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沙燕 崖沙燕体长约11-14厘米,背羽褐色或砂灰褐色;胸具灰褐色横带,腹与尾下覆羽白毛,尾羽不具白斑。成鸟上体暗灰褐色,额、腰及尾上覆羽略淡;眼先黑褐;耳羽灰褐;至颈侧灰白;灰褐色胸带完整;覆及尾下覆羽白毛;两翅内侧飞羽和覆羽与背同色,外侧飞羽和覆羽黑褐;腋羽灰褐色;尾羽黑褐沾棕。两性同形。虹膜深褐;嘴黑褐;趾灰褐色,爪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6g,♀11-17g;体长♂125-135mm,♀110mm-143;嘴峰♂4.5-7mm,♀5-8mm;翅♂93-106mm,♀96-108mm;尾♂47-59mm,♀49-56mm;跗蹠♂10-12mm,♀9-12mm。(注:雄性——♂;雌性——♀)引
![]() |
![]() |
![]() |
![]() |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喜栖于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质沙滩或附近的土崖上,主要栖息于沟壑陡壁,山地岩石带。晨昏间最为活跃,常结群在水面上空穿梭飞行。有时也和家燕、金腰燕等混在一起飞行,但很少高飞。在飞行中捕食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昆虫。
生长繁殖
筑巢于水边的沙质硬土悬壁上和河岸沙岩上。横向巢间距为1-11cm,纵向巢间距为1-18cm,密集处巢密度为32,洞穴长度为60-130cm,巢窝大小为(14-17)cm×(12-14)cm。营群巢。每巢产卵3枚,白色,孵化期12-14天。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引
1、崖沙燕指名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riparia)(Linnaeus,1758)分布于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地中海,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亚洲西南部,南美洲和非洲。
2、崖沙燕普通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innominata)(Zarudny,1916)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在非洲,亚洲西南部或南部越季。
3、崖沙燕东北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ijimae)(Lönnberg,1908)分布于贝加尔湖地区,蒙古,库页岛,日本北海道和千岛,繁殖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冬天在东南亚,包括菲律宾越冬。
4、崖沙燕埃及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shelleyi)(Sharpe,1885)分布于埃及包括尼罗河河谷,冬季到苏丹和厄立特里亚。5.崖沙燕以色列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eilata)(Shirihai&Colston,1992)分布于以色列。
6、崖沙燕新疆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diluta)(Sharpe&Wyatt,1893)分布于中国新疆。
7、崖沙燕福建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fokienensis)(LaTouche,1908)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福建。
8、崖沙燕青藏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tibetana)(Stegmann,1925)分布于青藏高原。引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