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湖区

龙子湖区

温度带 亚热带
中文名 龙子湖区
所属地区 安徽省蚌埠市
地理位置 安徽东北部、蚌埠市东部
下辖地区 6街道1镇1乡
行政代码 340302
方言 中原官话(信蚌片)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邮政区码 233000
电话区号 0552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史前时期,龙子湖区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

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龙子湖区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

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龙子湖区地域属濠州钟离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龙子湖区地域属钟离县。

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龙子湖区地域属凤阳县。

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民国一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龙子湖区地域划属凤阳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龙子湖区地域属蚌埠市。

行政区划

龙子湖区原名为东市区,原东市区辖7个街道,分别为:解放街道、东风街道、治淮街道、东升街道、宏业村街道、曹山街道、龙湖新村街道。200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号),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 从2004年始,龙子湖区辖6个街道、1个镇、1个乡。

截至2014年11月,龙子湖辖6个街道、1个镇、1个乡:东风街道、延安街道、治淮街道、东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长淮卫镇、李楼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子湖区位于东经117.36°-117.53°,北纬32.84°-32.98°,地处蚌埠市区东部,东、南与凤阳县毗连,西与蚌山区为邻,北以淮河为界。辖区总面积161.68平方公里。

地貌

龙子湖区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稍。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地面西北倾向东南,自然坡降为万分之一左右。龙子湖区座落于淮河南岸,区的东、南有曹山等山环绕,地貌主要分平原、丘陵和台地3种。

气候

龙子湖区龙子湖区龙子湖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气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之降水集中,常有旱、涝气候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春季,龙子湖区上空北方冷高压势力逐渐衰退,南方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不断增强,气温回升迅速,雨水趋多。因冷暖气流交互频繁,阴晴不定,气温多变,常有寒潮、晚霜冻、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夏季,经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多偏南风,降水集中,暴雨中常伴有雷电。汛期,淮河及境内诸河湖水位陡涨,易造成洪涝灾害。入伏后,日照足,地面蒸发量大,时有伏旱出现。

秋季,上空北方冷高压逐渐增强,降温迅速,日温差大,雨水减少,多为秋高气爽天气。但异常年份也出现夹秋旱,或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形成渍涝。

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多偏北风,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出现冬旱。有些年份遭寒潮南侵,气温急骤下降,又造成雨雪灾害天气。

自然资源

植物

常见乔木有140余种,包括:雪松、黑松、马尾松、火炬松(台大松)、獐子松、金钱松(金叶松、金松)、赤松(日本赤松)、湿地松、杜松、罗汉松,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南洋杉,侧柏(柏树、扁柏)、铅笔柏、圆柏(桧柏)、龙柏、日本扁柏、日本花柏、绒柏、塔柏、柱柏、垂柏、圆球柏(玉柏)、偃柏、米针柏、鹿角柏、翠柏、香柏、刺柏(台柏)、竹柏,广玉兰(荷花玉兰、洋玉兰)、白玉兰等。

常见灌木有70多种,包括:麻叶绣线菊、李叶绣线菊、珍珠绣线菊,华北珍珠梅、榆叶梅,皱皮木瓜,火棘,棣堂,洋蔷薇、白花蔷薇(野蔷薇),月季,玫瑰,毛樱桃,紫穗槐,锦鸡儿,象牙红(龙芳花),圆叶胡枝、毛叶胡枝(山豆花)、细梗胡枝,截叶铁扫帚,欧洲山梅花(西洋山梅花)、绣球花(八仙花),芫花,糯米条,海桐,柽柳,木芙蓉(芙蓉花)等。

常见栽培植物有200多种,主要有:小麦、大麦、水稻、山芋、黄豆、黑豆、青豆、蚕豆、豌豆、绿豆、豇豆、红小豆、高粱、玉米、油菜、花生、芝麻、蓖麻、烟叶、薄荷、棉花、红麻、黄麻、苘麻、柽麻、大白菜、甘蓝、青菜、乌菜、菠菜、芹菜、疙瘩菜、辣椒、芫荽、莲藕、萝卜、胡萝卜、黄瓜、蕃茄、白米苋、红米苋、红柳苋等。锥子山西南半坡上一株银杏古树,植于唐代,树龄在千年以上。树高有20米,冠径20.25米,胸径2.16米。树干两米高以下呈空心状。

