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战

目录导航

注释

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 曹睿,魏文帝 曹丕之子。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 司马懿:三国魏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 仲达。初为曹操主簿。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 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后其孙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 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 张郃: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随 韩馥镇压 黄巾起义,馥败,郃以兵附 袁绍; 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今据史载校改。

⑦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 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⑧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史载补正。

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不尽原意,今据史载校改。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义完全不同。今据史载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 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

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 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而原国也归降了。

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 郭冲五事”。

译文

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

三国时期,魏明帝 曹睿征讨 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 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 蜀国丞相 诸葛亮当时驻屯在 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 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 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拚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拚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 张郃,打退了主帅 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 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