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桥(4)据传在镇驻地有一秀才,自幼丧父,由母扶养,幼时生活靠虎爪山上罗峰寺中的和尚接济为生,后考中当官,为报答和尚的恩德,于是出资在山下小溪上建桥一座,题名“义桥”,镇以桥名。1950年为义桥镇、新坝乡、连山乡、山后乡,1956年并为义桥乡,1958年为临浦公社义桥、山后管理区,1961年为义桥公社和义桥镇,1969年义桥镇和朱村桥公社、许贤公社和永兴公社的3个大队并入义桥公社,1971年朱村桥、许贤2公社和永兴公社的3个大队划出,1984年为义桥乡,1985年为义桥镇。
改革开放以后大事记
义桥(4)1982年,集资80万元,建造可容纳1250位观众的义桥影剧院,次年元旦由浙江绍剧团闹台。1984~1992年,全镇各村普及自来水;1986年,总投资380万元,建造35千伏1600KVA义桥变电所。1993年,至杭州522路公交车开通。1993~1996年,投资建成长350米、宽36米的东方大街。1994年,建成镇有线电视站;1998年,与萧山市有线电视台联网,总共输出26套电视节目。1995~1996年,涌现出两家集团企业,即浙江中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强建工集团)、浙江富可达皮业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富可达皮业集团)。1996年,义桥大桥竣工.1996~1998年,市镇村三级投资133?5万元,在民丰村建成580亩的萧山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镇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联建工程被列为省级教育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义桥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与浦阳江、富春江三江汇合处,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古镇。北濒富春江与杭州市西湖区隔江相望,东与闻堰镇、蜀山街道、临浦镇接壤,南与戴村镇为邻,西依云峰山与富阳市相连,为三市区交界之地。镇区距杭州市中心、萧山区中心各为15公里,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0公里,杭州绕城南线、钱江五桥横穿全镇并设有互通立交,交通便捷。
义桥下辖23个行政村、社区。
义桥(3)2013年度,全镇实现国地两税收入39775.60万元,顺利完成年初预算任务的99.9%;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9610.16万元,增长7.4%。预计全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4亿元,增长16.8%;农业增加值2.44亿元,增长22.6%;工业增加值15.3亿元,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增长3.5%;实到市外内资1.5亿元,完成区下达任务的115%;实际到位外资94万美元,名列小组前列;农民人均收入达21285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2.5%。
义桥昔为浙江上八府、下三府的咽喉要塞之地,“渔浦夕照”曾为“萧山八景”之一。横筑塘牛埭的发现,说明在1500年前就是一个繁华古商埠,湘湖八景中义桥就占有“杨岐钟声”、“横塘棹歌”、等两处景点。义桥镇曾是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早期活动地区,被省、市民政部门列入老革命根据地。
义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朝天顺年间,韩琦官至监察御史,牌坊遗址犹存,后人并筹资重修了湘南韩氏宗祠。民国时塘坞村沈佩兰女士为中国军队传递情报,而全歼日军数百人,被国民政府命“国而忘家”匾额一块。义桥羊肉、宣纸古印、竹制工艺、李氏伤骨科等四项传统文化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4月23日上午,萧山图书馆义桥支馆正式开馆。
义桥支馆共有1300平方米,阅读区块600平方米,预计全馆可藏书4.5万册,藏书3万册左右,是全区最大乡镇图书馆,馆藏量在南片最为丰富,并配套建有陈列馆、渔浦大讲堂、资料室、儿童阅读区、渔浦清风区(党风廉政建设相关书籍)等,后期还将布置电子阅览室。[2]
