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淇镇南部是山区,北部是丘陵,中部是临淇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年平均降水量为697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是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林茂粮丰的好地方。
临淇古已有之,据《旧志》栽:“在县南70里(古道)临淇村,古卫邑城”。北魏永安元年置临淇县,在临淇村东建城,属林虑郡: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分置淇阳县(今临淇镇淇阳城村);隋大业元年,将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城废;建国初期,临淇村即为林县四区政府驻地。
这里有豫北最大的涌泉群--石门涌泉。大小泉眼百余个,汇流成长4000余米,宽100余米,深20余米的湖面,故称万泉湖。万泉湖清泉涓流,碧波浩渺,山势秀丽,绿树成荫,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游览小道贯穿其间。这里有石门古寺,神龟探水、碧波亭、慕景椿、凌波栈道等许多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人们休闲、垂钓、游泳、划船等活动的水上娱乐场所,也是豫北有名的旅游观光胜地。
此外,还有龙泉沟,空尖山等旅游景地。
临淇辖46个村委会,403个村民小组:
孔峪村、胡山坡村、小岭村、牛庄村、临淇村、杨村、陈庄村、吕庄村、崔庄村、北河村、南园村、联庄村、洪泉村、党街村、石门寺村、小庄村、郭家屯村、蔡家堰村、后寨村、前寨村、关爷庙村、下峪口村、李家寨村、荒庄村、淇阳城村、邢掌村、石圪当村、社书村、后坡村、河东村、付村、张家岗村、梨林村、秦家岗村、苇涧村、欠十步村、黄落池村、官岭村、草庄村、西张村、南河村、南庄村、东张村、占元村、白泉村、龙泉村。
万泉湖景区位于林州市南部重镇一一临淇境内,在林州市南30公里处。豫北三大涌泉群之一的石门涌泉在此汇流成湖。是林州主要风景名胜区之一,这里有豫北最大的涌泉群--石 门涌泉。大小泉眼百余个,汇流成长4000余米,宽100余米,深20余米的湖面,故称万泉湖。万泉湖清泉涓流,碧波浩渺,山势秀丽,绿树成荫,亭台楼榭 错落有致,游览小道贯穿其间。这里有石门古寺,神龟探水、碧波 亭、慕景椿、凌波栈道等许多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人们休闲、垂钓、游泳、划船等活动的水上娱乐场所,也是豫北 有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景区景观有石门古寺、沉金岛池、洞泉神水、探水神龟、慕景之椿和天仙桥等。周围又有雷音寺、关帝庙、红泉河、络丝潭、阳台寺等名胜古迹。其中雷音慕鼓、阳台晨钟、淇河晚照、石门涌泉、龙泉沟胜景闻名遐迩。景区湖水碧波,宜游宜钓,山道迂回,通畅便捷,游人常年不断,现已成为林州市旅游开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临淇镇地处林州市最南端,西接山西省,南毗卫辉、辉县二市,北与茶店乡、桂林镇毗邻。2007年,全镇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204个自然村,4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694人。
中共临淇镇委员会
书 记 蔡永青
副书记 赵明顺
李广太
党委委员 雷友明
秦拴庆(-2007年8月)
吕玉明(-2007年1月)
郝建强(-2007年1月)
郭玉庆
临淇镇人民政府
镇 长 赵明顺
副镇长 刘富周
孙学青
王启龙(-2007年1月)
临淇镇人大主席团
主 席 蔡永清
副主席 孙章生
临淇镇总工会
主 席 王富云
2007年,临淇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作创一流,全省争百强”的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全局,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建筑业、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的传统优势,在安全、稳定、和谐的基础上,强力推进临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社会总产值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39.4%,非公经济总产值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工业产值实现17.2亿元,同比增长48.3%;工业增加值实现4.9亿元,同比增长34%;农业产值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25.7%;GDP达到11.6亿元,同比增长4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2万元,同比增长17.1%;人均纯收入实现6250元,同比增长25%。
2007年,临淇镇通过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外出招商、聘请招商顾问和举办在外人士招商座谈会等多种举措,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取得新的突破,形成合同资金8.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2亿元,开工项目20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有4个:一是鹤壁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生物光源项目,投资460万元的一号车间基本完工,投资230万元的科技楼投入使用,设备已经订购;二是省电力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11万伏变电站项目,已并网供电;三是福建客商吴祖汗投资1500万元、占地50亩的特种渔业养殖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四是投资1500万元的华林排钉项目,设备安装到位,开始试生产。
运作上亿元项目1个:投资4?9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该项目一期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4.2亿千瓦时,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亿元,收益1?45亿元。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筹备,2007年9月20日,市政府与国网新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该项目已列入安阳市能源发展规划,省发改委已受理该项目的申请,进行论证。
2007年,临淇镇荣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称号。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药材面积4000亩,其中占元村山毛桃2000亩、黄落池村山毛桃1500亩、其它村药材500亩,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农作物种植向多品种、立体化高效农业的转变,为农民增收致富起到典型引路作用;
