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元朝。所谓胡同就是 通道,当时对胡同和街道的宽度都有规定,宽6步的路叫胡同,宽12步的叫 小街,宽24步的称之为 大街。一步的距离约有一米多。据史料记载,元大都的主要街道名称是城门的名儿那儿来的,街道以坊来划分胡同并不多。到了明朝,北京的胡同才多起来,有名称的胡同有1100多条,以后城区逐步发展,到了清代,大街与 胡同增加到2000多条,1944年有统计资料,北京的大街和胡同增加到3200多条。当然,这些街和胡同都有名称。北京解放以后,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辖区建制也在不断调整,现在城区的辖区建制大体是在1958年由市里决定并经国务院陆续批准确定的,当时把东郊区改为朝阳区,撤消了前门区,分别并入崇文区和宣武区,撤消了南苑区,分别并入 朝阳区、 丰台区和大兴区,将东单区和东四区合并为东城区,把西单区和西四区合并为 西城区;把通县和通州市合并为通州区等。这样一来,使北京市的面积扩大了许多,随着城区的区域不断扩大和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以及大型建筑物的出现。北京的地名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总体上看是老胡同在逐年减少,新街道在不断增加,到现在北京城的街道和胡同地名4000多已打不住了。
北京的地名主要来自显眼或有名的标志,比如城门、市场、河流、桥、水井、树木、建筑物等,其中建筑物包括寺庙、牌楼、王府、花园、大院、体育场馆、新建小区等。北京人说话比较直,给地方起名也很直截了当。北京的土话多带儿化韵,这一点在地名里就能体现出来,比如 菊儿胡同、 鸦儿胡同、雨儿胡同、 土儿胡同、景儿胡同等。京味儿实足的地名还有胰子胡同、沙喇胡同、油炸鬼胡同、擀面仗胡同、拐棒胡同、 饽饽房胡同、背阴胡同、水 罐儿胡同、取灯胡同、灯草胡同、 茶食胡同等。
由于京城有些地名起得太土,甚至听起来让人感到粗俗,北京解放以后,随着地区建制的不断调整,政府有关部门对那些土得掉渣儿和粗俗的地名做了改动。改动的老地名主要取其谐音,以免给人们出行和通信带来不便。比如东城的 雅宝路,当初叫 哑巴胡同。宣武区的 王广福斜街,最早叫 王寡妇斜街。此外,像牛蹄胡同改为留题胡同,大脚胡同改为 达教胡同。 狗尾巴胡同改成高义伯胡同, 干鱼胡同改为甘雨胡同,油炸鬼胡同改为有果胡同,鸡爪胡同改为吉兆胡同,宋姑娘胡同改为颂年胡同,鸡毛胡同改为锦帽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