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中文名 忻州师范学院
属性 省属本科高校
外文名 XinzhouTeachersUniversity
所属地区 中国山西忻州
全国综合排名 561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主要奖项 高校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主要院系 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化学系、教育系、物理系、电子系、体育系
现任院长 张虎芳
邮编 034000
类别 公立大学
目录导航

办学历史

合并前:

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6月,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59年9月,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与大同师院合并组建为晋北师专。

1962年7月,晋北师专裁撤。

忻县地区五七学校

1965年2月,忻县地委、忻县专署筹办耕读师专。耕读师专附设在忻县师范,共招收学生92名。

1966年5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66年8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纳入国家计划,从9月1日起由省核定编制,经费列入省高教事业支出项。

1969年11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县师范等7所区直学校合并组建为“忻县地区五七学校”。

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2年1月,经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撤销“忻县地区五七学校”,成立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3年9月,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忻县地区高级中学。

山西师范学院附属

1978年1月,经山西省计划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

1981年1月,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与忻县师范分离,设立独立的财务帐目。

忻县师范专科学校

1982年10月,忻县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84年8月,忻县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忻州师范专科学校。

忻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忻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9月,忻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州地区教育学院、忻州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10月,忻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州地区教育学院、忻州职工大学、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忻州分校合并组建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内,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普通专科学校——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后:

忻州师范学院

2000年3月,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建制同时撤销。

2000年6月,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忻州师范学院。

办学条件

基础条件

学院坐落在佛教圣地山西省五台山脚下的忻州市区,距离省会太原70公里,距离五台山机场38公里。现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亩。图书馆藏书135万余册,电子图书45万余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8个。拥有先进的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计算机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系统、体育馆及各类专业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和实训需要。

新校区建设

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

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位于忻州市云中新区东侧,七一路以东,旭来街以南,云中路以西,顿奇街以北,占地面积约1619亩,总建筑面积46.1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馆及附属设施、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单身教工宿舍及基础配套设施等项目(不含教工住宅)。项目总投资19亿元(不含与土地相关费用),资金来源由银行贷款、学校自筹、老校区土地置换和省市政府投入等多种方式解决。新校区建设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总用地面积970.7374亩,总建筑面积379600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总投资为80299.39万元,总建筑面积为183600平方米(地上179600平方米,地下4000平方米),建设工期为36个月;二期工程总用地面积648.2653亩,总建筑面积822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满足约20000名在校生正常教学生活需求。项目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

目前,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选址工作已顺利完,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建议书》已获省发改委批复(晋发改科教发[2247]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报告、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的编制、审批、报备、批复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用地已完成征地补偿工作,正在办理土地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即将着手开展地质勘察、初步设计、单体施工图设计、抗震评估等工作,其他前期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院系专业

学院现有26个教学系部,45个本科专业,形成法、教育、文、史、理、工、管和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

院系 专业
中文系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数学系 本科:应用数学
生物系 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地理系 本科:地理科学、旅游管理
计算机系 本科: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政治系 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物理系 本科:物理学、物理学教育
电子系 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教育系 本科: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
法律系 本科:法学专科:法律专业
经管系 本科: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系 本科:会计电算化、会计学
音乐系 本科:音乐学、音乐表演
体育系 本科:体育教育
美术系 本科:美术学、书法学

师资力量

院系 专业
中文系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数学系 本科:应用数学
生物系 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地理系 本科:地理科学、旅游管理
计算机系 本科: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政治系 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物理系 本科:物理学、物理学教育
电子系 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教育系 本科: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
法律系 本科:法学专科:法律专业
经管系 本科: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系 本科:会计电算化、会计学
音乐系 本科:音乐学、音乐表演
体育系 本科:体育教育
美术系 本科:美术学、书法学

教学建设

师资概况

截至2021年10月,学院在编教职工1306人,其中,专任教师92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33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87人,山西省“百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育领域“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人,山西省教学名师9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8人,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4人。[1]

杰出专家

省级教学名师:张虎芳、吴攀升、罗小兰、李丹、姚勤智、赵新平、孟彩荣、王华荣、邵贵成[5]

教授:

