壳路。前行河床渐陡,水流湍急。沿路进入密林,左盘右旋而上,这段路被称为鬼推磨。上到山顶,一边是悬崖百丈,河水涛涛。一边是石牙石笋如林,犬牙交错。此段路被称为老鼠牙岔骨。前面绝壁环抱,一水中流,泻入潭中,号为阎王潭。
楼观台风景名胜区山青水秀,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清新。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夏季清凉爽快,秋夏低温多雨,冬春干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宜于避暑。区内河水流量丰沛,清彻透亮,水质纯净,属重碳酸钠型。植被覆盖率85%,主要为次生林,次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
从楼观台站下汽车,站的东北为唐代玉华观遗址。玉华观为唐睿宗第九女李持盈修道的别馆。开元十八年(730)诗人李白来观中,拜会玉真公主,驻此赋诗两首。
由此南行,绿竹丛中,白墙之内,古树参天,碑石肃立,宫殿台基,高大宽平。这是占地18150平方米的宗圣宫遗址。遗址内草楼观、三清殿、牌枋等文物历历中目,古银杏树已历两千余年,老树虬枝,生机勃勃。
再南行500余米,路东一方方竹林,深绿浅碧各相异,高低粗细殊不同,有110余方。这是名竹荟萃的中国第二个竹类品种园。路西是园林花卉苗圃,品种繁多,仅月季就有近百种。在高大的梧桐树和湿地松身后,露出秦岭珍稀动物养殖场,房舍中大熊猫憨态可掬,金丝猴翻腾跳跃。
经仙都饭店,入森林公园,宽阔的大道旁,修竹参差,枝叶婆娑,一片片的竹海绿浪,一层层地涌上山坡。
向东入山门,上说经台,碑堂陈列着历代碑石,有唐代欧阳询秀劲恢宏的隶书,有宋代苏轼高古纵逸的题跋。台阶道旁有陕西著名古树青檀、皂角树、大榉树、榔榆数十株。路过灵官殿,登台顶,沿中轴线成排列着4个院落,有老子祠等古建筑146间。
说经台向东南上仰天池,向南上炼丹炉,向西为化女泉。再向西为大秦寺,是全国仅存的唐代基督教遗址。寺塔巍峨壮丽,寺南为五峰丘木山,寺西塔峪村,据向达等人考证为唐代五郡城。《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均载:在大秦寺出土了《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一说出土长安)。
再向西过就峪河,河西岸大陵山角,为老子墓。沿山道盘旋而上,为吾老洞,建有四合院古建筑数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