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 巴克什”(baksi), 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bithesi),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
清各部院、内行衙署均有设置,主要掌管 翻译满汉 奏章文书、记录 档案文书等事宜。
约在 天聪末 崇德初, 刑部笔帖式已从事汇集整理、登记存档已审结案件的工作,以备随时查考利用;国史院笔帖式要定期将重要的 刑部档案记入国史档册。
清入关后,国家制度日臻完善,政务活动急剧增加,文书档案工作也日渐繁杂,清政府遂在各 衙门广置笔帖式。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有品级。早年有五、六品者。 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 八旗出身之路”。
在都梁的《荣宝斋》中,对此做过描述。
“笔帖式”一词,满语作bithesi,是由“bithe”和“si”两部分组成的复合词汇。
bithe,满语为“书本、文书”含义。
si是词缀,表“···的人”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