任教系部

姓名

性别

最高学历

最后学位

中文系

姚勤智

大学

学士

中文系

张静

研究生

博士

中文系

葛延峰

大学

硕士

政治系

王华荣

大学

硕士

音乐系

孙云

研究生

博士

音乐系

王鑫

大学

硕士

音乐系

赵桂珍

大学

历史系

赵新平

大学

硕士

历史系

杨随平

大学

学士

历史系

王涛

研究生

博士

数学系

王立志

大学

学士

数学系

齐素英

大学

学士

数学系

兰旺森

研究生

硕士

数学系

孟国艳

研究生

硕士

数学系

郭忠海

大学

硕士

物理系

张清

大学

硕士

物理系

孟彩荣

大学

学士

化学系

乔永生

研究生

博士

化学系

范建凤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刘成琪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任光明

大学

学士

化学系

赵三虎

研究生

博士

化学系

李志英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石玉芳

研究生

硕士

化学系

李慧卿

研究生

博士

化学系

尹爱萍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郭谨昌

研究生

博士

生物系

张虎芳

研究生

博士

生物系

徐澜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赵青杉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曹建芳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胡志军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冯素琴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王鸿斌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李荣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冯丽萍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焦莉娟

大学

硕士

电子系

邵贵成

大学

硕士

地理系

吴攀升

大学

学士

地理系

郑庆荣

研究生

博士

经济管理系

李丹

研究生

博士

经济管理系

张爱龙

研究生

博士

经济管理系

韩子贵

大学

学士

体育系

孟明亮

大学

硕士

体育系

张翔

研究生

硕士

体育系

孟祥军

大学

学士

体育系

辛锋

大学

硕士

教育系

罗小兰

研究生

博士

教育系

弓青峰

大学

学士

教育系

张淑清

大学

硕士

旅游管理系

冯文勇

研究生

博士

会计系

侯翠萍

大学

硕士

公共外语部

余斌

大学

学士

思政部

王军

大学

硕士

思政部

王引兰

研究生

硕士

思政部

辛文斌

大学

学士

思政部

刘卫平

大学

硕士

思政部

代训锋

研究生

博士[6]

硕士生导师

姓 名

学科、专业名称

兼职单位名称

王 军

医学教育

山西医科大学

张虎芳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山西农业大学

乔永生

无机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罗小兰

发展与教育心理

山西师范大学

李 丹

管理科学与工程

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

张爱龙

财政学

山西财经大学

王鸿斌

信号与信息处理

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郑庆荣

自然地理学

山西师范大学

赵三虎

有机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张 翔

运动人体科学

山西师范大学

孙 云

音乐与舞蹈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李志英

分析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兰旺森

区域经济学

山西师范大学

胡志军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冯丽萍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赵青杉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范建凤

物理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陈 龙

中国古代文学

青岛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赵新平

中国史、文物与博物馆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李慧卿

无机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

张淑清

高等教育

山西师范大学

李 荣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郭谨昌

无机化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冯文勇

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赵桂珍

音乐与舞蹈学

山西师范大学

任丽婵

教育管理

山西师范大学

王 涛

文物与博物馆、学科教学(历史)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曹建芳

计算机应用技术

太原科技大学

孟明亮

体育教育

山西大学

王引兰

思想政治教育

太原科技大学

徐 澜

作物学

山西农业大学

周喜君

技术经济及管理

太原理工大学

乔洪涛

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王迎进

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高志忠

学科教学(生物)

山西师范大学

代训锋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刘卫平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裴 云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梁俊山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岳瑞波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翟慧丽

学科教学(英语)

山西师范大学

王 芳

学科教学(英语)

山西师范大学

张成莉

学科教学(英语)

山西师范大学

孟国艳

学科教学(数学)

山西师范大学[7]

三晋英才

序号

姓名

1

张虎芳

2

罗小兰

3

李 丹

4

孟彩荣

5

邵贵成

6

王华荣

7

吴攀升

8

席福贵

9

姚勤智

10

张建华

11

赵新平

12

谢晓丽

13

崔林生[8]

教学成果

任教系部

姓名

性别

最高学历

最后学位

中文系

姚勤智

大学

学士

中文系

张静

研究生

博士

中文系

葛延峰

大学

硕士

政治系

王华荣

大学

硕士

音乐系

孙云

研究生

博士

音乐系

王鑫

大学

硕士

音乐系

赵桂珍

大学

历史系

赵新平

大学

硕士

历史系

杨随平

大学

学士

历史系

王涛

研究生

博士

数学系

王立志

大学

学士

数学系

齐素英

大学

学士

数学系

兰旺森

研究生

硕士

数学系

孟国艳

研究生

硕士

数学系

郭忠海

大学

硕士

物理系

张清

大学

硕士

物理系

孟彩荣

大学

学士

化学系

乔永生

研究生

博士

化学系

范建凤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刘成琪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任光明

