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关镇

漫川关镇

中文名 漫川关镇
外文名 ManchuanguanZhen
别名 漫川镇
国家/地区 陕西省山阳县
政府驻地 漫川关镇闫家店村
著名景点 乔村古文化遗址、千佛洞、蛮王冢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漫川关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33年)置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并入丰阳,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5年)设巡检司,清为里,民国为镇。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当时兴建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等建筑物今被列为保护文物。

1950年设漫川关乡(1953年改镇)、万福乡、同安乡、莲花池乡、松林乡(1953年改为松树坪乡),1958年属超英、长沟等公社。1961年建漫川关公社、万福公社、同安公社、莲花池公社、松林公社,1983年改漫川关镇、万福乡、同安乡、莲花池乡、松树坪公社。1996年,漫川关镇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漫川关街、纸房沟、阎家店、南坡、水码头、乔家、小河口、前店子8个行政村;万福乡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0.2万人,辖娘娘庙、万福沟、屋场3个行政村;同安乡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上薄岭、箭河、猛住山、安坪、黄家洼5个行政村;莲花池乡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辖莲花池、双桥、花园沟、黄龙洞、李家坪5个行政村;松树坪乡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黄木沟、东寺、古墓沟、丘林子、松树坪、东沟、峡口、马家庄8个行政村。1997年,撤销同安乡、万福乡并入漫川关镇,撤销松树坪乡并入莲花池乡。2010年,漫川关镇辖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街道村;莲花池乡辖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莲花池村。2011年,撤销莲花池乡并入漫川关镇。

行政区划

漫川关镇辖小河口、南坡、万福、娘娘庙、纸房沟、前店子、乔家村、街道、闫家店、水码头、箭河、猛柱山、李家坪、花园沟、莲花、东寺、丘林子、松树坪18个村和街道居委会,106个村(居)民小组

自然环境

漫川关镇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东南部,地处金钱河一级支流的靳家河口,东经33°14',北纬110°24',山水相连、两河夹川环抱,西临南宽坪镇,北与法官镇、延坪镇毗邻,东与石佛寺镇,南与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接壤,是山阳历史悠久的边陲古镇之一,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镇域面积230.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地闫家店村,北距县城203省道96公里,福银高速公路距县城仅47公里,南距郧西县上津镇15公里。

人口

总户数6450户,总人口25893人,其中农业人口24005人,全镇平均人口密度138人/平方公里。

经济

2012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3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1亿元,工业总产值0.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3元。

全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甘薯、豆类次之;经济作物花生、芝麻占据一定位次。

林地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52%,林区主要分布于郧岭、猛柱山、太平山、贺家岭等地;经济林种主要以核桃、板栗、魔芋、油桐、柑桔为主。到2002年核桃达2070亩,板栗4575亩,油桐2190亩,魔芋705亩,柑桔1970亩。

中药材有薯芋、丹参、二花、连翘。2002年薯芋种植面积达1.8万亩,丹参1500亩;二花1000亩;连翘1000亩,产业结构调整后,粮经比达1:9。

畜牧业以户养家畜为主;猪年发展达7240头;牛年发展达318头,羊年发展达2300只,年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6.8。

工业企业主要以小型为工业为主。如木器加工、车辆修配、传统火纸加工业等。乡镇企业主要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2001年新筹建的金川公司200吨薯芋干燥物生产线和亨州公司150吨薯芋干燥物生产生产状况良好,实现收入615万元,上交税金37万元。全镇个体企业累计达44户,个体工商户新发展20户,累计达504户。实现收入2600万元,上交税金46万元。

