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街道办事处

凤翔街道办事处

人口 85172
中文名称 凤翔街道办事处
目录导航

概况

  五号路夜景

凤翔街道办事处,东接马台乡、那招乡,西南与博尚镇接壤,北连忙畔街道办事处。东西最大横距1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公里,国土面积186平方公里。海拔 1440米,年平均气温17.2℃,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下辖10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81个自然村、230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傣、彝、拉祜等20多种民族。2007年末,全街道总户数22740户,总人口83909人,其中,农业户8394户,34038人;有耕地面积20669亩,人均耕地0.6亩,其中水田12651亩、旱地8018亩;粮食总产量752.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258公斤;森林覆盖率43%。林地66809亩。2007年全街道经济总收入2351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1元。10个村委会以种植、养殖为主;7个社区以二、

五号路

三产业为主。

“十•五”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发挥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市政建设、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积极开拓进取,打牢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技教育三大基础;实施特色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兴街道、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主攻经济林果、商贸旅游、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五大产业,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成为产业结构合理、个私经济兴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小城镇。

“十一•五”期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分类指导,构建和谐,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主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新农村建设、市政建设两大机遇,打牢三大基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技教育),实施四大战略(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富民,劳动力转移),主攻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加大以无公害蔬菜、育肥为重点的“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努力,把街道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和谐街道。

基础设施

  圈掌农贸市场

截止2007年底,凤翔街道办事处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凤翔街道办事处有农户8394户。有8129户通自来水,有265户饮用井水,有46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0.5%)。有8393户通电,有580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31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6.8%、99.99%和69.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45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194户(分别占总数的65%和50%)。

凤翔街道办事处的路面为水泥路面。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50公里。全街道办事处共拥有汽车341辆,拖拉机346辆,摩托车2219辆。全街道办事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9,273.00亩,有效灌溉率为43.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166.1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8 亩。

到2007年底,全街道办事处建有沼气池农户97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68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04户。全街道办事处多数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72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2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2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2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7个自然村已通路灯。该街道办事处的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其中有218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72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47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参加茶博会

凤翔街道办事处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528万元(其中:凤翔街道办事处下属8个企业收入705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83.91万元,占总收入的9%;畜牧业收入1854.5万元,占总收入的8.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4150头,肉牛189头,肉羊502头);渔业收入261.69万元,占总收入的1.2%;林业收入84.10万元,占总收入的0.4%;第二、三产业收入13971.50万元,占总收入的65%;工资性收入1328.84万元,占总收入的6.2%。农民人均纯收入2654.00元,农民收入10个村委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28.8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10人(占劳动力的13.3%),在省内务工2170 人,到省外务工340人。

人口卫生

  街道卫生院

街道现有农户8394户,乡村人口42124 人,其中男性21575人,女性20549人。其中农业人口33929人,劳动力18895人。凤翔街道办事处以汉族为主,汉族37146人,少数民族4978人。其中傣族3374人,彝族906人,其它民族698人。到2006年底,凤翔街道办事处共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48人,占人口总数的1.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1839人,参合率93.8%;享受低保148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街道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1569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3人。凤翔街道办事处建有公厕18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78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

 

街道有文体服务中心1个,村级文化室10个,社区文体指导站7个,图书室14个、业余文娱宣传队2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中学2所,小学19所,其中有学前、幼儿教学班18个。有教职工 249 人,在校学生285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

政务公开

 

凤翔街道办事处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610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9362.64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59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215000元(人均6.4元),“一事一议”筹劳3788元(劳均0.2个)。年末集体总收入356.7万元,有固定资产3992.1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201.8万元,农村财务管理行政村实行自行管理,自然村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会议公开为主,以粘贴公告、黑板报的方式公开为辅,公开项目有各种村务情况,各项财务收支情况,“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等。

基层组织

  村委会党员电教室

街道党工委下设6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849名,少数民族党员249名,其中男党员1326名、女党员523人;党员文化结构:本科42人、专科166人、中专140人、高中156人、初中以下1345人;年龄结构:60岁及以上611人、55岁-59岁199人、46岁-54岁310人、36岁-45岁368人、35岁及以下361人。

街道近年来受奖励情况:

2005年4月被临沧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5年7月被中共临沧市委授予“云岭先锋流动红旗”;

2005年7月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评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

2005年9月被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授予云岭先锋三级联创五好乡镇党委;