大学

学士

化学系

赵三虎

研究生

博士

化学系

李志英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石玉芳

研究生

硕士

化学系

李慧卿

研究生

博士

化学系

尹爱萍

大学

硕士

化学系

郭谨昌

研究生

博士

生物系

张虎芳

研究生

博士

生物系

徐澜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赵青杉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曹建芳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胡志军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冯素琴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王鸿斌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李荣

大学

硕士

计算机系

冯丽萍

研究生

博士

计算机系

焦莉娟

大学

硕士

电子系

邵贵成

大学

硕士

地理系

吴攀升

大学

学士

地理系

郑庆荣

研究生

博士

经济管理系

李丹

研究生

博士

经济管理系

张爱龙

研究生

博士

经济管理系

韩子贵

大学

学士

体育系

孟明亮

大学

硕士

体育系

张翔

研究生

硕士

体育系

孟祥军

大学

学士

体育系

辛锋

大学

硕士

教育系

罗小兰

研究生

博士

教育系

弓青峰

大学

学士

教育系

张淑清

大学

硕士

旅游管理系

冯文勇

研究生

博士

会计系

侯翠萍

大学

硕士

公共外语部

余斌

大学

学士

思政部

王军

大学

硕士

思政部

王引兰

研究生

硕士

思政部

辛文斌

大学

学士

思政部

刘卫平

大学

硕士

思政部

代训锋

研究生

博士[6]

办学特色

姓 名

学科、专业名称

兼职单位名称

王 军

医学教育

山西医科大学

张虎芳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山西农业大学

乔永生

无机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罗小兰

发展与教育心理

山西师范大学

李 丹

管理科学与工程

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

张爱龙

财政学

山西财经大学

王鸿斌

信号与信息处理

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郑庆荣

自然地理学

山西师范大学

赵三虎

有机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张 翔

运动人体科学

山西师范大学

孙 云

音乐与舞蹈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李志英

分析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兰旺森

区域经济学

山西师范大学

胡志军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冯丽萍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赵青杉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范建凤

物理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陈 龙

中国古代文学

青岛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赵新平

中国史、文物与博物馆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李慧卿

无机化学、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

张淑清

高等教育

山西师范大学

李 荣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西师范大学

郭谨昌

无机化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冯文勇

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学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赵桂珍

音乐与舞蹈学

山西师范大学

任丽婵

教育管理

山西师范大学

王 涛

文物与博物馆、学科教学(历史)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曹建芳

计算机应用技术

太原科技大学

孟明亮

体育教育

山西大学

王引兰

思想政治教育

太原科技大学

徐 澜

作物学

山西农业大学

周喜君

技术经济及管理

太原理工大学

乔洪涛

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王迎进

学科教学(化学)

山西师范大学

高志忠

学科教学(生物)

山西师范大学

代训锋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刘卫平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裴 云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梁俊山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岳瑞波

学科教学(思政)

山西师范大学

翟慧丽

学科教学(英语)

山西师范大学

王 芳

学科教学(英语)

山西师范大学

张成莉

学科教学(英语)

山西师范大学

孟国艳

学科教学(数学)

山西师范大学[7]

学术研究

序号

姓名

1

张虎芳

2

罗小兰

3

李 丹

4

孟彩荣

5

邵贵成

6

王华荣

7

吴攀升

8

席福贵

9

姚勤智

10

张建华

11

赵新平

12

谢晓丽

13

崔林生[8]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有5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设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物理学

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有机化学、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中国近代史、计算机导论

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地理实验室、现代教育中心实验室、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

科研机构

王秋生主持的“地方师范院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截至2014年3月,学校的“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地方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创新教学探索——《黄河管子声》的实践”、“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4项成果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7年12月18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一带一路”中的话语体系建设与语言服务发展论坛暨2017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忻州师范学院院荣获“LSCAT实训基地示范院校”称号。

学术资源

学校长期坚持教师教育实践探索。从1997年开始,根据忻州等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师范学校主导、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至今已连续20年,每年派出两批共计40000余名本专科大学生,到忻州市各县市区和运城、阳泉、大同及海南共70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院加大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强化奉献基础教育意识,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有为青年。同时,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完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深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等各级领导均给予肯定,要求我院拓宽服务山老贫困地区的路子,为提升农村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06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2007年5月,时任教育部长周济批示:“要认真总结山西忻州师院的经验,全面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工作,这是师范生教育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全面评估后指出,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全面推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2002年起开展“人道、奉献、博爱”的红十字精神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载体,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捐赠善款,至今已连续14次累计捐献3786人份造血干细胞和83万余元善款,义务献血17120袋。2008年1月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评为“红十字模范校”;先后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文化传统