2001年漫川关镇被省政府列为20个小城镇建设乡镇之一,规划已完成,在2004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形成开放的新型经济区。2007年漫川关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全县三大旅游景区建设之一,2008年漫川旅游开发正式启动,2009年又被列为全省重点镇建设之一,2010年被列为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之一。漫川关古镇定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陕西边陲商贸重镇,山阳县副中心镇。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2000-2003年,通过大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娘娘庙、万福、南坡、小河口、纸房沟、街道、前店子、乔村、水码头、箭河9个村的以薯芋为主,其它中药材品种合理配置的中药材产业带,种植面积达2.15万亩,粮经比由过去的6:4每人年均纯收入净增230元。完成生态环境建设11480亩,其中退耕还林1500亩,自垦地造林5900亩,荒山造林2600亩,补植造林1480亩,四季植树34万株。绿化建设4200平方米。完成通村、通组公路38公里,使公路通村率达100%,通组率达92%。建成35千伏变电站,完成高低压线整网改造,建起漫川中学教学楼、学生公寓楼、万福辅小教学楼两层28间。新建中心卫生院门诊大楼、住院部、职工楼。纸房沟河道改建菜市场工程等。2000年以来全镇市政建设共投资4300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720万元,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资2580万元;改造河流2条,修筑河堤1300米。建造大桥4座,硬化路面2500米,开发建设7条街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商贸市场,市场交易额达925万元,形成了以商贸和农副产品的非公有制经济小区。

社会

教育事业

全镇共有中、小学33所,在校学生462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其中漫川中学是全县重点中学之一,2001年通过扩建和新建,教学面积达7800平方米。建国后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478名,其中本科145名,大专182名,有22人出国留学成为硕士、博士等。各类专人才21人,已实现小学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并进入“普九”义务教育实质性阶段,有望年底达标。

文化事业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组织辅导使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广播覆盖率为91.7%,有线电视发展用户达2135户,有线电话扩容2200门,新建2座移动通讯发射基塔,新增手机用户1000户,新增互联网用户8户,电视覆盖率为100%。

医疗卫生

镇村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拥有地段医院l所,病床位54个,新增25张,街区医疗门诊部9所,镇村各级卫生院(所)总数达28个,农村有医疗站的村占到全村数的100%。镇地段医院已具备胸腹部外科医疗设备和手术能力,达到大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旅游

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漫川关镇前店子村小学背后,包括千佛洞和山下附属寺院(格局与骡帮会馆相似,唯一区别是骡帮会馆为双戏楼,这里是单戏楼规模却略小于双戏楼,该戏楼于九十年代末小学搬迁后遭拆除,寺院内建筑业破损严重)、戏楼(戏楼于九十年代末拆除)。寺院分前后殿,中间有千年桂花树一株。史载千佛洞建造于武周永昌年间,洞深6米,宽4.8米。三面临崖,于红沙石上雕凿立体石佛近千尊,历经匪盗、人为破坏之后仅存残破石佛200尊。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蛮王冢

蛮王冢位于漫川关镇前店子村东湾。1970年当地农民修地时发现此墓。主墓室呈方形,大小约20平方米。四周有侧室,略小于主墓室。西侧有墓道,约10米深,均为古砖筑砌,墓道顶为葫芦形封口。墓坑内尸骨零乱,有被盗掘迹象。墓主持考。相传北宋初有居险不臣蛮王率众10万据守;宋太祖派杨文广征讨10回未克,后被杨八姐率兵征服。至今流传大量有关杨八姐与蛮王斗志斗勇的传说故事。其中一个讲,杨八姐与蛮王比试搬运巨石上山,蛮王扛巨石到半山腰时扔下巨石逃跑,为了避免巨石滚落祸害山下百姓,杨八姐一箭射过去,定住了巨石。然后追赶蛮王并射下了蛮王的头。没有头的蛮王顺着河边逃跑,遇到一个洗萝卜的农妇,抢了一个萝卜做成头颅。杨八姐请求玉皇大帝帮忙,于是太阳出来,强烈的阳光晒蔫了萝卜,蛮王也因此死亡。至今,在前店子村寨湾的山半腰有一十多米高的巨石,石头四面峭壁,却在距离顶端两米多有处有一米见方的洞,即传说杨八姐一箭射出的洞口。大石西半里地,河道的另一侧有天然岩窟,即蛮王寨,不远处有朝阳洞。