2005年12月被中共临沧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2006年2月被中共临沧市临翔区委、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6年4月被中共临沧市临翔区委、区人民政府评为服务非公经济先进单位;

2006年7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军区评为“云南省第四批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移交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7月被临沧市委评为“五好”街道党工委。

人文地理

  子孙庙

子孙庙:庙址在凤翔镇章嘎村。清雍正九年(1719年)土官建。光绪三年(1877)坤道阮一诚重建筹修,并建观音阁,杨阳悟继修,并建上、中院厢房。民国19年(1930年)坤道阮来庆募化集资,仿昆明大观楼式样修建观稼楼。民国36年(1947年),复修下院,寺内花木繁盛,1958年神像及道教场设施均被拆毁,改为县农具厂厂址,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子孙庙归还道教协会,并重塑了佛像。

东文笔:在南信桥村东五公里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通判肖泽春筹银无五百两建成。为方锥形塔,塔高20米,9层,周围松林茂密,风景秀丽,每到春季,游人常到此春游,是临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石洞寺:在圈掌南三公里处飞龙峰下,因有十四个石洞而得名。洞内有石床石洞,相传是土司避暑之地。

灵山寺

大石房:在石房村东0.5公里处,214国道公路边,是一块巨大的花岗石。直径约二十米,石头下面可以避雨、乘凉。在大石房西北一百米处,有一巨石,常年风化开裂,裂缝里有一小石块,形如一尊小佛像,每年泼水节,博尚、勐托和凤翔镇的部分傣族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拜佛活动。

西门公园:位于西门村。1983年动工修建,占地60亩,1986年开放供游人观赏。园内绿树成荫,鲜花怒放,墨兰争艳,亭阁和大门雕梁画栋,古朴风雅。园内还建人工湖、动物园、花圃园,还备有儿童小火车、游船等,是凤翔镇游览观光的胜地之一。

灵山胜境:座落在南信桥村东北的灵应山。光绪三十年

石房

(1908年),士绅丁尚德,杨时茂等修建。1937年,又有"子孙庙"坤道阮来庆、何本科和地方人士罗恒清、张正奎、杨如芝等发起募捐,添建玉皇殿、观音阁,内塑南海观音一尊。灵山寺地僻林幽,怪石林立,四季流水潺潺。一直为凤翔人民游览的主要场所之一。19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建筑设施全被拆毁,改为田地,仅存巨石一块,上镌刻有"此可说石"四个大字。1988年元月,民主人士杨光明倡导修复“灵山寺”,更名为"灵山胜境",组建了筹委会,募捐筹资。单位和个人捐资近两百多万元,先后修建了交通亭、灵露阁、水池、曲桥、武警桥厅、白塔、忠武亭、观音阁等,并修建了进境道,种植大量花木,现已成为临沧群众主要游览场所之一。

温泉:又名热水塘,在凤翔镇西南4.5公里处,水温64℃,属硫磺泉,沐浴对风湿、皮肤病等有疗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露天浴池2个,一个男池为方形,一个女池为圆形,浴池用条石镶砌,各有围墙,设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扩建,1993年由建设银行购买使用权,并重新进行修建,建有高档浴池数十间,并建有餐厅、歌舞厅、高级住房以及儿童露天游泳池等设施,现已成为游玩的好去处。

莲花塘。在凤翔镇新村、大石房、老五村三村交界处,距县城13公里,原为凤翔镇的一个镇办企业,有鱼池、果木。2000年,转让给个体户杨翔祥顺修建旅游、休闲度假村。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了荷花池、亭阁、道路、宾馆、综合养殖场等,并种植大量果木、花卉,已成为临沧一个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新农村建设

 

凤翔街道办事处2007年12月30日前,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新农村建设:全年完成石房村4个、文华村6个、竹篷村4个、新村2个30户以上自然村 “一方案三规划”的编制工作。协会累计成立15个,其中,蔬菜协会2个、养殖协会4个、养猪协会3个、经济林果协会2个、核桃种植协会1个、咸菜加工协会1个、绿色园艺协会1个、老年协会1个。理事会累计成立41个,制定了《理事会章程》、《理事会职责》。茶叶种植完成5213亩,烤烟种植完成170.5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完成2100亩,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完成649亩,遍及214国道的6个村委会,产值达809.4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3.8%。实施农村民居房抗震设防改造工程,分拆除重建、加固改造、简易处置三类进行。全年我街道完成石房村杨家寨、文华村中寨、新村大沙坝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和新村小竹箐、文华上文东市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