1999年,投资1600万元兴建义桥实验学校,列为全国九年制试点学校、浙江省百年名校, 2001年又投资2000万元兴建义桥第二小学,2012年投资8000万元兴建渔浦小学。
义桥中心卫生院在本地区具有较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全镇医疗网点布局合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以上,有效保障就医和合作医疗互助的贯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勤劳勇敢的义桥人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原则,大力发展经济,以倾力打造三江生态名镇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获得了‘中国床垫布之乡“、”中国五金配件之乡“、“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 “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浙江省综合经济百强乡镇”、 “浙江省旅游强镇”、“浙江省卫生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杭州市级文明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十强镇”;“萧山区级文明镇”、“萧山区文化先进镇”、“萧山区体育先进乡镇”、“萧山区经济发展优胜乡镇”等荣誉称号。
义桥是千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杭州东方文化园4A级旅游风景区,杭州东方文化园被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杨岐钟声”是“萧山十景”之一。每年吸引10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中韩国、日本的游客达到10万多人次。
东方文化园占地2700亩,实际投入已逾8亿元,园内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释、道三家同构;2700米的文化长廊贯穿全园八大景区;建有金碧辉煌的万佛金塔地宫、“天下无双”仿古牌坊;充分展示了东方园林文化、传统文化和养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园内还配有东方保健院和四星级宾馆——太虚湖假日酒店,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于一体,是旅游、会展、疗养的绝好去处。
海拨510米高的寺坞岭自然农家游等景点也日益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义桥镇还投资建好游客接待站,能够同时容纳100多人的就餐、游玩、会议、休息等;位于罗峰山的罗峰山庄也是集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区块,并连接罗峰寺和元兴寺2个千年古寺,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能力,占地面积达500余亩,2012年已投入资金为2000万元,建设好度假休闲区块,有初步接待能力。规划之中的昇光村农家乐休闲中心,将为义桥的旅游休闲业注入新的活力。[3]
萧山百姓流传着“楼塔狗肉,义桥羊肉”的说法。义桥羊肉取山羊之肉。山羊食草,肉质清口。清末民初以来,有朱姓、王姓专烧羊肉世家,全套技艺代代相传。制熟羊肉,经宰、烧、压3道工序。烧熟后的羊肉颜色白净,香气扑鼻,质地松脆,挺刮干燥。宰羊师傅善于掌握火候,既不生又不酥。烧羊肉的汤水确保一个“香”字秘诀。煮熟之后,把羊肉沥干,剔除骨头,再压一下,卖相好看,又易切成片。每到冬季,有人把它卖到萧山、杭州,也有将它带到北京、上海等地,送亲朋好友品尝。改革开放后,镇上宰羊师傅重操旧业,安徽、江苏出产的山羊被贩运到义桥。80年代后期,新一辈的传人代之而起,王阿兴全盘继承祖传技艺,并有所创新,羊肉摊生意兴隆。虽说羊肉卖到15元左右一斤,却仍是顾客纷至沓来。2012年义桥羊肉被列入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是以印刷装订宣纸仿古书籍,致力于发展宣纸传统印刷技术,2012年宣纸印刷和装订这一工艺申报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成为集制版、印刷、装订于一体的,在全国具有较高声誉的古籍印刷专业厂家。十多年来,印务公司一直为国内的各家出版社、图书馆影印各种线装古籍善本、孤本、珍本等,累计达1000余万册。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被杭州市列入“杭州市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单位”,申请认定为“杭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单位”,被萧山区委宣传部申报为“萧然明珠对外形象展示基地”。