发展规划

2012年至2013年,学院编写教材12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03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6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EI收录16篇、ISTP收录1篇,发表省级论文296篇,专著9篇,编著18篇。

学院领导

截至2016年5月,学院有13个学术研究机构。省级高层次研究机构1个。

校级研究机构: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所、五台山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陶行知研究会、元好问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忻州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忻州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材料科学研究所、生化分析材料研究所、区域规划发展研究与开发中心

省级高层次研究机构:五台山文化研究所

学校荣誉

  • 馆藏资源

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图书馆藏书130多万册,数字化资源4900GB,其中电子图书200GB。

  • 学术期刊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主要栏目包括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徐继畲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政史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数理研究、生化研究、体育研究等。

词条图册

校训

厚学启智、修德树人

“厚学”:崇尚知识,探求学问。教师要勤于钻研,厚积薄发;学生要勤奋学习,积累学识。倡导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中西的学术追求。

“启智”:开启智慧,开发心智。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修德”: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兼具修养德行和提升素养之义,修德既是育人的根本,更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价值追求。

“树人”:培养人才,造就栋梁。体现了学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忻州师院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校徽

忻州师范学院校徽忻州师范学院校徽校徽的主体标志为小篆“忻”字,校名为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题写。色值为C:13,M:87,Y:100,K:4。

忻州,简称“忻”,别称“欣”。“忻”字有开导、启发之意,又通“欣”。《说文解字》(忻):“闓(开)也。从心,斤声。《司马法》曰:‘善者,忻民之善,闭民之恶。’”即,有德行的人开启民众的善念,制止民众的恶念。

“忻”字不仅体现了学院的区域特征,而且与学院“厚学启智,修德树人”的校训相契合,也喻示着学院事业发展欣欣向荣。

小篆“忻”字端庄挺拔,舒展流畅,格调高雅;红底白字兼具中国印的艺术美感;字体的方正与校徽的浑圆和谐统一。

校旗

忻州师范学院校旗忻州师范学院校旗(2)学院校旗为长方形旗帜,分正红色底(C:0,M:100,Y:100,K:0)和浅蓝色底(C:100,M:30,Y:0,K:0)

两种,分别适用于不同场合或同时使用,其中,正红色旗为主旗,浅蓝色旗为副旗,主副旗同时使用时,主旗在左、副旗在右。校旗旗面正中为学院中英文校名全称和校徽。校名中文字样为姚奠中先生题写的“忻州师范学院”,英文字样为Times字体,字体颜色为桔黄色(C:1,M:62,Y:100,K:0),校徽颜色与字体颜色一致。旗面尺寸按国旗制作标准分为:288cm×192cm(标准一号旗)、240cm×160cm(标准二号旗)、192cm×128cm(标准三号旗)、144cm×96cm(标准四号旗),长宽比为1.5:1。校外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旗面尺寸,但必须大于同时使用的各单位及社团旗帜。

系旗

忻州师范学院系旗忻州师范学院系旗学院系旗颜色分红色底(C:0,M:100,Y:100,K:0)、浅蓝色底(C:100,M:30,Y:0,K:0)、黄色底(C:0,M:0,Y:100,K:0)、绿色底(C:85,M:15,Y:80,K:10)四种,旗面由校名、校徽、系名组成。校名、校徽、系名的颜色除黄色旗用红色(C:0,M:100,Y:100,K:0)以外,其它颜色旗都为白色。校名为姚奠中先生题写的“忻州师范学院” 及Times字体的学院英文名,系名要使用全称,使用华文行楷字体,系名字号大于校名字号。校徽及中英文校名位于旗面左上角,系名位于旗面的正中央。旗面尺寸为:240cm×160cm(标准二号旗)、192cm×128cm(标准三号旗)、144cm×96cm(标准四号旗),校外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旗面尺寸,但不能大于同时使用的校旗。各系所用系旗由各系保存。各教学部、教辅单位、职能处室旗帜制作及使用以系旗为标准。

社团建设

影视文艺类:东晓影评社

文体类:世纪圆梦艺术团、交谊舞协会、街舞协会等

实践类:大学生创业学会、海梦社等,

文学类:遗山文学社

研究类:陶研社

公益类:政史系的爱心社、法律系的法源社、教育系的心理协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