特色产业

  昔本咸菜

凤翔街道办事处享有盛誉的主要名优产品有:米线、晓光山茶、章嘎土风炉、油鸡枞、昔本咸菜等。

凤翔米线:凤翔米线在民国时期就已开始制作,当时所用机械为木制,手工操作,极为笨重,成本高,产量低。七十年代以后逐步改为电动榨机。凤翔米线的制作有其特殊方式,原料为上品大米,辅以特殊配料制成,其特点是粗细均匀、筋骨好、爽口。主要吃法有:凉拌米线卤汁米线、稀豆粉米线、小锅米线等。历来都是红白喜事筵席上的佳肴,又是家庭早餐所必备。

小光山茶:南屏晓光山茶在民国期间就小有名气。因产于小光山得名。这里土质好,阳光充足,适于种茶,所产茶叶独具特色;耐泡、色香味俱佳,在全县茶叶中为上乘。

板栗

章嘎土风炉:章嘎土锅寨的土风炉,制作年代悠久。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产品有:土锅、土火盆、土火锅、土花盆等。1950年土锅寨有30余户半工半农,户户都从事土陶生产。随着金属炊具的广泛使用,土锅被淘汰。以后当地农户以生产土风炉为主,时至今日,土风炉由于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节约燃料,可烧煤柴等特点而经久不衰,产品远销全区八个县。土风炉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先取原料泼水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摄制火盘和风口,再组在一起成形,再用火烘干或晾干,最后下垫木柴,上盖稻草,烧硬即成。

中山竹箩:盛产于中山村肖家寨。这里竹林资源丰富,是临沧有名的竹器村。全村户户都能用竹子编织筲箕、粪箕、篾巴、提箩等竹器,而以提箩销路最广,其造型美观、大方且耐用,是上街买菜的"好帮手"。

油鸡枞:凤翔山区盛产野生鸡枞,鲜鸡枞除煮吃和炒吃外,还可用清油煎炸,辅以辣子、花椒等佐料,味道鲜美可口,历来是当地人民赠送亲友的佳品。八十年代以后,延生罐头厂将鲜鸡枞加工成鸡枞罐头,包装精美,产品远销往省内外,乃至北京市场。

昔本咸菜:咸菜是昔本民间的传统产业,以其味道鲜美、色泽诱人而享誉临沧。过去,这里的农家每年都要腌制三、五坛,以腌萝卜、腌豆腐更具特色,但很少上市,出售。八十年代以后,昔本咸菜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农户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开办了咸菜厂。昔本780多户农户,有500多户以制作咸菜为产业,县城集市的昔本咸菜随处可见,并远销思茅、版纳、昆明等地。

招商引资

  步森街

积极做好招商引资企业的服务工作,是党工委、办事处2007年度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街道办事处会同圈掌社区与西双版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达成投资改造圈掌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总投资1066.8万元,招商引资工作顺利推进。

资源环境

  生态林

凤翔街道办事处有耕地总面积21282亩(其中:水田13370亩,旱地7912亩),人均耕地0.63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96250.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302.0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4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878亩,其中养殖面积945亩;草地1360亩;荒山荒地16897.1亩,其它面积136832.9亩。

气温,凤翔街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不甚分明,温差不大,干湿度分明。街道年平均气温为17.2℃,年积温6352.9℃,月平均温较高的有6、7、8三个月,一般为20.5℃至22.5℃。气温较低的月份是1、2、12三个月,平均气温10.8至11.2℃,有时低于10℃,但很少到达0℃.气温较高一般出现在雨季开始前的5月份,气温可达30.5℃至32.5℃之间.