公泰朝糕是传统熟食制品,主要取材为糯米或精白晚米,因色香味俱佳,老少皆宜,四季常用而享誉义桥镇内外,除食用外,也可赠送亲友,凡于庙会或上梁庆典,其用量更丰。清朝时期便有宁波帮糕点师傅在义桥公泰朝糕南货店工场制作并销售零卖,上世纪50年代起,公泰朝糕传统技艺传至义桥镇人张寿松,张寿松在义桥食品厂授徒,进行传帮带教。公泰朝糕传统技艺传承人韩阿毛师承张寿松,全套继承张的传统技艺制作方法,一直以来进行朝糕的制作与销售。
勒笋制作的传统技艺至少可追溯至明代,原产地始称开善里,时村民有做勒笋的习俗,至今已达600余年。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将大量退笋经煮熟、压榨、洗净、晒干等流程,制作勒笋,解决了产笋旺季免受遭塌,缺笋时可继续食用的问题,虽然过程烦琐复杂,但容易操作,山区群众几乎每年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勒笋的习俗。义桥镇所属勤里村、云峰村、北坞村,旧时称六都南坞,境内山林面积多达1.2万余亩,盛产毛竹,家家户户均会制作勒笋。每年农历立夏前后,除留用成竹的笋外大多数竹笋要被采掘,或自己食用,或赠送亲友,或到市场出售。
(1421至1463),义桥湘南人士(今牌轩村),明朝天顺元中进士,后官至福建道、山西道监察御史,牌坊今在牌轩村内。
(1903至1954),民国时期塘坞村女教师沈佩兰女士因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军队传递情况,而全歼了日军,但自己的家园却遭到了毁灭。此事被国民政府高度肯定,授“国而忘家”匾额一块,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词。
1954年10月26日出生,省民艺协会员。石雕《连中三甲》获’98浙江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简雕《山阴民俗人物组雕》获’99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金奖,石雕《山阴民俗风情》获西博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创作奖。[4]
每年春节过后,镇上头面人物就开会讨论,决定是否迎龙灯,经报县批准,即择日将龙头、龙尾(竹木架)从庙中迎出,由专人历10余天制作完成。活龙活现的龙头,高近一丈;龙身由108架桥板组成,每板长约8尺(鲁班尺)、宽约8寸,两边有洞,有插木可相互连接,每板上置各色灯笼,每人一灯,可举可背;最后为龙尾。另有五枝高照,每枝以最高毛竹为主杆,旁有横杆挑出,各有小灯,立于空旷之地。正月十三,开始迎行,领头者以珠纱灯为导向,一路浩浩荡荡,并缠五枝高照绕行。届时,观者如潮,有沪、杭、宁、绍等地来观瞻者,当地居民尽地主之谊,极尽招待。活动经费大都由商家和殷富者出资,一般每次需大洋两千。至正月十八结束。最后一次龙灯为1946年,当时的《东南日报》曾有报导。
”新年到,舂年糕”,临近年底,吃年糕的习惯大家没有改变,但是舂年糕的传统风俗已经不多见了,由于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用机器做年糕吃,所以这种手工舂年糕的方法很受到村民的欢迎。
手工舂年糕是原来萧山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每逢春节将临,村民们都要围在一起,舂年糕,舂年糕要用一系列的工艺程序,首先要把糯米和晚米按一定的比例掺兑好,然后碾成米粉,再用木蒸蒸到8至10分钟,等米粉蒸熟了,然后就可以舂了,舂年糕的开始叫舂糕花,接下来是打糕。把糕打得十分光滑结实后,然后用一个木榔头把挤成一个大饼,上面盖上红印,有红双喜,年年丰收,自力更生等印章,这样一蒸年糕就舂上了。据了解,用这样的方法舂年糕,每个小时能舂10蒸年糕。[5]
“横塘棹歌”为古湘湖八景之一。地点就是今天的横筑塘牛埭石塘旧址一带。据古代记载,横筑塘原来叫黄竹塘或黄筑塘,据说此处有黄竹载于塘上,蔚然成林,就称为黄竹塘。明朝诗人魏骥有诗称“黄竹依稀范蠡塘”也是指黄竹塘的,后来人们讹传为横筑塘了。横筑塘村位于湘湖之南,湖水荡漾,绿树掩映,尤其是牛埭古埠,商贸发达,棹歌声声,风光秀丽,因此“横塘棹歌”被称为古湘湖八景之一。
宋代张夏兴修横塘有数十里。从此,上河舟船片片,橹声阵阵,两岸田园风光诱人,颇是吸引了许多骚人墨客。历代有许多名人也到过这里,据载就有贺知章、温庭筠、林则徐等人到过处地,江南名妓苏小小也曾来过这里,还有孙中山先生也到过这里,他从杭州坐船经此进入绍兴。