骡帮会馆

骡帮会馆,又称马王庙。位于漫川关镇街道,为四水归堂式清代砖木建筑,与双戏楼隔广场相对,分上殿和下殿,东西侧各建厢房3间。解放后一直为漫川关小学校舍。史载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修建,结构紧密,砖雕、木雕和墙绘都精致美丽,建筑工艺别具一格。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骡帮会馆的前身马王庙有传说如下:一西蜀高僧,做梦看见一个大寺院,有一百一十一间半房屋,寺院前有蜿蜒河水,风光秀丽。佛祖告诉他那个地方叫漫川关。后来,西蜀高僧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却只发现一棵柏树,一个石头,石头后是一间半破庙。高僧认为佛祖托梦定是要他成就这番大事,便四处化缘修建了马王庙。当然了,马王庙的真实历史并不是这样。历史上漫川关是著名水陆码头。南上的船,北下的马在这里做转口交易。为了保佑旅途的一番风顺,骡马商队,据说是有几个因此赚了大钱的商户共同出资修建了马王庙,因为与骡帮有关,又称骡帮会馆,与另外一个船帮会馆(现已经不存在)相对。此会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戏楼

清代建筑,位于漫川关古镇中心。有南式戏楼和北式戏楼两座同向戏楼组成,是中国唯一的一座联璧式双戏楼。南楼为重檐,显得灵秀,北楼为单高挑檐,显得大气。两楼中间用演员休息室巧妙连接。该楼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原横额上有长幅木雕双龙戏珠,可惜在文革中遭遇鬼斧神工传说,现仅存部分残缺昭告世人。据说双戏楼曾经常唱对角戏。往往,北秦腔,南汉剧,而且同台演出。该楼在八十年代初仍在使用中。后来外街抬高,造成内街水无法排除,楼底经常处于泥水浸泡中,导致根基朽坏成为危楼。08年底,该楼经过重修,基本重现当年格局。此楼是漫川关的标志性建筑。(修复后图参见第一图)

北会馆

清代建筑,位于漫川关镇街道村政府大院内,位于骡帮会馆背面,两会馆之间原有小路和围墙,现仅隔三四座政府办公大楼,两会馆之间建筑均毁于文革。现存建筑自成体系,前面有古柏两棵。分上殿、下殿,恬静狭小。修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年。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圣宫

清代建筑,位于漫川关镇水码头村,依山面河,为砖砌墙五脊硬山顶。檐下为拱板装饰,联接厢房,建筑工艺独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福娘娘庙

清代建筑,位于漫川关镇娘娘庙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会馆

清代建筑,位于漫川关镇街道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骡帮会馆南面一墙之隔就是南会馆。大部分建筑在文革中拆除,传言部分精美建筑材料卖给了山西某剧团。现仅存与骡帮会馆毗邻的两间房屋。

明清街

即俗称的老街,基本以双戏楼为中心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是居住区,下篇为商业老街。如今两片街区都在近二十年的居民房屋改建中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旧建筑残存不足三分之一。且新路面改造工程,使得两边的房屋一小半落入地下(新路面加高造成的)。主要古建筑有一二品旧宅,还有药铺之类。

古文化遗址

乔村古文化遗址位于漫川关乔村,1980年出上细泥红陶西腹钵、碗、彩陶盆、小口瓶、夹砂灰陶罐、蓝纹缸等器物,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其它较晚文化遗迹。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漫川关战斗遗址

1932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在战略转移途中进抵山阳漫川关以东地区云岭村,被国民党军5个师4万余人四面包围于云岭、碾子坪、康家坪、板庙、万福间10余里的峡谷之中。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下向敌薄弱方向北部突围。经过三天两夜激战,杀开一条血道,全军从张家庄垭口胜利突围。在关系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斗中,计有第二一九团团长韩亮臣等8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1998年;中共山阳县委、山阳县人民政府于漫川关镇街道村修建“漫川关战斗纪念碑”,以资纪念。

人文特色

勤劳

该镇地处秦岭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邑民养成质朴、勤劳的性格。“男务耕猎,女事蚕桑”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农忙时节,男女老幼全家出动,披星戴月,劳作不息。农闲时节,积肥整地,饲养猪牛,少有空闲。年逾古稀者下地耕作屡见不鲜。年少的割草拾柴,放牧牛羊,帮做家务习以为常。农妇尤为辛苦,做饭洗浆,喂养猪羊,下田劳动,终年不息。民众对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多有微词,说“不知他是个弄啥的”。这种勤劳的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该镇人,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精神力量。

