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光化黉学”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黉学(hóng xué)是古代的学校,为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据从老河口市博物馆保存的清光绪年间的《光化县志》查证,“光化黉学”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宋元符三年(1100年)重修,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到现址,其后曾历次更修,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其占地面积49760平方米,原建筑包括石牌坊、登元桥(又称状元桥)、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又称过殿)、大成殿、名宦乡贤祠、明伦堂、射圃厅等20余处。大成门、大成殿和明伦堂等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名宦乡贤祠等置于东西两庑。由于兵燹战乱及社会动荡的影响,现仅存南北相应的大成门和明伦堂。南殿即过殿,俗称“九架九檩朝王殿”。北堂为明伦堂,系前三间后四间两栋相连,高如南殿,屋架有三架五梁穿枋组合。记者随该市规划专家陈家驹先生在现场看到,除上述南殿北堂外,构成整个建筑群中轴线的青石道仍然保存完好,更为令人惊喜的是,过殿由于曾被改造成老河口市蔬菜原种场的仓库,意外地得以完整保存,在国内同类古建筑中十分少见,因此显得格外珍贵。
黉学内的大成殿毁于抗战期间日机轰炸,过殿外的牌坊、棂星门、泮池及状元桥等建筑处如今都成了菜地。据老河口市博物馆副馆长安卫东介绍,这些建筑物的残件就埋在菜地地下,复原起来难度并不十分大。我们在现场也看到了弃于菜地旁的雕刻有云纹的牌坊石柱残体。站在菜地向南望去,约200米外是光化老县城的南城墙,当地老人都记得在牌坊与城墙之间曾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叫聚奎街,这一点清光化县志上也有记载。黉学建筑周边基本上都是菜地,除蔬菜原种场的几栋旧平房外,没有高大的的现代建筑,安卫东说老河口市政府已经为这片黉学建筑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并投资进行了前期抢救维修,这为恢复黉学历史原貌,开发旅游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条件。
“光化黉学”具有独到的特色,首先它是庙校合一的古建筑群,除了儒家教学之外,还是祭拜孔子之地,其面积之大实为罕见。其次,建筑结构较为特殊,石木混合梁柱实属古建筑中少有。加之历史悠久,建筑时间明确,明清光化县志均有详尽记述,于抢救保护、开发旅游工作有根有据,切实可行。陈家驹先生认为,河南内乡清代县衙在开发前所存的古建筑与此处现状相差无几,但经过保护开发后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其作法值得学习借鉴。开发工作先期可将大成门和明伦堂恢复起来,清除保护区内现代建筑,开辟成旅游景点和纪念孔子活动地。然后再逐步恢复大成殿、东西两庑、牌坊、泮池、状元桥等建筑,并将聚奎街重建,使之成为出售旅游纪念品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