日照

凤翔街道年日照时数在1916-2262小时之间,平均为2115小时,年总辐射量平均为132.35千卡/平方厘米,且短波辐射强,光质好。

降水量

一般干雨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坝区,年降水量约为1100至1200毫米,其中干季(当年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为约120至14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10%至12%;雨季(5至10月)降雨量约为980至106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88%至90%,按四季来分,则春季(3至5)降雨量约为140至150毫米,夏季(6至8月)降雨量约为670至700毫米,秋季(9至11月)降雨量约为280至320毫米,冬季(12至次年2月)降雨量约为38至45毫米,占全年总量的百分率分别为12.5%、58.2%、25.8%、3.6%。

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区为多雨区。全年降雨量约为1300至1500毫米,其中干季约为180至22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13%至15%,雨季约为1120至128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85%至87%。按四季分,春雨约150至170毫米,夏雨约750至840毫米,秋雨约350至430毫米,冬雨约50至60毫米,分别中全年降雨量的11%、57%、28%、4%。街道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2℃,年降水量为1150毫米,霜期74天左右。

海拔。凤翔街道地形南高北低,最高为叫雨山,海拔2566米,最低为南汀河与西河的交汇处,海拔为1440米。

乡村新貌

  临景村全貌

建设新农村 旧寨换新颜 旧寨是临翔区凤翔街道新村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距城区10公里,214国道边,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户数11户,44人。有耕地面积57亩,人均占有耕地1.29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以水稻、经济林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鸡为主,目前有核桃20亩、茶叶18亩、板栗、桃子等60亩。有线电视、电话与城区联网,560米长的硬板路已进村入户。

自开展以“三村”工程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在认真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三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宣传发动,全力抓好旧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半年多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基础,着力发展优势产业

我们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结合临翔区“三大特色经济带”产业布局,加快建设茶叶、核桃种植基地。在充分听取农户意见的基础上,依靠有关部门把理事会研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规范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现旧寨产业规划已经完成并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规划,今明两年,旧寨将建设高优茶园18亩,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面积30亩。今年7月已种植高优茶园17.5亩,泡核桃坑塘开挖工作正在展开,目前已挖核桃坑168个。

(二)美家园,着力整治村容村貌

旧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依山傍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小村寨,村民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把它作为一个新农村建设民居房示范点先行规划建设。但是,旧寨几百年的历史自然形成的民居杂乱无章,没有规划,而且使用功能不齐全,无卫生厕所及沐浴设施,全是土木结构,年久失修,陈旧破烂;原有村寨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排水沟基本是靠原始土沟流入村外的214国道沟边;村寨中无公共活动场所和规范的垃圾堆放点。为此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针对实际情况编制了旧寨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并于4月19日经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现场审批启动建设。

一是民居房建设上,我们反复向旧寨的村民宣传民居房新建的优惠政策,同时为他们提供了《临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居通用图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户型。建设过程中,对村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如协调贷款、调解宅基地拆让,根据他们的意愿请市建设局的总工程师对户型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新民居房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错落有序,功能齐备,宽敞明亮,人畜分离,整洁卫生。主房除王尧章家外其他6户全部完工,厨房、卫生间、猪圈、沼气池等附属工程有3户全部建成,其他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

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道路、排水、电力、饮水、绿化为重点,改善居住环境,本着自力更生,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行改造电路线网,移栽影响车辆通行的电线杆2根,理顺了入户电线;为满足全村的生活用水问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农户自己修建20立方米蓄水池1个,5立方米过滤池1个,铺设输水管道2.5公里,彻底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在强力公司的支持下,根据实际地形,采用原有的道路为依托,将原有的老路环通,由农户出工平整路基,强力公司投资建设,新建的道路长250米,主道路宽4米,入户道路宽3米;为避免垃圾乱堆乱放,影响整个村寨的环境卫生,在村内修建了一个3立方米的垃圾坑;在村寨绿化上,一方面是道路绿化,主道路两侧将种植乔木和三角梅。另一方面是家庭美化,由农户根据自家的情况对庭院进行美化,要求绿地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为了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明年初,将在村寨入口处建设一个集停车、文体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广场,广场占地1.04亩,中心修成水泥地坪,四周进行特色绿化。

如今的旧寨,一幢幢崭新的农家民居,一条宽敞的进村入户的硬板路,村民团结和谐,生活蒸蒸日上,一派富裕、安乐的景象。

农村科技

 

近些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效集约型的产业,如蔬菜就成了首选作物之一。所以目前蔬菜产业发展很快,成了凤翔街道一些村的主导产业,许多农户也因种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是,也有个别农户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本。其原因:一是盲目性,没有按市场要求有计划发展,而是靠一时当地的价格误导,出现大起大落;二是缺乏技术,蔬菜是劳力、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部分长期习惯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把蔬菜当作“懒庄稼“粗放管理,结果产量低产值不高,总结各地经验教训,结合实际,展望未来,提出以下建议供菜农们参考。