节俭

该镇因自然条件较差,长期以来民众虽勤劳不息,但生活仍难获温饱,故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节俭,从不浪费钱物,养成了节俭的风尚。在饮食上农忙时吃稠些,农闲时吃稀些,一些可食用的植物采集加工和粮食搭配食用。在衣着上平时穿旧的差的,节日走亲或赶集才穿好些,破了的衣服补好再穿,大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改裁后给小的穿。花钱上精打细算,有用才买,不花冤枉钱。八十年代以来,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多数家庭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节俭的风尚犹存。

互助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该镇人为克服天灾人祸和生产生活中一家一户难以克服的困难,养成了团结互助的好传统。民国时期,农民为摆脱高利贷的盘剥,不少人自愿组织“纳钱会”,推举会首主持会务。会员中谁有大事要办但资金困难时,由会首主持会员按股纳钱,共同出资帮其解决困难,全体会员轮流过完即告结束。类似此种性质的还有“孝义会”、“渠会”等。在日常生活中,准家有婚丧大事,基建盖房,打墙安磨等,只要主家打个招呼,邻里都会不计报酬热情相帮。新中国成立后,旧有的民间组织虽是不再存在,但该镇人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仍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爱幼

该镇人尊老爱幼风气浓厚,多数家庭虽不富裕,但老幼之间相处和睦,生活和谐。青年人多能体谅老年人辛苦一生不易,对父母怀有感激之情。在生活上尽量给以照顾,好吃的好穿的先让老人,做事说话注意分寸,不惹老年人生气。谁虐待父母必会受到众人指责,也难在社会生活中和大家交往相处。群众中流传着一名俗语:“少连那连他大(父母)都不认的人来往”。老年人也能体谅青年人的难处,儿子结婚时多将最好的房子作新房,而自己却住差些的房子。宁可自己穿旧些,也要给儿女穿好些。有好吃的饭菜时不忘给儿孙留一些。在社会生活中青年人对老年人多称“老者”,以示尊敬。老年人和青年人交谈时开口常说“好娃哩”,以示亲切。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生争执时,劝说的人对青年人常说,“人家是老者嘛,你倒犟啥哩”。又对老年人说,“你是老者嘛,倒连娃们争啥哩,你承让些。”一场风波也就很快平息了。

重情守法

该镇人诚实厚道,仗义宽谅,看重人情。亲朋好友中不论哪家有婚丧大事或人情酬酢,只要知道必行礼仪,即使自己不能前去,也要托人行情。在社会生活中不论对当地人或外来人,在交往中重感情,讲义气,多诚实,少欺诈,朋友有难,能尽力相帮,故多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融洽。信奉“仁义值千金”的古训。该镇人在重情的同时还重视守法。旧志载“邑民安分守己”,如有纷争“一经官断,无不允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互相告诫“犯法的事可不敢干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群众学法守法之风日盛。

相关信息

本文摘自《同室操戈》作者:郭胜伟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内容简介:漫川关,是湖北省和河南省交界的一道重要关口。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山中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纵贯两座山峰之中。当地的老百姓有句顺口溜最能反映漫川关的险峻:“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此地为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因此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很显然,敌已经将红四方面军合围在了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任岭之间只有十余里地幅的悬崖峭壁的峡谷之中了,企图将红四方面军一网打尽。胡宗南还狂妄地叫嚣:“漫川关,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坟墓!”

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向西转移,国民党陕西当局大为震恐,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为防堵红军入境,急忙调集兵力,加强陕南商洛地区的防务。1932年11月11日《西北文化日报》报道:

中央派胡宗南、刘茂思、肖之楚、范石生等部紧跟尾追,务在消灭斯股逸匪。绥署杨主任以该匪西窜必至陕边,遂派遣约一师以上兵力在商(南)、洛(南)、旬(阳)、白(河)一带边境,严密布防,准备截击。

尽管敌人前堵后追,但仍未能阻止红四方面军入陕。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东康家坪、任岭地区。

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以东地区之后即侦察得知:杨虎城部的三个团已经占据漫川关布兵防守了,从前面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另外,胡宗南第一师的两个旅由郧西进至漫川关东南任岭、雷音寺、七里峡、古庙沟一线,已与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的先头部队展开了激战。除此之外,敌第四十四师已占领了漫川关东北的张家庄至马家湾一线,形成了临时的防御正面,实施阻击,与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九团激战竟日;敌第六十五师、五十一师也尾追至漫川关以东的大沟口、当山地区;冯钦哉第四十二师,则经漫川关以北的石窑子展开,企图向南压缩过来。很显然,敌已经将红四方面军合围在了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任岭之间只有十余里地幅的悬崖峭壁的峡谷之中了,企图将红四方面军一网打尽。胡宗南还狂妄地叫嚣:“漫川关,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坟墓!”

