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

城关镇

气候条件 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财政总收入 1277万元
中文名 城关镇
地理位置 东经104°39′,北纬25°47′
下辖地区 九个社区、六个行政村
行政区类别
著名景点 普安州文庙;张道藩故居;九间楼等
电话区号 0858
目录导航

概况

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元,城镇居民可以支配收入4150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474万元,农业总产值520万元,第三产业销售额达62577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77万元。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辖区内有县属中学四所,小学两所,镇属小学七所,私立小学三所。全镇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稳步前进。

城关镇地处东经104°39′,北纬25°47′,与刘官镇、西冲镇、板桥镇毗邻,距镇胜高速公路5公里。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8.1平方公里,总人口87232人,其中常住人口44025人,流动人口43207人,辖九个社区、六个行政村,耕地37601亩。境内有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普通中学2所,小学8所,有县级医疗单位3所。2010年财政收入2000余万元,第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收入的90%以上,是全县的文化、旅游大镇、教育重镇。镇政府驻玉阳路 。

所辖村

大海村,豆腐坡村,断桥村,对门山村,南门村,红石岩村,碧云社区,九间楼社区,玉阳社区,北门社区,南门社区,鼓楼社区,小观音寺社区,双凤社区,思源社区

经济发展

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 名特产品:盘县糯米鸡,青豆腐,苏家包子,童家面,火腿油辣椒等 办公所在地:盘县城关镇玉阳路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关经济的增长,城关镇旅游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旅游业成为城关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城关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配合相关部门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设施建设、古城规划及保护了大量的工作

1、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

由于历史原因,城关的许多旅游资源都变成了居民区,为此,城关镇通过多次协调,反复做群众工作,动员居民搬迁,并全程参与了文庙、城隍庙等省级文物保护点的申报工作,确保了文物申报的顺利进行

2、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近年来,城关镇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古城的保护,先后建成了盘兴路、民主路、人民东路等仿古石板街,修复、延伸了北门城墙垛口,并配合九间楼“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拟将城关二小整体搬迁,并以此为中心,建设城关的旅客集散中心,解放南北大道人行道全部改造为仿古石板街。在城关即将完工的总体修编中,将预备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利用,并划定城关古城的范围,以五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点,连成网状区域,拟将北门至南门区域申报为“明清古建筑街区”,在这一区域将本着仿古、修旧如旧以及恢复历史原貌的原则实施规划和建设。

3、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城关古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600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充分保护与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城关镇通过开展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深入的宣传与动员,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使得城关的旅游资源有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积极改善城市环境

保护旅游资源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要保护古城的环境,为此,城关镇加大了古城整脏治乱力度,实现了全天候的保洁,以“双创双建”为突破口,拉动实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目标。

自然条件

区境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 平 均 气 温 为13.5C°,历年 极端最高气温为31.2C°,极端最低气温为11.2C°。最热月7月均温为20.2C°,最冷月1月均温为5.1 C°,最热月与最冷月温差15C°,年均无霜期271天,雨热基本同季。

教育

辖区内有县属中学四所,小学两所,镇属小学七所,私立小学三所。全镇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稳步前进。

小学

盘县徐霞客小学

盘县城关一五九子弟学校

盘县城关五小

盘县城关四小

盘县城关三小

盘县城关二小

盘县城关一小

中学

盘县第三中学

盘县第一中学

盘县第二中学

盘县城关迎春书院

人口数据

城关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4017
22163
21854
家庭户户数 13206
家庭户总人口(总) 43383
家庭户男 21621
家庭户女 21762
0-14岁(总) 11313
0-14岁男 5918
0-14岁女 5395
15-64岁(总) 29771
15-64岁男 14884
15-64岁女 14887
65岁及以上(总) 2933
65岁及以上男 1361
65岁及以上女 157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7520

人文资源

总人口 44017
22163
21854
家庭户户数 13206
家庭户总人口(总) 43383
家庭户男 21621
家庭户女 21762
0-14岁(总) 11313
0-14岁男 5918
0-14岁女 5395
15-64岁(总) 29771
15-64岁男 14884
15-64岁女 14887
65岁及以上(总) 2933
65岁及以上男 1361
65岁及以上女 157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7520

荣誉

城关镇是一座移民城市,多数人口为明初征南军队的后代,因此,城关的许多风俗有江南遗风,但又因同本地的风俗在历史的演变中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文化内涵。

历史上,城关镇人才辈出,1638年四月二十九日,徐霞客在盘县考察,并在《黔中游记》中说:“是城文远,为贵筑之首”、“非它卫可比”,明清两代盘县共有18名文进士、3名武进士、133名举人,城关镇占了绝大多数。清代“三·一溪渔人”范兴荣,的《啖影集》是贵州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任璇的《梅花缘》可与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提并论,民国时期的张道藩,集政治家、剧作家、美术家于一身,在美术与剧本写作上极具造诣。

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县人民政府公布的保护名录中,城关共有四个:1、纸扎;2、锣;3、面制品工艺;4、“正月二十三玩水洞”。

风景名胜

省级五处:1、普安州文庙;2、张道藩故居;3、北门城楼及古城亘;4、普安州城隍庙;5、九间楼

市级9处:1、碧云洞摩崖石刻;2、范家公馆;3、大威寺茶厅及泮池;4、谢家祠堂戏楼;5、水星寺;6、南极观;7、万寿宫女子小学;8、吴君襄墓;9、一街官井;

