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én yáng gōng
ㄈㄣˊ ㄧㄤˊ ㄍㄨㄙ
汾阳宫
古宫名。 隋炀帝时所建。故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规模壮观,殿宇楼阁,水榭歌台,栈道回廊,应有皆有。因为该行宫距汾河的发源地不远,故史称“汾阳宫”(或称“汾源宫”),据说,隋炀帝经常来这里巡猎、避暑、游玩,并在行宫接见大臣和使者,商讨和处理国家大事。当然,也少不了携爱妃宫女们云游行宫,踏青湖边,打情骂俏,赏景吟诗,于美酒声色中寻欢作乐,穷奢极欲地炫耀帝王的风流。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行宫往日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
《说郛》卷五七引隋杜宝《大业杂记》:“﹝大业二年﹞七月,﹝ 炀帝 ﹞自江都还洛阳 ,敕于汾州西北四十里临汾水起汾阳宫,即管涔山河源所出之处。当盛暑日,临河盥漱,即凉风凛然如八九月。”
《旧唐书·狄仁杰传》:“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1]
清版《宁武府志》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北巡过雁门关,八月癸巳入楼烦(今宁武、静乐一带),十一年(公元615年)五月避暑汾阳宫。”以后的《宁武县志》又载:“汾阳宫,是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年间始建,坐落于天池边。”
不久前,山西省文物部门曾会同忻州市文管单位有关专家及学者,专门隋帝行宫遗址进行过一次考察,发现了一种造型较大的琉璃滴水构件,其等级很高,显然,民间老百姓是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的,只有当年的皇宫才有资格使用,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风范。然而,中国的名湖秀水那么多,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么一个无名的小湖边,劳民伤财地去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行宫呢?况且,这里山势十分险要,并不利于大队车马队伍出行,粮食补给也十分不便。
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与宁武“天池”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宁武与塞外相连,当年北方的突厥(南北朝时期十分强盛),常经此入塞进犯中原,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在这一带修筑过长城(例如管涔山的赵长城),连年烽火不断。隋朝皇帝当然也不例外,也曾大修长城以屏蔽塞内,并屡次率兵巡边耀威。据《中国历史纲要》记载:“隋初,突厥屡次进攻,隋文帝发兵出塞迎击,大破其众。”还有,管涔山一带森林密布,牧草遍地,禽兽出没,环境清雅,气候凉爽,尤其到了每年盛夏,人迹罕见,堪称是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因此隋朝皇帝才把这里选为狩猎和避暑的理想之地。况且,这一带还是隋朝皇帝杨家父子的“发迹之地”(杨坚时任晋王时,杨广为并州总管),那么,为了游玩方便而选择在此建造行宫,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符合史书上称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游猎”的习性,另据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建成的这座行宫规模是非常可观的,即所谓“汾阳宫因池而筑,环水精建宫室台榭,其殿宇楼阁,金碧辉煌,分外壮观。”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过分。当年,隋炀帝为了使浩大的狩猎队伍和皇家卫队便于通行,曾下令从并州(今太原)西北的天门山附近,修筑了一条全长150公里的简易栈道,直通宁武“天池”行宫,后人称其为“杨广道”。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夏四月丙午时,杨广自五原(今内蒙古一带)巡猎回来,曾在“天池”行宫大宴群臣,其奢侈之风可见一斑。可惜,因为地面建筑早已不复存在,这些也只能成为历史传说了。而汾阳宫究竟毁于什么年代,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在清版《宁武府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隋恭帝义定元年(公元617年),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袭破楼烦,进据汾阳宫,取宫人以赂突厥,自命国号天兴。”说的是隋朝后期一名叫刘武周的叛将,带兵攻破当时的楼烦城,杀死当地太守并进占汾阳宫,掳宫女敬献突厥的情景,其虽未对其血洗行宫作详细描述,但证明从那个时期开始,“天池”隋帝行宫正由兴盛走向败落。因这片遗址位于湖边一台地上,完全符合古代帝王行宫多依山傍水布局的习惯,完全可以证明其曾经存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