二是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服务农户5300户,为全镇4?8万余亩农田配上“营养套餐”;
三是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水土保持和绿色通道四大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林建设,完成荒山造林2000亩,补植补造林5000亩,完成“四荒”拍卖面积5170亩;
四是养殖业实现重大突破。东张村新发展成为规模养殖重点村,崔庄村新上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养殖业逐步由过去的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过渡,实现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发展。
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7年度“畜牧业发展先进乡镇”;
五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投资480万元,动用土石方86万立方米,投工53万个,新打机井1眼,配套机井3眼,埋设地埋管道9700米,水泥硬化、维修渠道11600米,新增节水面积1900亩。完成劣地改造330亩,坡耕地改造280亩,完成水泥硬化田间路3000米,扩宽整修田间路8300米。投资60万元,水泥硬化南庄、东张等村道路3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六是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落实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各项补贴资金218万余元。
七是劳务经济不断壮大。2007年共输出劳力1.6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5?8亿元,劳务收入1.8亿元。
八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镇各村硬化街道44206米,新修排水沟16670米,新装路灯1176个,新建垃圾池184个,新建村级文化场所17个。
九是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稳步推进。新建沼气池1000个,成立乡镇沼气服务站1个、村级服务组织6个。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沼气建设先进乡镇”。
十是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北大街吕庄段安装路灯60余盏,铺设花格砖4000平方米;临淇村“锦绣花园”农民住宅小区建设项目报批;完成新汽车客运站的建设及搬迁工作。
平安建设以创建“平安临淇”为载体,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
安全生产。严格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到人,一抓到底。认真落实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先后组织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检查5次,专项检查9次,共发现整改安全隐患200余处。
信访稳定。通过抓宣传、抓排查、抓例会、抓落实、抓回访等措施,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
综合治理。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体系,加强村级治保会、民调会、治安巡防队建设,认真开展治安巡逻,有效维护了全镇治安稳定,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消防安全整治。在加强消防安全检查的同时,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在李家寨、邢掌、孔峪、荒庄4个消防重点村安装了3个消防栓,修建一个蓄水池,其他各村也重建或新建消防水池21座,有力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全镇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五点要求
一是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和非公企业党建,以“三强四化”为总抓手,全面强化农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企业需要、业主支持、党员欢迎、员工拥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岗位奉献、扶贫助困等活动,全镇80%的非公企业党员成了企业的骨干力量,非公企业党建得到了加强;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坚持“建、管、学、用、促”并重,在全镇46个村建成终端接收站点,坚持“开门教育”,广泛吸收群众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探索优化教学与组织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制定“万名党员”双强培训达标方案,定期组织党员培训;
四是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先后完成了草庄、龙泉、洪泉、占元、石圪当、黄落池6个村的村室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层组织办公条件。
五是积极稳妥抓好支部换届工作,把一批责任心强,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充实到班子中去,增强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提高教育质量,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镇“两免”学生2618人,发放资金179851.95元;“一补”学生1352人,发放资金13520元;
全镇入合率达96.8%,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2007年,新增低保人员536人,目前共有低保户1284户,2618人,发放低保金901620元,改造后的敬老院已投入使用。对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发放养老金 58000元;计生。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幸福家庭”活动,通过开展春、秋两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和后进村治理,进一步规范了全镇的计划生育秩序,人口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正常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