动物

饲养的动物及鱼类主要有:马、黄牛、山羊、驴、骡、猪、水牛、兔、狗、猫、奶牛、绵羊、鸡、鸭、鹅、鸽、鹌鹑、画眉、百灵鸟、鹦鹉、鲢鱼、鳙鱼、草鱼、青鱼、甲鱼、黄鳝、鲤鱼、团头鲂、罗非鱼、大阪鲫、金鱼、珍珠蚌、虾;饲养的昆虫主要有蚕、蜜蜂等。野生的动物、昆虫主要有:野兔、野鸡、獾、刺猬、黄鼬、豹猫、夜鹰、蝙蝠、鼠、蛇、蟮、青蛙、蟾蜍、蜥蜴、壁虎、大雁、小燕、喜鹊、乌鸦、麻雀、野鸭、斑鸠、鹭、布谷鸟、啄木鸟、鸬鹚、鹌鹑、龟、鳖、蟹、黑鱼、泥鳅、田螺、蚌、蜗牛、沙蚕、蚯蚓、水蛇、蚂蟥、稻田虾、水蚤、水螽、蜈蚣、飞蝗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龙子湖区全区总人口243123人,其中:东风街道19237人;延安街道14882人;治淮街道22091人;东升街道38229人;解放街道51616人;曹山街道32551人;长淮卫镇45095人;李楼乡19422人。

民族

龙子湖区唯一一个民族村,也是蚌埠市惟一的民族村:曹山街道马村。马村回族村位于蚌埠市东郊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中村”,常住人口3500人,流动人口6500人,村民90%以上为回族人民。

政治

政府领导

区长:马瑞[2]

人大领导

主任:吴劲松[2]

经济概况

综述

龙子湖区龙子湖区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3.6亿元,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75.4亿元,增长5.7%。三产结构由去年的1.8:32.7:65.5调整为1.7:31.9:66.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7%。[1]

第一产业

龙子湖区龙子湖区

2021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千公顷,其中小麦面积1.7千公顷,稻谷面积1.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0.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0.4千公顷。

2021年全区粮食产量16948吨,同比减产264吨,下降0.3%。其中小麦10120吨,同比减产511吨,下降4.8%;稻谷5947吨,同比增产453吨,增长8.3%。油料产量531吨,增长2.5%。蔬菜产量17246吨,增长3.9%。

2021年年末猪肉产量665吨,下降58%;牛肉产量162吨,增长51.4%;羊肉产量54吨,下降5.3%。禽蛋产量2073吨,增长23.3%。牛奶产量12058吨,增长98.7%。淡水产品产量417吨,增长0.2%。[1]

第二产业

2021年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1户,比上年增加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下降5.8%。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增长26.7%。

2021年全区20个工业行业中,8个保持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0.3%,食品制造业增长1.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12.9%,医药制造业增长10.1%,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长12.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增长1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79.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下降10.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0%。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罐头下降8.5%,液压元件增长17.0%。

2021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48.5亿元,增长2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0万平方米。[1]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9.8亿元,增长24.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1.3亿元,增长23.8%;民间投资32.7亿元,增长35.8%。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9.6亿元,增长68.2%。商品房销售面积44.3万平方米,增长4.7%;商品房销售额27.4亿元,增长42.5%。

2021年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56个,完成投资16.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个;亿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1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个。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亿元,增长11.7%。按行业统计,批发业销售额72.7亿元,增长9.8%;零售业零售额55.3亿元,增长10.3%;住宿业营业额1.2亿元,增长2.4%;餐饮业营业额9.7亿元,增长3.0%。

财政

2021年全年财政收入16.0亿元,下降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增长3.5%。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下降23%,企业所得税增长8.8%。财政支出11.58亿元,下降3.2%,民生支出完成10.34亿元,下降3.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89.4%。其中,科学技术支出下降73.9%,教育支出增长2.3%,卫生健康支出下降26.1%,农林水支出下降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降6.5%,  城乡社区支出下降22.5%。全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2亿元。[1]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1年末,龙子湖区拥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共34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完小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乡镇中心小学2所(下辖村小13所)。全区中小学共有在校学生14603名,其中小学11669名,中学2934名。公办幼儿园2所。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教职工2133人,在编在岗人员1155名。其中国家、省、市、区级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等名师221名。离退休教职工985人。

2013年,龙子湖区全年教育支出940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2%。完成了校安工程和延安路幼儿园等3个学前教育项目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85%以上,实验幼儿园成功创建为省一类幼儿园,东升公共服务中心创建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3]