县级12处:东岳庙、白骨坟、七冤坟、南台山考棚、文笔塔、武笔塔、王专员别墅、财神庙、蒋宗鲁墓、沈勖墓、凤山书院、烈士陵园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城关镇又有12处新发现文物点,重点为桥梁、庙宇、古民居。

北门城鼓楼

九间楼

北门楼北门楼(8)盘县北门城鼓楼,位于盘县城关镇,旧称普安卫镇远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楼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七架梁,底层有双步回廊,翼角翘高1米,青筒瓦覆顶。城楼古城垣,均为料石砌筑,最高处有10余米,宽39.6米,城墙上有城垛24处。该处为贵州省仅有的门楼俱存的古城楼。 普安卫城楼,始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十五年指挥使王威等始筑土城垣,用石包砌。据明嘉靖《普安州志》载,城垣周长八里五分,高二丈三尺;设四座石拱城门:东雍熙、南广居、西崇仁、北镇远。镇远门上建鼓楼一座;城垣因山形而筑,西高东低,形如一口吊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东门改名会政。道光十一年(1831),南垣坍塌数十丈,后复修;咸丰三年(1853)补修东垣;咸丰八年城垣增高三尺。同治二年(1863)复修南门炮台。光绪二年(1876)修西门鼓楼,十二年重葺西北两门鼓楼。

1952年前,整个城垣尚完好,以后渐遭拆毁,至1966年,毁坏过半。现仅遗存北门左右一段,长1100多米,高1.2~5米不等,厚0.6米。西门门洞犹在,“崇仁门”石匾亦存。北门完好,门洞为半圆拱,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亦称联拱法),高5.5米,拱跨5.87米,进深23.8米。入门洞2.9米处,有竖向拱槽,宽2.6米,深0.6米,为设置城门处,其木芯铁面城门于1957年拆除。北门及左右城垣均为料石砌筑,北门城台高9.9米,宽39.6米。上存城垛24个。现北门城台上的鼓楼为民国17年(1928)仿昆明“近日楼”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七架梁。底层有双步回廊,现已用土砖封檐,只敞露明间。翼角用撑拱起翘,翘高1米,出檐逾2米,小青瓦覆顶。现完好。

北门为省内明代城门中建筑年代最早之城门,门、楼俱存,为省内所仅有。1981年9月23日,原盘县特区政府将北门鼓楼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6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将北门鼓楼及残存的城垣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进行维修,2002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碧云洞

九间楼九间楼(3)

九间楼位于盘县城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路过盘县时的总指挥部驻地,也是著名的“ 盘县会议”会址。因上下各九间,俗称“九间楼”。该楼始建于1928年,原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五

师师长黄道彬的武营,楼体为二层木质穿斗式梁架,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建筑面积817.6平方米,因上下各九间,俗称“九间楼”。198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词条图册

碧云公园碧云公园(4)碧云洞一一“曲洞吞溪十里幽,一方佳丽冠南州”的碧云洞位于城关镇南1.5公里,系天然喀斯特溶洞。洞长6.5公里,有三条溪水汇合而入,又称“水洞”。明《统一志》称其为“普安第一奇观”,在《中国名胜辞典》和《徐霞客游记》中有碧云洞景观的记述。1992年加入国际洞穴协会。碧云洞分洞景和崖景,洞号分水洞和旱洞,水洞分进口和出口,相距6.5公里,伏流贯通其中,流出风洞,泄入南扳桥河。崖景分东崖景于。西崖景,东崖景有碧云寺、回音亭和碑林。西崖景自下而上有岩台、曲径、天梯、栈道、凌云洞、真是步步登步步奇,处处有险处处欢。

碧云洞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清两代碧云洞的摩岩石刻就多达28处,有明嘉靖三年(1524年)监察御使江良才在天洞口外石壁上留下的行书石刻“水洞”二字,至今~-400}年历史。嘉靖34年“普安第一进士盘县人蒋虹泉(即蒋宗鲁)又在崖上留下了“廊庙江湖,人间仙景”,八个楷书石刻大字,有巡按贵州监察御使陈效题的“通天一门”等摩岩石刻。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三日徐霞客对碧云洞作了认真的考察和翔实的记述,他在((游记》中写到:“洞门北向迎溪,前有巨石坊,题,‘碧云洞天’始知是洞之碧云也”,可知明朝时此洞已被取名为碧云洞,徐霞客还提到张涣、沈思充题写的诗碑,“诗不甚佳,而涣字极暹活可爱、足以徐霞客在《游记》中称其有“悬龙脊”、“十八龙田”、“蛇脱皮”踞狮等洞中四绝,而宏大的内厅则被称之为秦朝的阿房宫和汉朝的来央宫。1984年县政府在此修建了碧云公园,园内仿建了古牌、楼、大门和亭阁、茶室、水池、花园、石牌坊等,亿立于园中的徐霞客塑像、身背包袱雨伞、风尘仆仆、宛如当年旅游考察之神情,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有“玩水洞”的习俗,全县各族人民前来游览“碧云洞”。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