情况十万火急。红四方面军的两万多人,陷入了前进无路,后退无门的困境之中。已是11月中旬的寒冬天气,北风呼啸,漫山遍野一片枯黄。部队战士的给养已经消耗殆尽,草鞋磨破,一双双脚板也都裂口流血。从离开根据地老区至今,已经转战20多天,真是饥寒交迫。漫川关这一险关隘口,如果突不出去,红四方面军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于深夜进至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总指挥徐向前马上召集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军委主席张国焘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作战参谋汇报了当前的敌情态势和漫川关的地形情况,大家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和紧迫。有的人认为: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我们红四方面军经过麻城、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新集、土桥铺等一场场苦战、恶战,转战至今,根据地都拼光了,损兵折将近一万多人。徐向前主张部队坚决不能分散,部队如果分散,形不成战斗力,而且容易被敌人逐一消灭。对此,徐向前后来说: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够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游击,要想尽办法突围。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

军情紧急,命运关天,前途未卜,必须坚决勇猛,分秒必争。

在这危急的紧要关头迅速定下一个正确的决心,直接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的生死存亡。根据徐向前的意见,方面军的领导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定下了抓敌弱点,集中兵力,乘敌立足未稳之机,组织坚决而迅速的突围,一定要保住革命力量,一定要保住红四方面军的决心。而后,总指挥徐向前通过分析敌军的各个方向的部署情况和我军转移的方向,决定从北面敌兵力部署薄弱的位置,且敌两支部队结合部的地段实施突围。徐向前要求突围部队:一是行动要隐蔽、突然,在敌人还未组织起有效抵抗或来不及封堵的时候,我突围已经成功;二是要充分发挥火力的作用。集中火力于突围地段,确保给敌人以有效压制,减少敌火力威胁;三是突围行动要坚决,来不得半点的迟疑、犹豫、退却,一鼓作气,必保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四是突围中,各部队要搞好协同,不得混乱,互相支援,互相掩护。

徐向前提出突围要求之后,又明确了突围任务。徐向前直接命令红十二师担任主要突击部队,在红七十三师的配合下,夺路前进,在敌合围的部署上坚决打开缺口,巩固既得阵地,保障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命令以红十师、红十一师各一部坚决抵御南面和西面敌人的攻势,形成对外正面,以保证红十二师正面夺路开口,实施突围的翼侧安全。

作战任务下达后,徐向前又亲自到红十二师检查作战准备情况,并当面向红十二师担任突破任务的红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交代了任务,明确了要求,反复强调:这次突围,关系全军的生死存亡,决不能掉以轻心啊!徐向前的嘱托,既语重心长,又明确具体,许世友感到责任重大,决心不辜负方面军首长的信任。

部队突出重围迅速转战,许世友接到前方侦察员的报告:前方发现了一条穿越漫川关的险道,但道路很窄,只能通行一个人,请示总指挥徐向前是否选择这条路。徐向前当机立断:从这条道穿过去。可是没走多远,前边又传来报告:“路越走越窄,驭炮的马也难以通过!”为了迅速脱离险地,为了尽快摆脱可能尾追的敌人,徐向前又果断地命令到:“驭马和炮全部扔掉,不得有误,继续前进,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军队。”

为了保全大局,笨重的装备和马匹全部扔掉了,部队轻装跑步前进。凌晨,方面军大部队越过了漫川关,又翻越了野狐岭,接近了竹林关,驻扎敌守军虽然有两个团,但并无戒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红军会如此迅速地赶到。徐向前又指挥红军一举攻占了竹林关,占领了通往陕西关中平原的古道,使红四方面军获得了新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