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煜明

卢煜明

中文名 卢煜明
职业 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
出生地 中国香港
代表作品 母亲血浆中胎儿核酸的探索与应用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12日
职务 香港科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圣若瑟书院毕业后负笈英国。

1986年,英国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后,到牛津大学接受临床医学培训。

1989年,取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

1994年及2001年,分别于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及医学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担任自然科学初级研究员。后来升任为临床生物化学讲师及格林学院院士。

工作经历

曾任牛津大学教学医院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化学病理学荣誉顾问,香港临床生化学会会长,香港研究资助局委员。

1997年,卢煜明回到出生地中国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继续研究工作。

2022年11月29日,香港科学院举行第七届周年大会,并宣布港科院创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卢煜明获选为新一任院长。[1]

现任香港科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2][1]卢煜明卢煜明

荣誉记录

卢煜明曾连续五年获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评选的“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6年,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合会─分子诊断学杰出贡献奖、2006年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学院(NACB)杰出科学家奖、2006年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者奖。

2007年,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Sigi Ziering奖。

2009年,富布赖特香港杰出学者奖。

2011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12年,AACC-NACB临床化学杰出贡献奖。

201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4年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同年,卢煜明教授获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颁授年度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以表扬他在血浆DNA诊断技术的贡献,尤其是他开创革命性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是 AACC的最高奖誉,卢教授更是全世界首位获奖的华人学者。

2016年9月19日,中国首个由大陆企业家、科学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揭晓首届获奖名单,“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是香港大学教授卢煜明。[3]

2016年9月,2016年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单出炉,华人科学家卢煜明入选。[4]

2017年12月,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

2019年9月,获得复旦-中植科学奖。

2020年5月,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5]

2020年9月,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BioArt报道:2021年科学突破奖公布,中国香港科学家卢煜明等人获奖)。

2021年8月,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奖章”。

2022年9月,获得拉斯克医学奖。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8日,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2022年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公布,卢煜明因产前无创DNA技术获得“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1997年,卢煜明发现孕妇血浆中能够检测到胎儿DNA。这一项突破为唐氏综合征以及其他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开辟了新途径(Lancet,1997)。

卢煜明最重大的研究成果为1997年发表的《母亲血浆中胎儿核酸的探索与应用》。他发现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的胎儿会释放DNA和RNA至母亲的血浆之中,而且占母亲血浆中的DNA达5%之高。这项发现令他的研究队伍在非创伤性产前诊断领域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技术被世界多间实验室(如英国国家血液服务)用作常规检测之用。这项发现亦为医学界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向,首先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测试方法检验孕妇及胎儿的多项疾病,有别于过往高危的测试方法如羊膜穿刺检查。同时,卢煜明亦将有关技术引伸至其他不同的范畴,例如癌症、心脏病等。

卢煜明卢煜明在牛津大学学医时,卢煜明认为医生通常使用羊膜穿刺术为产前孕妇对胎儿进行诊断检查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于是他便考虑,可否用产妇的血细胞做检测。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卢煜明发现孕妇的血细胞中确实含有胎儿的DNA,但所发现的含量太少,不足以用作医学诊断。后来卢煜明又做了多年的研究,仍然未能在孕妇血细胞中所含胎儿DNA的数量方面取得突破。美国一个研究队伍花巨资从事这项研究,也仅能在40%的孕妇血细胞中确定有胎儿的DNA。

后来一篇有关癌症的论文发表,揭示了癌症病人的血浆中含有癌细胞的 DNA。癌细胞寄生在病人身上与胎儿寄生在母体上相类似,既然癌细胞会释放 DNA 到人体血浆中,也应该能从母体血浆中找到胎儿的DNA。卢煜明决定将过去从孕妇血细胞中寻找胎儿 DNA 的研究,改为从孕妇血浆中去寻找。结果卢煜明在孕妇血浆中发现了男性DNA。由于母亲作为女性本身没有男性 DNA,孕妇血浆中的男性DNA只能是来自胎儿。

卢煜明证明了在母亲的血浆内有胎儿DNA存在的理论,并发展出一套新的技术可以用来准确地分析和量度这在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他阐明了这从未被发现的自然现象的基本参数,包括胎儿DNA浓度与怀孕期的关系及产后之肃清速度等,对于该研究领域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总括而言,该项目是国际基本医学领域上其中一个具有指标性的研究,并且对产前诊断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007年,卢煜明以及研究组发表了一种基于数字PCR分子计数方法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方法,该方法非常敏感。2008年,发现最有效和准确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对母亲血液的大规模平行基因组DNA测序实现,该测序可用于量化和计数二十一号染色体序列的数量。与此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tephen Quake研究组也独立发表了类似的研究结果。利用该计数方法,卢煜明研究组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并在2011年实现了唐氏综合症产前检测的商业化。自2011年前推出无创产前唐氏综合症检测以来,已有60多个国家采用该检测方法,每年进行的检测超过1000万次。除了产前诊断,卢煜明研究组的发现还开启了广泛应用的大门,比如使用游离的DNA进行早期癌症筛查以及在治疗中和治疗后跟踪癌症的过程。从最初1997年在母体血浆中发现胎儿DNA到临床应用的2011年,卢煜明以及许多科学家的贡献,让无创产前唐氏综合征检测最终得到了实现。

发表论文

卢煜明在血浆DNA这科研领域上发表过107篇SCI收录论文,其中73篇影响因子(IF)在5以上,12篇在IF10以上,7篇在IF20以上,1篇在IF35以上。多篇论文刊载于世界顶尖的期刊,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F38.6),Lancet (IF21.7),PNAS (IF10.5) 及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IF12.3) 等。当中17篇文章的总引用率1199次,他引857次。技术取得或申请了7项国际专利。此外,卢煜明被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40次。

卢教授发表的科学著作超过260篇,并被引用超过8000次。标志性科研成果有:

· 1997年:全世界首次发现游离胎儿DNA存在于母体血浆中,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大大推进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

· 2003年:首次证明胎盘是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的主要来源。这一研究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带来了数百个新标记。该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7年:首次利用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用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准确性超过90%。报告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 2007年:首次提出利用单分子技术,如digital PCR,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该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8年:利用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报告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10年: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文章,首次利用非侵入的检测技术通过母亲的血液样本获得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7】,此后相关技术不断地推向临床,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无创产前诊断。[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