还有许多文人留下了许多的诗词,如清代诗人来鸿缙写有《舟过横筑塘》:“扁舟一棹趁湘波,傍岸间行任著靴。荒坝拖船争踞埠,渔家晒网恰临河。土翻高垄耕黄犊,水涨横塘泛白鹅。十里村墟斜照外,红墙古寺锁烟萝。”诗歌写得清丽洒脱,对横筑塘的牛埭古埠和村庄风光也描写得十分逼真动人。
而历史学家柴海生告诉我们,有人将“横塘棹歌”这一湘湖八景张寇李戴,安插在另一处地方。他闻知便据理力争,结果才让“横塘棹歌”还原于横筑塘。但要使这一古遗址成为亮点,而这也有待于业界人士的旅游开发,以将我们的古代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南塘庙
与南津牛埭仅几米之距有一座南塘庙,也是一座古庙,庙不大,原称“张神殿”,以前的萧山旧县志及《萧山湘湖志》也有记载,是为纪念张夏太公而建。庙内一位神像端坐其中,浓眉长髯,十分威武,原来这是治水大吏张夏太公。据史料载,北宋年间,工部侍郎张夏(萧山河上人)奉命在横筑塘一带兴修官塘,并将原来的土塘,改建成石塘,绵绵十多里路,这条石塘一直沿横筑塘村的上河而走,全部是用方正的石块砌筑而成。这一条横塘的建成,既可防治洪涝灾害发生,也是当时的一道风景线。样子古朴敦实,具有古风遗貌,成为当时一条主要的水运通道。[6]
天下寺庙数不清,各有各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岐寺也算是一个别具风格的寺庙。杨岐寺建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于所在地东西两坞葬有南宋宁宗杨皇后国戚杨氏齐王和冀王,“齐”、“冀”谐音“岐”,寺以人名,山因寺名,称“杨岐寺”和“杨岐山”。
杨岐寺可是一座了不起的佛家寺院,不仅因为杨岐寺北座杨岐岭、东南面湘湖、西南傍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口,是一处兼具山水霞雾的风水宝地。也许是受帝皇的恩宠,也许是古刹丛林景色清幽、远离尘嚣,杨岐寺梵宇琳琅,香火独盛,常常成为文人骚客吟咏的题材。
“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湘湖古八景的“杨岐钟声”,在历史上与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齐名。据旧志记载,旧时杨岐寺的大阁悲、妙高楼依崖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之中,早晚钟声,随风入湖,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中国佛教协会赠送给东方文化园杨岐禅寺的重达12.8吨的杨岐世纪宝钟,总高4米,最大口径2.6米,是迄今为止江南最大的一口铜钟。铜钟的顶部铸有56朵象征净土的莲花,代表着我国56个民族。佛家认为人有108种烦恼,钟上铸就的108尊观音化身佛像,寓意着撞钟即能驱除您的所有烦恼。铜钟的主体部刻有汉、藏、梵三种文字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文。铜钟的周边铸有21只仙鹤,寓意此钟铸于21世纪,誉为世纪宝钟。铜钟的下部铸有四只佛手:握有象征生命和吉祥的杨柳枝代表着春天,持有象征祥和明净高洁的莲花代表着夏天,持有象征丰收的麦穗代表着秋天,握有红灿灿的火轮代表着冬天。当你撞杨岐宝钟,许世纪(四季)心愿时,可别忘了抚摸这四只佛手:四季平安。
岁月悠悠,杨岐寺历经千年风雨,几建几毁。1998年,中强建工集团斥巨资重建杨岐禅寺。如今的杨岐寺已成为一座著名的寺庙,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游客们在这里倾听钟声,感受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杨岐钟声”所在的东方文化园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释、道三家建筑同构,2728米彩绘艺术长廊贯穿全园八大景区,包括世纪广场、佛家区、道家区、儒家区、东方度假区、千亩大草原、山瑞览胜景区、世界珍奇瓜果园。游览东方文化园,可以充分感受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湘湖八景之一的“杨岐钟声”,在历史上曾与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齐名。萧山十景之一的“杨岐钟声”来源于杨岐寺中12.8吨重的“世纪宝钟”,此钟号称“江南钟王”。晨昏之时,众僧撞起大钟,钟声回荡山谷,悠扬湖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