一、积极发展保护地栽培,保护地栽培是在保护设施下进行生产,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科学管理的新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保护地栽培可以抵御自然灾害,提早或延后上市,增加产量和产值,还可以推广使用喷灌等技术。

二、可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当前绝大部分蔬菜消费者已由数量向质量型转化,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多的是关心食品的营养、卫生、安全,如果能生产出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在市场上不愁销售的。

三、合理间作套种,充分利用空间、时间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产,在玉米、烤烟地套种菜豌豆,玉米杆及烟叶杆作豌豆支架,又还可以进行高矮间套,两行玉米,四行马铃薯和大豆等。

四、发展当地野生蔬菜。野生蔬菜仅靠采集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若能将野生菜按一定比例家种,如鱼腥菜(折耳根)、香菜、树头菜、火镰菜等。

五、防止某些蔬菜出现价格反弹现象。一般规律是市场菜多价低,菜少价高,于是很多菜农就跟随着价格走,去年的叶菜类如:青菜、白菜价格高,今年面积扩大,产量高、数量多,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菜农收入不稳,市场供求不平衡,有的菜农不按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歪打正着。

六、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特色蔬菜,保健蔬菜,为了满足人们求新、求奇、求洋的心理,适时新如一些与特色的保健,观赏、食用蔬菜是明智的,但也不能盲目无度。:作到“人无我有,物以稀为贵”如彩色番茄,过去番茄只有粉红、黄橙色等颜色,现有外观美丽,红、黄、绿、紫等五色并存在果小、皮厚、甜度高的多彩小番茄,这些异彩的颜色独特的形状已在市场上走销。彩色黄瓜。传统的黄瓜都是“嫩着绿衣,老来黄衣”而新品种的彩色保健黄瓜则“鲜瓜嫩滴呈异彩,黄似金碧如玉,白如雪,苍如松,老着红,瓜条多形,营养丰富,观赏奇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作为庭院、街道、林园的观赏植物,而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采。彩色茄子,近年来,出现了绿色茄子和果实表皮呈黑绿条状,红绿相间,美观、漂亮的花茄子等彩色茄子新品种都很有发展潜力,总之,发展蔬菜必须以市场导向,依靠科技、增加投入,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就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集市贸易

  昔本集贸市场景象_

民国时期,凤翔街道城内集市贸易点有6个,即:南塘、圈掌、头塘、武庙、横街、肖祠、以丙辛日为集;山街有小铺子街(昔本文华村),交易商品有日用百货、布匹、成衣、金银首饰、米粮盐糖、烟茶果酒、鸡鸭蛋禽、牛马猪羊、水果蔬菜、熟食品、五金木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至70年代贸易点仍保持原样,而集市日期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动。50年代为5日集。60年代为十日集70年代为7日集。80年代又恢复为5日集。1986年,临沧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集市贸易点全部集中到太平街,小洪桥和人民路,同时新增复合村集贸点,1989年6月,由菜园办事处三队主办的临沧中心农贸商场竣工开市,同时又撤消小洪桥及人民路市场,集中在中心农贸商场进行交易,畜牧市场是我县唯一的专门市场,市场没有建立以前在运输公司路口(卖猪塘)交易,每逢街天,车、马、牛、猪、羊混为一块,尘土飞扬,粪便满街。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妨碍交通。1984年,由国家征用塘平牛圈,占地5亩作为畜牧交易的专门市场,解决了畜牧交易脏乱差的现象。目前全街道共有农贸市场交易带南个,上市交易的商品有:猪肉、牛肉、水产品、禽蛋、蔬菜、水果、百货服装、粮油、土陶、农具、茶叶等400多种。

农业产业化

  养殖协会养殖技术培训会

2006年,全街道共完成10000亩核桃种植,成立核桃种植协会3个。茶叶种植在新村完成443.9亩,育苗330万株,为2007年度发展茶叶种植打下良好基础。烤烟种植完成212亩,产量1000担。大棚蔬菜种植完成186.08亩,全街道累计面积达到467亩,平均产值达7000元。畜牧养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生猪改良覆盖率达90%,生猪存栏26532头,出栏26379头;大牲畜存栏3500头,出栏250头;家禽存栏82736只,出栏94827只;羊存栏2884只,出栏1236只;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免疫率达95%。大春粮豆种植面积19571亩,总产6224吨;完成夏收作物播种面积12254亩。抓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样板玉米“云优21”地膜覆盖426.8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