龙子湖区辖区内有安徽财经大学(东校区)、蚌埠医学院(新校区)、蚌埠学院(新校区)、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4所高等院校,有中央研究机构2所,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余人。

卫生

2013年,龙子湖区建成东升、解放等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风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7%,超额完成蚌埠市下达的年度筹资目标。[3]

文化体育

2013年,龙子湖区完成了区文化馆达标改造工程,区图书馆主体工程竣工,建成6个农民体育健身示范点、2个社区俱乐部。区文化馆、李楼乡综合文化站、农家(社区)书屋实现了全部免费开放。[3]

社会保障

2013年,龙子湖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354人,转移农业劳动力312人,实现无“零就业”家庭目标。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456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24072人,新征地农民参保率达100%。老龄补贴全面落实,李楼乡敬老院完成主体建设,龙河、东风等6个社区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住房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建成公租房334套1.8万平方米,新开工公租房200套1.2万平方米;全年廉租房实物配租入住109户,发放租赁补贴512.9万元,惠及2024户低收入困难家庭。[3]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78元,增长9.0%。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0元,增长8.2%。[1]

交通

蚌埠南站蚌埠南站龙子湖区作为蚌埠市东大门,蚌埠火车站、蚌埠南站和长途汽车站坐落在辖区。合徐、蚌宁高速公路经辖区周边而过。辖区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铁海联运的集装箱货运站,可直接办理货物的出口运输,汽运货柜当天可抵达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连云港、济南、西安、武汉、南昌等城市;辖区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旅游

龙子湖龙子湖龙子湖区主要景点有龙子湖风景区、锥子山森林公园、汤和墓等。

龙子湖风景区位于蚌埠市内,由龙子湖、曹山、雪华山、锥子山组成,面积约2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8平方公里。区内有明朝大将、抗倭英雄汤和墓,千年银杏树,栖宕寺庙宇;又有人文景观:如渔趣苑,淮河风情园、水上乐园,龙湖度假村,龙湖山庄等。[4]

历史文化

蚌埠具有非常典型,堪称与黄河文化相媲美的淮河流域文化,从荆涂文化延伸到楚汉文化,承继到大明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时间都可以在5917平方公里的珠城大地找到历史的印记。

地处蚌埠东部的龙子湖区,楚汉文化有着极为明显的印记,这里有以汉代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当年的练兵场,名曰:“曹山(也称双龙山)”;有吴国著名大将鲁肃驻兵建城的“东、西鲁山(因两座山形似两个火炉,因此又被称为东、西炉山)”;有建于汉平帝永平年间的栖岩寺。上述遗址、遗存形成了淮河流域“三国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

与汉文化相对应的是从人文、到历史、到地理的大量明文化遗迹、遗存。这些遗迹、遗存与凤阳的明朝开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南京市形成一道形成中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明文化开篇历史。拓展了具有特色的明文化旅游观光带。一是以龙子湖为标志的山水观光带。二是与龙子湖山水相依的双龙山(也叫曹山),形似两条巨龙,头头相抵,尾尾相呼,俯卧在龙子湖边,形成绝佳的山水画面。三是长淮卫镇。该镇为千年古镇,建于唐宋,北临淮水,明代朱元璋建中都城,曾定为中都八卫之一,始称长淮卫。该镇有著名的“十王四妃墓”(朱元璋叔父寿春王等三代合葬墓)和明代驸马黄曾和兵部尚书单安仁墓。

著名人物

李佐臣(1901~1970),本名廷辅,出生在凤阳县长淮卫(今属蚌埠市郊)一个药商家庭。民国25年,凤阳一带疫疠流行,死亡者越来越多,一些乡镇一片凄凉。许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冒然进入疫区。李佐臣不顾危险,毅然而入,用中草药救活了不少病人,疫疠得到控制,被当地群众誉为“活神仙”。

刘凤鸣(1912~1983),出生在安徽凤阳长淮卫一个民间艺人的家庭。他原名刘东山,8岁从艺,跟随父亲学习吹唢呐。15岁那年,赴凤阳县城高氏乡绅家里办事,与另几个唢呐班子“对棚”①,东山使出浑身解数,大展吹奏技能,“吹”败了所有在场的唢呐班子,名噪一时,有“东山喇叭”之誉。从此,他改名为刘凤鸣,有在凤阳一鸣惊人的意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